APP下载

美育视野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路径探究
——以“饭圈文化”为例

2022-03-17杨静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饭圈乱象偶像

■杨静

伴随着娱乐圈步入流量时代,以及网络媒体技术的日益进步,出于喜爱某位明星而自发聚合的粉丝在网络空间中进行有组织的、群体性的虚拟社交,围绕追星衍生出的“饭圈文化”日益流行。2021年6月,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有7000 多名中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44.9%的中学生会线上应援,包括打榜、反黑、控评、集资、参与超话、观看直播、送偶像礼物、参与粉丝群聊、二次创作或转发偶像作品,购买偶像周边、海报、代言等[1]。“饭圈”成了不少青少年网民的新型社交和休闲娱乐阵地,但同时也滋生了粉丝群体之间的网上互撕谩骂、集资打榜、造谣攻击等一系列问题,破坏了清朗的网络生态,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对此,中央网信办重拳出击解决“饭圈”乱象问题,着力规范“饭圈”各参与主体的网上行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国家多管齐下综合整治的行动,给“饭圈”乱象背后的各方责任主体敲响了警钟。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深深反思,粉丝群体的低龄化趋势逐渐凸显,要从根源上整治“饭圈”乱象,推进美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渗透势在必行。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重视美育,有利于青少年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2]。应引导青少年粉丝群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他们感受什么是美、如何辨别美、怎样欣赏美、学会创造美,自觉抵御“饭圈”的非理性崇拜和审美误区。

一、打破“饭圈”失真滤镜,引导青少年感悟现实美

“饭圈”现象来自于粉丝对明星外表、性格、才能等方面的欣赏、崇拜和迷恋,这些追捧大多始于明星的颜值。殊不知,让无数青少年粉丝沉迷的“盛世美颜”,无不是过度包装、高光滤镜甚至整形整容等美容魔术作用的结果。青少年正处于好奇心、模仿心强烈的阶段,审美观很容易受到误导,甚至模仿明星着奇服、化浓妆、病态瘦身、盲目整形,引发“身材焦虑”“容貌焦虑”等严重心理问题。

治理“饭圈”乱象,需要重视用美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认识到什么是美。人的审美意识首先起源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物的色彩和形象特征如清澈、秀丽、壮观、优雅、净洁等,使人在作用过程中得到美的感受[3]。烂漫、宽容、谦虚、温柔、热情、健壮、善良、豪放等,都是人类美的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淮南子》有言:“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3]我们的美育,就是要引导青少年发现和追求健康之美、自然之美、青春之美、阳光之美、勤劳之美、心灵之美,自觉摒弃过分强调颜值的畸形审美观。

二、警惕“饭圈”失德乱象,引导青少年重塑理性美

青少年粉丝群体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限,在是非判断、情绪调整、行为控制等方面容易受到负面影响。某些缺乏道德自律的艺人,为了满足自身利益不惜悖德违法,破坏社会公序良俗,时有学术不端、私生活混乱、偷税逃税、伤害民族感情等恶劣事件出现,给迷恋崇拜这些偶像的粉丝群体树立了负面典型。围绕明星展开的网络互撕谩骂、拉踩引战、职业黑粉、网络暴力等现象也逐渐多发,这些非理性的追星行为已经将部分“饭圈”变成了漠视政治红线、道德底线和法律界限的怪圈。

美是纯洁道德的重要源泉。审美是主观的、感性的,但绝不仅仅只有感性,而是包含在理性之中,包含在真与善之中,绝不能脱离真与善而孤立地存在[4]。矫正“饭圈”乱象,迫切需要在道德教育中渗透美育,引导青少年认识到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是美的社会客观标准,增强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激发他们对于真善美的思索和追求;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等手段,以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方式、以美的形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粉丝文化步入健康轨道,使粉丝群体自觉成为清朗网络空间的守护者和社会正能量的弘扬者。

