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班级环境创设的“两空间”与“四区域”
2022-03-17福建省福州市滨海新城实验幼儿园吴晓鹃
福建省福州市滨海新城实验幼儿园 吴晓鹃
幼儿园班级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以幼儿为本的班级环境,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智力发展,帮助幼儿获得归属感与幸福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创设班级环境时经常会忽略“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在班级总体环境布局上没有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无论是小班还是中大班,班级区隔模式和区域环境布置形式雷同,没有凸显幼儿年龄特点。有的教师甚至对本班幼儿需要什么样的班级环境、班级环境能让本班幼儿获得什么有效经验与价值、班级环境如何与幼儿有效互动等问题,没有深入思考,常出现创设的环境没有发挥其教育功能等问题。
笔者以小班如何创设“两空间”与“四区域”的环境为例,探讨以幼儿为本的班级环境对促进小班幼儿各方面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一、打造“两空间”,增强幼儿的归属感
(一)打造有居家感觉的舒适空间
小班幼儿刚入园,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的幼儿园,难免会产生分离焦虑。如何帮助幼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建立与班级同伴、教师的情感联结,产生归属感?我们在环境创设方面主要考虑小班幼儿的心理需求,打造以下三种环境,给幼儿家的舒适感。
一是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小班新生入园前两个月,教师在活动室应避免设置类似以橱柜区隔成多个区角、每个区角安放桌椅的学习性较浓的空间环境,而应打造富有生活气息的开放式环境。如果教师区隔空间,可以采用“家”的格局进行设置,尽量体现宽敞且无边界感的环境;六人桌先沿墙摆放,用于摆放幼儿的玩具,等进餐时摆出来。教师还可以采取“家”的格局在活动室里创设“客厅区”,摆设沙发、小茶几、矮橱、大盆立式植物等,供幼儿休闲、聊天、听音乐;沙发后面可以设立一个“餐厅区”,摆设几张桌椅,铺上漂亮的桌布,投放幼儿的水杯、小点心等,供幼儿在此自由地喝水、吃点心;创设“游戏区”,摆设几个帐篷和一个小滑梯、铺设几块地毯、投放若干玩具,供幼儿自由选择玩耍等。幼儿在家居式的环境中,可以随意地坐、躺、玩、吃,尽情享受家的舒适感。教师还可将收集来的幼儿家庭成员合照、小盆栽等摆放在矮柜、层架上,将幼儿带来的玩具、靠垫放在活动室的各个角落,让幼儿的所观所视所感都充满生活气息和家的味道,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减缓入园焦虑。
二是方便幼儿活动的环境。教师创设环境时首先要考虑幼儿视角高度。教师创设的环境若能与幼儿有效互动,那它必定是方便幼儿看得见和摸得到的。教师在创设环境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视角高度,所有材料摆放与作品展示的高度都应尽量设置在幼儿平视或略高视野的视觉范围内,不易悬挂或张贴得太高。各区域区标应贴在显眼的位置,让小班幼儿一眼就可以看见并辨识;应选择矮柜,便于小班幼儿在自主选择、取放材料;主题墙上展示的活动进展过程的表征作品,尽量要在幼儿的平视线上,增加幼儿与墙面的互动机会……为幼儿打造符合他们操作的环境,不仅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体验到在幼儿活动室中的存在感和归属感,还呈现出环境的教育价值,使环境更具有效性。
三是受鼓励的环境。小班幼儿特别需要本班教师的关注与鼓励,因此,教师打造关注每一个“我”的环境很重要。在操作区,教师可以放置一张教师戴着某位幼儿串好的项链拍的照片,帮助小班幼儿建立起作品、“我”与教师间的情感联结,进而喜欢教师、喜欢班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针对幼儿在某个方面的进步,如“会午睡了”“不挑食了”等生活行为习惯的变化,教师应及时用照片记录下后打印出来,张贴在班级活动室相应的位置,不仅能让幼儿在这种方式的鼓励下获得成就感、产生愉悦感,还能有效地引领幼儿每日坚持已形成的良好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打造有童趣的空间
小班幼儿喜欢新鲜、奇特、生动的环境,大比例夸张形象的图案、大块面鲜艳的色彩、有趣的游戏情境等,能够满足幼儿的需求,促使幼儿在吸收信息刺激的基础上,直接获得情感体验、丰富自己的经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首先,打造主题性的环境。幼儿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小班幼儿年龄小,大面积的、鲜艳的、生动的物体形象,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能促使他们积极与环境互动。如在开展班本主题活动“彩色的花”时,教师将师幼共同制作的大型的“彩色的花”立在活动室门口,让幼儿一到门口就能感受到色彩的冲击力;幼儿进入活动室后,置身于亲子制作的花、涂鸦的“花花世界”画布等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就将影响了幼儿,并不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可利用幼儿的个人照片制作成可融于主题环境的角色或将幼儿的照片打印成大型立式人像,放置于主题角,支持幼儿建立起个人与环境的联结关系;利用幼儿照片头像装饰成卡通人物张贴于主题背景墙,让幼儿感受到自己是置身于主题活动中的,也会更加关注主题活动的进展。
