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对饭圈污名的传播学思考
2020-07-04杨涛
杨涛
摘 要 在新媒体时代,松散的粉丝个体得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形成各个兴趣圈子,而饭圈就是其中的代表。它随着偶像工业的发展而受到越来越多網友的关注,但也被部分人贴上了“脑残”“病态”等污名标签。文章试图在新媒体环境下阐述饭圈污名现象背后的内外认知,并从饭圈特征与社会期望的关系角度探析其原因,最后从个人、组织、社会层面对饭圈文化在当下发挥的积极作用做出相应的解读。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饭圈;污名;饭圈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8-0112-02
与传统媒体时期默默支持偶像的粉丝相比,饭圈中的粉丝往往会在网上贡献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参与到偶像的“养成”之中。他们不遗余力地开展各种应援活动,成为偶像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带来了诸多新的粉丝文化景观,其中不乏一些网络舆论暴力、平台数据造假等乱象。不少网民就此认为饭圈是一群“脑残粉”的聚集地,这是有失偏颇的。饭圈文化作为新媒体时代兴起的一种青少年亚文化,虽存在不足,但也在不断走向成熟中。
1 饭圈污名现象背后的内外认知
1.1 外部:刻板印象下的媒体报道危机
李普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刻板成见”,它是“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一方面是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习惯使然,另一方面是教育、宣传和灌输的结果[1]。社会大众对粉丝的成见主要来源于媒体报道。在西方粉丝研究中,以朱莉·詹森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粉丝是由大众传媒制造出的、极易受媒介影响和群体感染的一类人[2]。如今,传统媒体的把关机制受到一定削弱,但其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仍是突出的。与报道饭圈的正面事件相比,媒体对其失范行为的报道更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如“肖战口碑崩坏?一场由粉丝引发的舆论危机”“‘爱豆榜单被挤,疯狂粉丝线下找对家出气,霸凌行为引发热议”等报道,虽然在陈述事实,但一定程度上已将粉丝看做是造成不良影响的罪魁祸首,在有意无意间奠定了粉丝的负面形象,大众在这样的媒介“宣传”和“灌输”下不断强化对粉丝的刻板成见。
1.2 内部:群体性迷失下的饭圈传播乱象
网络群体汇聚的结果可能是,在群体心理作用下个体会丧失理性,群体会出现集体性的或愚笨或疯狂或盲从的现象,其原因主要集中在群体心理,信息的遮蔽和匿名效应三个方面[3]。具体来说,饭圈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其成员多未成年,他们价值观尚不成熟,缺乏理智的分析与批判能力,在群体暗示下极易盲信和盲从。同时饭圈强调所有人或多数人持有的信息,而忽略少数人或一人持有的信息,在信息缺失的情况下个体难免会做出有偏差的决定。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效应,饭圈成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自制能力。这些原因就导致他们在遇到冲突时不是理智地予以解决,而是用各种极端方法维护偶像权益并试图扭转舆论走向。这对网络空间生态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2 饭圈污名成因的探析
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中,欧文·戈夫曼认为,当群体规范所要求的特征(虚拟的社会身份)与个体实际拥有的特征(真实的社会身份)不相符或有特殊差距时,污名就会产生[4]。也就是说,饭圈的某些特征与社会对它的期望产生差异时会招致污名。一方面,饭圈成员多为青年学生,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希望他们以学习为主要目标,可以通过追星来缓解压力。但是部分学生沉溺于饭圈应援中,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耽误了学习。这在外人看来是本末导致的,与社会所推崇的人物形象大相径庭,带来的自然也是对饭圈的误解和污名。另一方面,近些年大红大紫的偶像更多是娱乐工业资本运作的产物,无论是其业务能力还是个人品质在大众眼里是比不上那些“老戏骨”的,所以会有“流量小鲜肉”这种说法。因此,当青少年以浮华娱乐圈的流量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人们会感叹这个时代精神的匮乏和偶像的缺失,转而对当下大行其道的饭圈文化予以否定和批判。
3 饭圈文化积极意义的解读
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饭圈文化亦是如此。我们不能一味地用有色眼光来看待它,辩证的思考是必要的。
