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中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培养研究
2022-03-17张海静葛佳浩
张海静 葛佳浩
(1.浙江师范大学 幼儿教育集团, 浙江 杭州 310012; 2.浙江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浙江 金华 321004)
空间是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空间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由此培养个体的空间认知相关能力便成为地理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已有研究表明,3~6岁是幼儿空间能力尤其是空间知觉能力发展非常重要的年龄阶段,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幼儿的空间知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1]早在1995年,国际地图学协会(International Cartographic Association)就已专门设立“地图与幼儿工作组”,并召开多次学术会议,就儿童空间地图早期教育相关问题展开专题研讨。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要求教师使用多种方法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是幼儿进行地理空间认知与分析的基础,而且地理空间知觉能力与幼儿的逻辑力、想象力、决策力等联系紧密,因此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是其适应外部世界、自然生长的必要过程。[2]然而,由于各国在早期教育中对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培养的忽视,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地理课程学习中出现地理位置判断障碍、空间认知冲突等问题。对此,各国纷纷将空间认知相关能力的培养纳入国家课程标准。《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第二版)》将“空间思维中的世界(The Wordin Spatial Terms)”作为K~12年级的地理课程教学主题之一,[3]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基于培养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现实需求,本研究旨在根据幼儿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幼儿空间知觉能力发展需求的地理实践活动,达成培养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目的。
一、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相关概念
知觉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较多研究者认为知觉是将由感官获得的信息进行组织、整合和解释并获得知觉意义的过程。[4]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距离、方位、形状和大小等空间特性及其关系的知觉。[5]吉布森提出空间知觉的“大地理论”,他认为个体形成空间知觉的过程离不开环境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个体的生理结构在与其所处、所经历的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空间知觉。[6]对此,笔者认为空间知觉具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其产生于个体在环境中的具身体验,其次是个体要体验、感受并内化相关物体的空间特性、关系等信息。
《重新发现地理学》在开篇中曾提到:“事象在时间中的存在产生了‘历史’,那么在空间中的存在便形成了‘地理’。”[7]空间一直是地理学、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地理空间是地球表层地理事象存在、发生、变化以及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地域范围,那么地理事象也具有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结合前文的空间知觉有关概念,地理空间可以被视为空间知觉发生的场域,地理事象便是空间知觉的感知对象。[8]综上所述,笔者将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界定为个体对地理空间中的感知觉信息进行识别、提取、整合后,在大脑中反映出地理事象的形状、位置、格局等地理空间特性的能力。
二、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
