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课程教学中“两性一度”的落实探究
2022-03-17杨青山
王 勇 熊 玲 杨青山
(1.西南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 2.西南大学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重庆 400715; 3.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理科出版事业部, 北京 100029; 4.东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一、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迫切性
2018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这吹响了课堂和课程改革的号角。“金课”成为高等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构建质量文化的基石。“高等教育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痛处是教师”,新时期本科质量文化的基石和最后的堡垒是课程和教师。对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在培养方案、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顶层设计工作依照专业认证理念完成后,课程和教师成为落实理念和质量提升的“施工者”。只有教师和课堂达到“金课”要求,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才可能得到贯彻和实现,才能打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后一公里”。
二、《世界地理》课程落实“两性一度”的优势
1.“两性一度”及内涵解读
“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高阶性”,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是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教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
从“两性一度”的内涵看,三者之间是有机统一的,是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且课程内容的前沿性与课程难度在实践当中也可以实现结合。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探究和个性化的学习,同时也能培养他们面对复杂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的挑战所在。从三者的区别看,“创新性”除了表达课程内容的创新外,对教师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结果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这个形式和结果依然是服务于学生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培养的,而教师备课和学生课下学习也是完成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两性一度”的要求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融合落实。
2.《世界地理》课程中“两性一度”的体现落实
“两性一度”是对所有学科和课程的一个总体要求,在每一门具体课程中的落实和体现会因专业和学科的差异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世界地理》课程将世界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结合起来,力求体现不同尺度区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指向解决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世界地理》课程将世界划分为全球、大洲、国家等不同空间尺度,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有机结合起来,从全球——地方的视角认识各种人文和经济现象,兼具综合性、区域性与复杂性的特征。由于人类对世界的认知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学习、理解进而综合解决在距离和空间上较远区域的问题会受到能力限制。因此,对全球特定区域地理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解决就自然地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到了一起,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也融合到了一起。目前我国世界地理的研究虽然相对薄弱,但随着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迅猛发展,对世界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地理事物获得了新的认知和更高分辨率的识别,这些研究同样可以作为《世界地理》教学的内容前沿和时代性的重要资料。基于以上认识,世界地理尤其是特定区域独特地理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成为了落实“两性一度”的良好支撑。
3.《世界地理》课程对“两性一度”的深刻诠释
现阶段,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些特点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世界政治经济深度交融,问题纷杂,世界各国、各经济体、各社会组织关系的错综复杂程度是在任何历史时期都难以想象的。《世界地理》课程统领世界地理知识和阐释世界地理问题,从地理的角度,介绍世界的格局、呈现区域的特点、分析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因此,当下的地理科学具有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的重要性。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全球观和培养区域综合分析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视野、空间、知识和方法。无论是从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学科思维模式培养的角度,还是从专业课程思政的角度,《世界地理》课程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极高的教学价值。
三、《世界地理》课程落实“两性一度”途径的思考
对于《世界地理》课程改革,不同学者从多角度已进行过多方面的探索。如基于初中、高中和大学世界地理知识体系的继承和接续,蔺雪芹等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强化教学技术的嵌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黄晓军等在分析了我国《世界地理》教学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后提出,新时期《世界地理》教学改革应当从世界地理知识走向世界地理科学、从世界地理教学走向世界地理研究、从部门地理走向综合地理、从注重地理知识性走向突出地理决策性以及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是《世界地理》教学应从世界地理知识向世界地理科学转变,着重强化和挖掘世界地理教学中的理论性内容,从揭示世界(区域)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格局向探索世界(区域)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格局变化的机理转变,提升《世界地理》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2]蔺雪芹等在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考核评定等方面对我国和美国高校《世界地理》教学进行系统比较后,提出了未来我国《世界地理》教学改革的路径和方向,包括加强国内世界地理相关研究、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学科有机融合、构建“课堂课外一体、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体系、深化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发展《世界地理》的线上教学等。[3]这些研究和探讨虽然基于不同的维度,但都提出了新时期背景下基于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世界地理》教学的新途径。
在“两性一度”的新要求下,我们对提高《世界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出如下的改进建议。
1.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进阶性来完成学习“高阶性”
《世界地理》课程的开设在高等师范院校基本安排在5~6学期进行,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部门地理学知识,且在部门地理学的学习中多数涉猎过诸如全球气候带、全球土壤、全球植被等相关的世界地理内容。在目前通用的总论——分论模式下,总论部分的基础内容多数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在高年级阶段,课堂要更多地通过“创造”知识,而非“学习”知识来达到高阶性的目的。如何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提出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气候区的响应差异、全球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差异对于地表植被分布变化的不同影响等问题可成为高阶学习的第一步。要了解和深入认识这些问题,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和植被的分布规律是前提基础。从IPCC报告、NASA和未来地球计划等地球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获取必要的信息进行加工总结,形成对特定区域或全球尺度的气候变化认知,并在可能的条件下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建立模拟模型,是将世界地理知识内化为分析和阐释地理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创造的过程需要学生具备掌握获取世界不同区域气候、植被、土壤等不同要素,不同时空分辨率数据的能力,需要具有整合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相关理论构建简单模型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知识创造才是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终身学习和反思能力的关键。
2.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性”
创新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是新时期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背景下创新的重要环节。虽然课堂教学方式改革进行了很多年,但目前高校课堂的形式仍然较为单一。即使是少数教师采用了研讨式、小组学习、翻转课堂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效果仍值得商榷。其核心问题是所有这些教学方式仍是教师主导的,无论是学习内容和形式的安排,还是主要问题的探讨都受教师的引导和主导,不利于学生真正创新思维产生。因此,教学方式改革的内涵需要进一步衍生,如学习教材的多样化,教师不提供学习教材和主题,由学生来决定教材内容的来源;学生辩论研讨的题目不由教师提出,而由学生通过理论分析梳理出感兴趣的主题。这些举措在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现科学问题能力的提升具有原创性的启示。《世界地理》课程涉及区域多,不同区域地理问题异质性和不确定性均较大,通过网络数据爬取各类云平台资料,师生可以就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开展区域差异性资料搜寻、比对和研讨,从而形成科学的新认知,课堂成为比对和研讨的主要平台。这样的开放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师生共同学习的效率,从而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通过成果共享可以找到不同观念形成的背景材料,成果共享对于学习资源的扩充,创新思维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高阶性”“创新性”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达到“挑战度”的提高
通过进阶学习达到高阶思考、通过开放教学方式提高创新能力都是较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过程的监控,以确保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基于此,教师应当可以精准的判断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科学问题提出、科学思维、沟通能力)。因此形成的考核形式更加多样化,考核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挑战度。学生要获得较好的成绩和表现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达到“合理增负”和“学生忙起来”的目的。这也解决了目前考核评价单一依赖考试结果(考试内容的挑战性低)的问题,真正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4.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两性一度”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家园的学问”,《世界地理》课程在立德树人和国情教育等方面更具有独特价值。世界充满着变化,不断为《世界地理》课程带来新的研究命题。例如,由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给人类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消除其不利影响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风云激荡,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推进与新兴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异军突起,世界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与国际力量的对比产生了不可逆转的深刻变化;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中国领导人着眼于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这些深刻而复杂的问题,既是《世界地理》课程需要带领学生认知的重要命题,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更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抓手。推进《世界地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帮助学生分析好、回答好这些问题,才是对满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课程的深刻诠释和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