3.1 个人层面:促进网络时代的个人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偶像的“养成”离不开积极向上的人物设定,一方面是由于粉丝的心理期待,另一方面能吸引更多流量,如蔡徐坤在刚出道时经纪公司主要宣传他勤奋、坚毅的品质,中后期也多为友善、谦逊等正面形象。这样的“人设”往往能引导粉丝向偶像看齐,学习他的优秀品质,督促自我缺点的改正。
另外,饭圈中粉丝的应援行为要求其具备较为熟练的宣传技能,如修图、剪视频等,此外还要求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这些要求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粉丝的自我学习,帮助其成为技能型人才。我们要理性认识饭圈成员的追星现象,尊重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向利于自身发展的一面前进,而不是沉溺于娱乐化浪潮中不得自拔。
3.2 组织层面:为组织建设与发展提供样板
人们对饭圈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其有组织、有规模的群体行为上,而忽略了这种行为产生背后的组织特色。第一,饭圈内部层级鲜明,从领导者“粉头”到核心管理层再到普通粉丝,通过层层传递可以短时间内保证信息的高效传达。第二,饭圈内部职能划分明确,一个粉丝后援会内部门细分为美工组、文案组、数据组、宣传组、反黑组、财务组等,各个部门分工合作,共同为偶像做好应援工作。第三,饭圈内部信息公开透明,各个后援会、应援站都会开设社交媒体账号,及时发布信息供粉丝监督与指正。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饭圈在公益事业上发挥的突出作用。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众多饭圈组织及个人自发捐款捐物,并及时在微博上公布最新进展。截至2020年2月29日来自“FUNJI粉丝团抗疫公益行动记录”的数据,粉丝团体已为疫情捐款超800万元,口罩超100万只以及其他医用物资及生理用品[5]。饭圈这种完善高效的组织机制,正是很多网络社会组织的不足之处,值得借鉴学习。所以我们应当尊重饭圈的运行规律,摒弃其作为群体的非理性要素,充分发挥其在网络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方面的样板作用。
3.3 社会层面:推动互联网社会治理的进步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青少年亚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和感染力,正在逐步“出圈”中,不断向主流文化靠近与融合。社交媒体上的饭圈化表达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无论是2019年8月饭圈女孩出征港独事件中,将中国视为“爱豆”的“阿中哥哥”,还是2020年武汉医院建设直播中,网友给出镜的车辆、房屋与树木起的“呕泥酱”“白居易”“吴三桂”等外号,都是饭圈用语在社会层面的运用体现。其亲切、生动的表达方式,更能抓住广大年轻人的心,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也进一步丰富互联网生态内容。
随着时代推进,网络用户主体逐渐转变为“90后”“00后”群体,他们对于新颖独特的网络内容更感兴趣也更易接受。这给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在网络宣传方面的启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在符合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借鉴饭圈文化的传播技巧,更好地弘扬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因此对于饭圈文化来说,政府应当创新治理,出台和完善符合当下互联网发展趋势的相关政策法规,充分发挥其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宣传功能,推动互联网社会治理的进步。
4 结语
先天存在的刻板印象,群体集合下的非理性冲动,是饭圈很难避免的负面因素,往往与社会期望相违背而带来污名。但是任何事物从起步发展到完善的过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这离不开我们个人和社会的支持。本文最后对饭圈文化做出的解读,也是去污名化的一种思考,相信以后在这方面的研究会越来越丰富,为饭圈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李艳.“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的阅读札记[J].东南传播,2010(6):88.
[2]杨思宇.新媒体时代偶像明星粉丝的网络社群文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3]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84-185.
[4]陆烨.自媒体时代粉丝文化的网络民族志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5]澎湃新闻数舆:当饭圈女孩冲上抗疫场[EB/OL].[2020-03-23].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664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