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著导读《水浒传》作业“趣读”设计实践

2022-05-09黄霞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水浒水浒传名著

■黄霞

“双减”落地,举国热议。旨在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归初心的“双减”大计自实施以来,收效甚佳,在康复教育生态的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居功至伟。2021年,教育部把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作为年度工作重点,这“五项管理”的具体行动也就成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从不同方面体现着“双减”精神。

成都市教科院即时出台《成都市中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南》。《指南》要求把握好“科学合理设计”与“精准高效实施”两个重要抓手,从明确细化作业目标、整体统筹作业体系、精准设计作业内容、优化创新作业类型、技术赋能作业诊断五大方面强化作业管理,力求实现减时、控量、提质、增效的美好愿景。

结合大政方针,把准实施指南,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如何科学设计名著导读作业呢?

一、名著导读作业设计的现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得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方式”,因此名著导读作业设计也应从四个维度出发:既重“知识”的汲取,又重“能力”的训练,还要特别关注“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体验。遗憾的是,名著导读作业设计的现状堪忧。

(一)名著导读作业设计的盲目性

第一,囫囵吞枣式的整本阅读。我们可能见过这样的假期阅读作业——“请阅读某名著,了解其主要内容”,但是为什么读,怎样读,要达成什么效果,常常一概不论。整本书未化“整”为“零”,学生也不懂细嚼慢咽,如此囫囵吞枣,不知酸淡不说,整吞还可能卡喉;从实操性来讲,用于短文尚可,用于长篇巨著或选集、合集就不合适。

第二,走马观花式的打卡阅读。“请摘录名著中你最喜欢的段落”“说一说你喜欢它(故事、人物)的理由”,我称之为“走马观花式”,像景点打卡一样,学生在没有支架、没有抓手、没有规则的“三无”背景下,只能遵循阅读前经验,蜻蜓点水,草草了事。

(二)名著导读作业设计的模式化

第一,为“感”而读。最常见的名著导读作业是写读后感,学生为“感”而读,而不是有“感”而发。取巧的孩子还会不假思索地按常规的方式、主流的观点拼凑碎片,无病呻吟,千篇一律。

第二,为“考”而读。受应试思想所限,学生常常以考定形,为考而读,以为机械记住了各种考点、看了思维导图、浏览了诸多例题就是读了名著。如此一来,名著阅读好似一件应对作业的无聊事情,抑或应付考试的无趣任务,只是运动式地一哄而起,又一哄而散——阅读,其实并没有真实发生。

如同海浪必须经过拍打礁石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砖土必须经过垒砌才能重塑完美的造型,名著导读作业亟须用心“设计”,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中,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教法、于无力处给力。否则,不仅妨碍学生的审美自由,限制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很难激活学生个体的潜能,也不能张扬学生个体性灵,更难以生长出满足精神需要的审美愉悦,不免让学生在卷帙浩繁中茫然无措、在书山文海中兴味索然,所谓的“名著”也只能被束之高阁,难以入脑入心。

二、名著导读作业设计理念:趣读

在当今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有了“广厦千万间”,却未能“尽开颜”——孩子们更容易吸收被炮制过的快餐文化,更乐意接受图文并茂的文学碎片,更情愿接触声画一体的音视频资源,往往对名著敬而远之。

名著阅读实在是一件难以强制干预的事情,如同我们可以把马儿领到水边,但不能保证它一定会主动喝水;它也许勉强喝了水,我们可能又担心不卫生、没营养。所以,让孩子真正会读、爱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应是名著导读作业设计的初衷,是语言运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思想起点。

为此,我倡导“趣读”。什么是趣读?可以理解为“有趣地读”,读出意趣、悟得理趣、品味美趣、培养兴趣、涵养志趣,不一而足,比之速读、精读等概念明确的阅读方法,我认为它更像一种沉浸阅读的体验形式。趣读理念下,名著导读作业设计应秉承以导促读、以导助读的原则,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能仅仅忠实于名著知识的传授与吸收,单向线性地推演主观既定的阅读内容,而应抓住兴趣点,着力于引导学生在高度动机的情境创生中发现学习、自主学习,不断构筑完整有序的知识体系,不断滋养精神生命,获得有意义、有价值的情感体验和哲思感悟,最终将名著从厚读薄,又从薄读厚,成为主动“喝水”的人,成为求知若渴的人,成为饮水思“源”的人。

三、名著导读《水浒传》作业设计实践

(一)趣看版本

国内通行版本主要有七十回本《第五才子书》(金批本)、百回本《忠义水浒传》、一百二十回本《水浒全传》。据此设置思考作业:参看章节回目,你觉得为什么金圣叹先生要腰斩《水浒》?