三、矫正“饭圈”失准标尺,引导青少年欣赏艺术美

粉丝群体借助社交网络大张旗鼓地为自己的偶像打榜、做数据来制造流量,加上资本的强力裹挟,让不少文艺作品从选择有实力、重德行、靠真本事立身的从业人员,转向选用有大量粉丝簇拥的流量艺人。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副秘书长、音乐评论家李广平认为“一些流量明星的艺术修养和道德品质远远没有达到一个歌唱家或者演员的基本水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林品在“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 上谈到,“业务能力欠佳却片酬不菲的流量明星挤占了影视项目的制作成本,让粗制滥造的雷剧充斥荧幕;刷量控屏、养号刷分、数据造假等行为正在破坏文创行业的评价体系,让文艺评论失去公允的评判标准”。放任“唯流量论”的“饭圈”乱象蔓延,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势必影响青少年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领域的健康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5]。审美鉴赏能力是指主体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对审美对象进行鉴别、理解和评价的能力。1903年,契科夫在给丹钦科的一封信里写道:“不应当把果戈理降低到人民的水平上,而应当把人民提高到果戈理的水平上去[3]。”美育渗透就是要引导青少年粉丝群体学会鉴别无意义无价值的“伪艺术”“伪作品”,学会品鉴文艺作品的意境、体悟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解读作品的艺术内涵,培养自身的审美敏感力和鉴赏力,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中汲取精神营养。

四、明辨“饭圈”失序表象,引导青少年主动创造美

身处流量时代,信息和资讯更新仿若湍急河流,流量明星的“一夜爆红”和“人设崩塌”也层出不穷。对偶像投入狂热情感的青少年粉丝们,无节制地为偶像付出金钱和精力“盖房”,偶像“塌房”后又几近崩溃,严重影响了自己现实中的学习和生活。青少年只有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去理解剖析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才能保持自身的清醒和独立,激发自身自主创造美的欲望和能力。

注重说教的传统道德教育对青少年必不可少,但在内容、形式、方法、途径等方面往往很难让青少年心悦诚服;不胜枚举的近当代民族之星毫无疑问是青少年科学的追星榜样,但流量明星也并非一无是处。某网红视频博主为了还原从一粒黄豆到一滴传统手工酱油的过程,她从种黄豆开始,前后拍摄八个月展示了采收、脱粒、浸泡、蒸煮、发酵、晾晒、压榨、提纯、杀菌等酱油酿造的每一道工序,中国网友观看后感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国外网友感叹“她在重新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和智慧”。被媒体描述为“一夜爆红”的某位“流量艺人”,经历了出道前漫长的、每天训练14 个小时的练习生生涯,成名后不张扬、不刻意迎合,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锁新技能——主持、演戏、滑板、赛车、魔术、冲浪……他愿将每一次热爱尽力练到极致。身为“中国滑板运动推广大使”“中国冰雪运动推广大使”“中国顶尖舞者推广大使”,他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示范带动粉丝群体热爱生活、热心公益,传递正能量,承担社会责任。

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故事讲好,我们的教育者不能一味回避“流量”、抵制“饭圈”。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不能只考虑“我们要教什么”,更要考虑青少年“对什么感兴趣”。扎根时代、贴近生活、走近学生,积极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借助新兴传播手段、新型育人模式讲好党的故事、国家的故事、人民的故事,才能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要积极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探索美、追求美、创造美,主动开展艺术创作、艺术展演、创意实践等活动,逐步成长为具有艺术专项特长、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以美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有利于引领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厚植爱国情怀,陶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坚定文化自信[2]。“饭圈”文化不是洪水猛兽,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山冰主任所言:“年轻人通过偶像追寻一种‘归属感’,并在群体的交互中产生自我认同,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种表现。”[1]我们应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将品德教育中主流思想全覆盖式的“漫灌”与美育教育润物无声的“浸润”相结合,正确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者、新时代原创精品文化的创造者,成为具有爱国情怀、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本领的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饭圈乱象偶像
古代也有“饭圈”——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整治“饭圈”乱象
偶像报
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
在“饭圈”一路“打怪升级”
光伏招投标乱象,谁之殇?
减肥市场的乱象与坚守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
我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