其次,打造情境性的环境。小班幼儿的思维正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情境性的环境能够满足小班幼儿的现实需要,可以让小班幼儿在情境体验过程中获得较好的发展。如教师将贴于墙上的班级安全逃生路线图实景化,根据设置的安全路线,在地面用箭头贴纸从活动室门口向逃生楼梯门延伸张贴,能有效帮助小班幼儿依托实景环境明确逃生路线,使环境既有童趣又具实用性。又如教师在班级活动室的角落创设一个塑料充气“鱼池”,在“鱼池”中黏贴水草与波浪,再投放融合数量、颜色、大小等多维度特点的自制“鱼”,让幼儿坐在“鱼池”四周开展“钓鱼”游戏,情境性的环境不仅能吸引幼儿,而且还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四区域”,催生幼儿的幸福感
在班级设置活动区,是为了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作用于环境,并通过游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如何引导小班幼儿积极地与区域环境互动,凸显活动区的教育价值?这需要教师立足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富有游戏性、主体性、体验性、互动性等特点的活动区,让幼儿在区域游戏中感受快乐、体验自主性与幸福感,获得有效的发展。
(一)创设游戏性的角色生活体验区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娃娃家”是小班幼儿最为喜爱的游戏之一。根据小班幼儿模仿性强的特点,教师可着重创设角色生活体验区。教师选择的区域空间要大,可规划创设成卧室、厨房、卫生间、阳台、书房等区域,不仅能接纳多数幼儿参与游戏,还能丰富幼儿模仿角色的游戏内容。同时,教师根据幼儿的居家生活经验,在角色生活体验区投放相应的家具和生活化的游戏材料,如防疫期在“娃娃家”进门处创设洗手池、投放“酒精消毒液”等相关防疫用品道具;冬天在“娃娃家”增加袜子、衣服等收纳盒以及火锅等用品,让游戏环境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游戏性的角色生活体验区,能支持幼儿自主游戏、自主表现。
(二)创设主体性的物品展示区
一个能自己做主的环境,一定能吸引幼儿。小班幼儿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因而经常会在散步时捡一些叶子、树枝、蜗牛等回活动室。此时,教师可以在观察角创设“散步时的发现”物品展示区,支持幼儿自主地在展示台上摆放自己捡到的物品。物品展示区的创设,不仅提供了幼儿与伙伴互动交流的机会,也增强了幼儿关心周围环境与事物的意识。物品展示区可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时增设与变化,如教师发现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树叶感兴趣时,就可创设“树叶博物角”,引导幼儿将收集到的树叶随时投放进去。符合幼儿兴趣的物品展示区,不仅能引发幼儿对物品不同特征的比较与认识的兴趣,还提高了幼儿的探究能力。另外,教师可将幼儿带来的玩具如男生带来的汽车玩具、女生带来的娃娃,分别布置成“汽车玩具区”和“娃娃休息区”等,既让这些玩具有了临时收纳的地方,也提供了幼儿欣赏、交流和交往的机会。
(三)创设体验性的情感交流区
体验性的情感交流区,主要通过设置场景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支持幼儿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小班幼儿对情感的需求比较强烈,教师在班级活动室创设温馨的“生日角”,悬挂生日背景板,投放生日帽、生日蛋糕玩具、礼物、幼儿过生日照片等,可以让过生日的幼儿根据意愿在此处自行装扮起来,接受教师和伙伴的生日祝福,感受集体的温暖,获得愉悦感。教师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电话亭”,在墙面上张贴代表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角色图片,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连线”角色进行通话,满足幼儿与家人情感沟通的需要;教师还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增加动画片角色、自画的好朋友表征图等,供幼儿“连线”,在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创设互动性的课程故事区
课程故事一般会通过主题墙呈现出来。有时主题墙并不能吸引幼儿,主要是因为课程故事展示的内容幼儿没有参与,多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收集材料进行布置。一些教师创设的主题墙,其目的是给成人看的,教师并不关注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价值。小班幼儿年龄小,表征能力弱,教师既可以注意改造主题墙,使之符合幼儿的需要,还可以在主题墙之外创设课程故事区,展示幼儿在课程活动中记忆深刻的且能引起幼儿共鸣的课程故事照片或者表征作品等。在课程故事区,教师可以让幼儿用语音的形式将自己对课程故事的表述录制下来,形成语音标识张贴于相关内容下,再借助点读笔进行点读互动,不断深化对主题课程的理解,提高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具有教育价值的环境,能够让小班幼儿自主游戏,从而获得丰富的经验。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将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内化于心,才能有效地追随幼儿的需求与兴趣,创设出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