《水浒传》外译本主要有英译本《沼泽地里的歹徒》、德译本《强盗与士兵》、美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据此,要求学生对比译名,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为什么《四海之内皆兄弟》被公认为最好的译本,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兄弟情义,亦可从译名中的“歹徒”“强盗”等词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异质。

另外,节译本有《圣洁的寺院》《黄泥冈的袭击》等,我因此设计的作业是:这些节译本对应哪些回目? 为什么这些章节能够脱颖而出?

对比,是名著版本类作业的核心词,我希望学生能从作业挑战中不断发现考究,认识到各版本的侧重点,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并推而广之应用于其他名著版本的筛选中。

(二)趣究命名

首先是作品的命名。我设置课堂思考作业:“水浒”是单纯的地名吗?为什么不叫《梁山传》?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从《江湖豪客传》更名为《忠义水浒传》? 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修辞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去思考“水浒”的意蕴。

其次是人物的命名,包括姓名及诨号。如水浒英雄的诨号可按外貌、兵器、动物、自然现象、英雄人物等分类,学生在反复讨论后对108 将分门别类,既熟悉人物名字及形象特点,又锻炼分析鉴别能力,一举多得。

如“《五猖戏》里的水浒英雄”,要求学生按文索人,对号入座,单列出“黑矮汉”与“黑大汉”、“茁壮妇人”与“姣长妇人”,体会类而有异的精微之妙。再如,从相似名字“孔明孔亮”“朱富朱贵”等的关联性,探究中国古代家庭为兄弟命名的寓意。

另外,我设置了“从姓名看命运”“从绰号找特征”“从命名看褒贬”等趣味作业供学生探究古典小说中的“命名”深意。

联系生活来看,“麻将”与梁山好汉颇有不解之缘。我设置了探究专题 “麻将中的水浒文化”,如“牌”与“人”的对应及一些趣味小问答:为什么麻将有三个花色? 为什么有四方玩家? 等等。

命名探究,让学生自动进入“研究者”的角色。当学生被作业激发兴趣,有了阅读方向,有了任务驱动,严肃的名著阅读与普通百姓的烟火人生也有了情感联结,名著探究学习就被赋予了有趣的价值意义,能使学生收获满满的愉悦感、成就感。

(三)趣理情节

纵观水浒故事,可分为上梁山(梁山大聚义)、守梁山(两败童贯、三败高俅)、下梁山(征辽平寇)三部分。我以成语“逼上梁山”为引,指导学生归纳“上梁山”的不同方式及由此衍生出的宋江派、三山派、降将派等诸多派系,学生依据故事情节将各头领分派归类,不仅有助于厘清人物关系图谱,更有助于理解作品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和以人为线(前70 回)的整体布局,也为之后的“水浒朋友圈点评”“水浒微信群互动”奠定基础。

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角度看,《水浒传》思想内容驳杂,有替天行道、行侠仗义的精华,也有漠视生命、歧视女性的糟粕,不是所有上梁山的都是“梁山好汉”。引导学生在大聚义故事情节梳理中辩证了解梁山好汉的形象内涵是必要的:好汉群像固有其光辉的一面,如锄强扶弱、扶危济困的正义行为,也有以暴制暴、重江湖义气等不良遗风。我在“制作水浒人物履历表”作业中增设“各家点评”环节,要求学生在优缺点评议中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据理力证,不迷信书本、不崇拜权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主题讨论是情节梳理后的一个难题。我要求学生搜集已有观点,小组讨论后厘清辨析过程和结论,展开“忠义说VS 强盗说”的专题辩论,在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中,引领其思想价值,促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锻炼思维能力。

“法眼看《水浒传》”和“假如《水浒传》也有微信群、朋友圈”是跨学科、跨媒介的作业设计。前者要求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课常识去分析小说中重要人物伤人致死的刑事案件,如误杀牛二、拳打镇关西、斗杀西门庆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现代法制意识。后者则能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四)趣议形象