结合前文对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概念解析,可以发现地理空间知觉是由幼儿的视、听、触与动觉整合而成的复杂知觉,[9]是幼儿对自身所处地理空间、对自身与所处空间中的地理事象之间相互联系的综合理解,与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有密切联系。皮亚杰结合认知发展的阶段性与顺序性,将幼儿的空间认知能力发展分为拓扑空间概念期、投影几何概念期与平面几何概念期。[10]在拓扑空间概念期,幼儿能够识别邻近、次序、联系性等较为简单的空间关系;处于投影几何概念期的幼儿能够观察物体的形状差异、大小变化,能从多个位置观察识别同一物体;再到平面几何概念期,幼儿能够了解空间物体具有长宽高、距离、角度等特性。克莱门茨发现地理学中空间区位、空间分布、空间关系等概念的习得,与皮亚杰提出的幼儿空间认知能力发展期具有紧密联系。[11]处于拓扑空间概念期幼儿具备空间区位知觉,幼儿在投影几何概念期了解物体的空间分布,强化了其空间区位知觉。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在平面几何概念期能够认识物体的空间关系,尔后不断发展为较为系统空间知觉能力。笔者梳理前人提出的关于幼儿空间认知、空间知觉能力发展规律后,发现地理空间的特殊属性也与之契合(见表1)。由此可以得出基于地理空间属性的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发展规律,即幼儿的地理空间知觉遵循一维地理空间→二维地理空间→三维地理空间的顺序,逐步识别、获取、加工地理空间中的信息。
表1 地理空间的特殊属性
三、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培养策略
基于上文总结出的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发展规律,本研究尝试设计一系列地理实践活动,构建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地图识读、地图绘制、地图定位、空间重建等活动,以期促进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稳步发展。
1.地图识读:识读幼儿园地图
教师向幼儿提供幼儿园平面图,首先引导幼儿认识什么是地图,讲解地图的作用,再从幼儿园平面图的识读着手,让幼儿尝试在地图上找到幼儿园的大门、操场、花园等平时幼儿熟悉的地理位置。在地图识读过程中使幼儿初步感受地图的信息载负功能,学会通过地图信息获取更多事物的空间位置等信息。
2.地图绘制:绘制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是个人对地球表面事物位置、特征等的内化表征,[12]心理地图的形成过程是个体基于地理空间知觉获取信息并不断累积的过程。心理地图的绘制应在初步了解地图这一地理信息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就幼儿熟悉的地理环境展开。可以将幼儿园作为绘制心理地图的对象,让幼儿画出个人认知中的幼儿园建筑、操场等地理事象。还可以让幼儿尝试绘制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标出沿途的标志性建筑物、重要交通干道的名称。为了保证心理地图绘制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需事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内部进行观察、考察,让幼儿关注从家到学校沿途的重要建筑物或者典型事物。开展上述简单的心理地图绘制活动,可以让幼儿熟练掌握前后、上下、左右的空间意义,提高幼儿对周围地理事物的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提升幼儿的地理空间知觉能力。
3.地图定位:幼儿园寻宝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建议与幼儿玩“指令找宝”游戏丰富幼儿的空间方位识别经验。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出幼儿园的简易平面地图,挑选园内若干地理位置(注意难易程度)作为宝藏藏匿位置,让幼儿手持地图描述到达该藏宝地的路线。教师可以先以到达某一藏宝地的路线进行示范,尤其需要注意用语中要以向东(南、西、北)多少米然后向北(东、南、西)多少米的形式来述说路线。此外,还需向幼儿强调到达任一藏宝地的路线不只有一条,要求幼儿找出尽可能多的路线。反复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以让幼儿在接触相对方向的概念的同时,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幼儿掌握东南西北、距离远近的空间意义,进一步提升地理空间知觉能力。
4.空间重建:搭建心中的幼儿园
空间重建是幼儿充分发挥地理空间知觉能力,将地理空间中的地理事象的轮廓、形状、大小、方向、格局、结构、关系进行综合处理与具体再现。教师可以让幼儿利用积木等工具,结合幼儿园的现实情况,搭建心中的幼儿园。由于搭建幼儿园工作量较大,建议将幼儿分为3~5个小组开展讨论、进行任务分工。在搭建“心中的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对现实的幼儿园的轮廓、形状等空间特征进行全面的认识,即教室是四四方方的,既有长宽,也有高度。而且还要注意到屋顶尖尖的样子,那么幼儿在选取积木搭建幼儿园时,便能先选幼儿园教学楼的基座,然后选择具有一定面积的积木或将小积木拼接作为教学楼的墙体,最后将尖尖的积木作为屋顶放到已搭建的积木上。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对幼儿进行详细指导。例如,有的孩子选择积木时比例大小不一,使得建筑物发生坍塌。教师要让幼儿懂得选取同等大小比例的积木放在相同位置,形成立体的三维地理空间。通过开展有趣的积木搭建游戏,幼儿能很清晰地认识到空间不是简单的一维平面,而是多个平面组成的三维立体。此外,幼儿往往还会对大小、形状或者积木的组合产生拓展性、延伸性思考,均对幼儿的地理空间知觉能力提升大有裨益。
四、结语
早期教育阶段要为个体的后继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地理空间知觉能力,不仅是对幼儿地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基。本研究认为遵循幼儿地理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层层递进的早期教育阶段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早期学习过程中,有序地发展地理空间知觉能力、培养空间思维、强化空间认知,有效地衔接中小学阶段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