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理实践力视角下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以“雪窦山研学”为例

2022-03-17

地理教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研学旅行

周 怡

(浙江省奉化中学, 浙江 宁波 315599)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甄选、重组了原有课程内容,其中特别明确指出“将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方式”,并建议采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进行教学,为研学旅行课程提供了方向。[1]人教版新教材的编写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的壁垒,使地理课程的场所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走到教室外,表现形式更加现代、多样化。人教版新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生活经验,设计了如“观察家乡的地貌、土壤”等活动,更加注重培养地理实践力。因此将地理教材作为研学旅行内容选择的依据,深化研学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为后续知识的迁移做铺垫,能更好地体现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性,从而为开展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提供现实背景和基础。

一、精研课标:确定主题,制定目标

1.确定研学旅行课程主题

研学旅行课程主题是研学内容的标志,是研学目标的体现。根据新课标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要求以及教材内容,结合区域特色确定研学旅行课程主题。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分为自然地理主题、人文地理主题以及综合性主题,[2]贯穿整个研学行程的始末,是研学旅行课程的骨架。新课标中,要求“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9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人教版新教材必修《地理一》第四章第二节要求观察地貌,第五章第二节要求观察土壤,特别是家乡的地貌和土壤。因此,本课程确定以自然地理为主题,侧重于其中的地质地貌主题和土壤主题。

2.制定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研学旅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因此也需要制定清晰明确的课程目标。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因此在设计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时应以培养学生掌握野外工作和社会调查方法为目的,使用观察、体验、操作等关键词。

在本课程中,按照地理实践力的水平分级制定研学旅行课程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研学旅行课程目标

(续上表)

二、依托乡土:挖掘资源,规划路线

1.挖掘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地理是一门生活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学旅行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走出传统的教室课堂,深入到自然和社会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家乡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爱国情感。根据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有利于学生用家乡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及自然环境特征来验证地理原理类知识,或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于家乡的建设,体现人地协调发展。[3]

本课程中,依据土壤、地貌主题和目标,选择奉化雪窦山为研学旅行目的地。雪窦山位于奉化区溪口镇,是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景区内有千丈岩飞瀑、徐凫岩峭壁、三隐潭瀑布等景观,剡溪从上游亭下湖水库蜿蜒流经溪口镇,地貌类型多样,垂直高差明显,土壤种类较多,因此雪窦山作为研学旅行的目的地符合课标与教材的要求,能够满足学生认知地貌与土壤的需求。

2.路线规划依据

(1)可行性原则

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课堂教学,其具体实施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因此,在路线规划时需要:因生制宜,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消费能力,需将费用成本控制在学生家长能接受的范围内;因校制宜,查看学校的课程安排,尽量减少对日常课程进度的影响。

(2)安全性原则

安全的路线规划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应对学生的安全负责,由于户外教学场所的不确定性,在选择研学旅行地点时,应尽量避免危险性高、交通医疗食宿等条件不便的地点,路线规划过程中需注意陡崖、沟谷、河岸等危险地带,并安排监督教师。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研学旅行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获得、验证并运用书本中的地理原理知识。在设计路线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认识和接触自然、体验自然变化、感受民俗特色。

本课程按照研学旅行课程主题及目标,结合雪窦山的区域特征,设计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雪窦山研学旅行路线示意图

三、基于目标:设置任务,拓展提升

1.课程前准备

第一,在课前,应进行安全教育,规定组织纪律,制定活动细则及安全预案,给学生购买保险,向学生普及安全自救常识和避险方法,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第二,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研学旅行区域的整体地理背景知识,明确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并设计好研学报告单。第三,学生在开展研学旅行之前,应利用互联网、教材辅助资料等资源搜集、整理相关知识。第四,每个班按人数分成若干小组,并实行小组管理、组长负责、按组同行的管理办法,保证旅途安全有序。[4]此外,野外考察类主题还要准备好地理考察的工具,如GPS、地质锤等,教师要准备各种所需的教具。

2.任务群规划

研学旅行课程是教育性与体验性兼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因此从地理学角度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任务时,应体现地理知识的丰富性与地理活动的实践性。在研学目标的要求下,可以适当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协调,充分体现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

在雪窦山地貌与土壤的研学旅行课程中,对乡土地貌成因、形态、特点等进行教学,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素养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5]采取“情景问题+具体任务+课程目标”的模式,与拟定的观察地点和路线相对应,突出问题导向,以问题驱动任务,设计雪窦山研学旅行课程任务群,如表2所示,逐步实现课程目标,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另外,研学导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引导学生。

表2 雪窦山研学旅行课程任务群

3.基于研学旅行课程的拓展提升

研学旅行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知道家乡的地理事象,更要求掌握地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而家乡的研学资源往往无法包含所有的地理知识,因此研学旅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迁移应用知识。首先,总结方法,体现能力与素养的提升进阶。其次,提升理论,如本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是雪窦山,了解雪窦山的河流、断崖等地貌形态,也要理解这些地貌的其他分布地区,从而促进个性到共性的迁移。最后,纵向探究,掌握识别和描述地貌的方法,不但要识别河流地貌,同时还要认识其他地貌类型的基本特点,拓展迁移,提升理论与实践的高度。

四、依据素养:研学总结,多维评价

为量化研学旅行课程中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在地理实践力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研学目标制定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除了研学结束时学生完成的研学报告外,还要关注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态度、调查方法、实践能力、沟通与合作等方面。研学旅行课程提倡多主体评价,如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其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在评价中反思,能够锻炼自我监控能力,学会对自己负责。基于此,本文设计了雪窦山研学旅行课程评价量表,如表3所示。

表3 雪窦山研学旅行课程评价量表

研学旅行课程不是换个地方学习,而是换种形式研究学习,因此研学旅行课程是用切身体验、实践操作代替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践行研学旅行课程时,要以地理实践力为指导,充分挖掘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设计旅行路线。从研学旅行课程前的准备、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任务群实践、研学旅行课程后的知识迁移应用三个角度展开实施,充分利用当地乡土资源,构建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研学旅行产品,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研学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小黑的旅行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