《水浒传》最为人称道之处在于人物塑造,虽有类型化的倾向,但又各有特点。我设置了作业“水浒人物之‘最’评议”,分列不同的比较内容,如最富有血性的人、最粗鲁的人……让学生把握同类人物的不同特点,如同是疾恶如仇、脾气火爆的代表,鲁智深和李逵在言行上个性殊然;同是武艺高强的狠人,林冲和武松在复仇上又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处事风格。

“假设能够代入角色,你最想成为哪一个人物? ”“水浒英雄排座次,投票选举宋江坐第一把交椅,你投同意票吗? ”“请自拟一类榜单,如人气榜、战功榜,明确排榜标准及上榜理由。”……此类作业为学生设置思考情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结果。

“人物表情包制作” 很切合当代初中生的表达习惯。此作业要求学生或手绘漫画突出其形象特点,或网络选图配以文字展现其主要经历,并在成果展示中交流构思和创意。

(五)趣说结局

学生合作完成作业《人物结局统计表》(见表1):

表1

据此,延展出诸多讨论话题:

①从结局而论,你认为作者最喜欢谁?

②你最想改变哪一个人物的结局,如何改变?

③神医安道全、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因一技之长被朝廷任用,结局尚可,对此给你什么启示?

……

关于结局讨论与设想的系列作业,旨在让学生在通读并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对社会背景有更深刻的理解,对作品意义有进一步的思考,对价值观念有更科学的认识。

四、名著导读《水浒传》作业设计成效与反思

《水浒传》自问世就备受历代读者推崇,清代著名学者金圣叹百读不厌,誉之为“才子书”。此“奇书”本身就是一部雅俗共赏的有趣之书,要读之拾趣不难:版本有猫腻、命名有学问、情节有波澜、人物有情趣、结局有意思……

有学生从俚词熟语中领略市井风情,如“奴家”“洒家”“官人”等谦敬之辞,“厮”“贼”“鸟人”的蔑称,从地域名称中了解地理风貌、对照古今变迁,如“蓼儿洼”“郓城”。有学生选取了林冲来探究人名中的命运轨迹:名“冲”,意在一飞冲天、青云直上,但又偏偏姓“林”——“豹子头”再厉害也只能在林子里冲,注定其在封建桎梏的牢笼中郁郁不得志。有学生从谐音角度看命名深意——“及时雨”却“送江”(送入江中、葬送江山),“智多星”而“无用”,从反讽语意中发现了作者寄寓在主要形象中的褒贬态度。

最可喜的是,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的逻辑清晰的思辨能力和创意十足的奇思妙想。

如主题探究中,学生不仅能从替天行道的民间正义观念、行侠仗义的英雄侠义精神中领悟公平正义、见义勇为等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且能自觉批判“红颜祸水论”“男尊女卑”等封建糟粕。为赚取秦明断送其一家老小,为计赚朱仝残杀弱小儿童,血溅鸳鸯楼武松残杀无辜,江州劫法场李逵一通乱砍只图痛快……学生在人物评议中理性审视正义与暴力、抗争与法制等诸多思辨关系,认识到“英雄”的背后也有抹不掉的阴影,“豪杰”的刀下也有惨死的冤魂,众人称道的名著也可能有饱受争议的败笔。

如在“水浒微信群互动”中,花式趣玩频添笑料,掀起热潮。例如,有小组组建了“劫纲七星工作群”,根据聊天记录整理完善“贺寿—密谋—押送—智取”四幕课本话剧。

同读共赏,其乐无穷:当种类繁多的作业都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出现的时候,当书中人物挣脱油墨桎梏从古典文化中穿越而来的时候,作业还是强加的负担吗? 让名著触手可及,让阅读真实发生,让学习有效进行,趣读理念下的作业设计激励着孩子们在一次次思考探究中无比清晰地感受名著阅读的魅力——语文即生活,处处皆学问;阅读即人生,字字有性灵;人人有慧眼,时时可淘金。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双减”背景下,减量不减质,让我们从“名著导读”出发,以有趣的作业为牵引,在文化桃源中掇菁撷华,体味经典文学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去读书吧,趣读书!

猜你喜欢

水浒水浒传名著
梦回水浒
童说水浒——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水浒》求疵录二则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