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提高探究能力的策略
——以大班活动“小鸡的孵化”为例
2022-03-17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幼儿园黄碧君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幼儿园 黄碧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丰富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一、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一)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捕捉幼儿的兴趣
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在日常活动中,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主观意愿,引导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案例一]新学期开始了,几个幼儿对科学观察角要请谁来“安家”展开了讨论。有的幼儿说:“上学期种植土豆,因为科学观察角的阳光不足,都枯萎了,我们来养小动物吧。”这样的提议得到了其他幼儿的赞成。究竟养什么呢?教师引导幼儿结合科学观察角的环境特点与他们的兴趣,开展了一次关于饲养什么动物的讨论。有的幼儿提出:“可以养猴子,因为猴子聪明。”这个幼儿的话音刚落,马上遭到同伴的反驳:“我们的观察角太小了,不适合养太大的动物。”有的幼儿提出可以养小兔子、小乌龟等,但班级的其他幼儿认为已经有别的班级正在养这类小动物:“我们不能和别人一样,我们可以养鸡、鸭、鹅等。”究竟养什么呢?幼儿进行了一次投票,最后饲养小鸡得到多数幼儿的支持。
在幼儿讨论和决定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观察者和倾听者,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积极讨论和投票,使幼儿对即将开展的饲养活动有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捕捉契机,支持幼儿的探究
好奇心能驱使幼儿主动、持续地参与活动。在科学观察角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幼儿的好奇心,支持幼儿自发生成的探究活动。教师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为幼儿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探究操作来进行科学学习,从而获得直接的经验。
[案例二]幼儿确定了饲养小鸡后,开始讨论“小鸡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的幼儿说:“街上有人卖小鸡,直接买来,就可以养了。”有的幼儿说:“要让母鸡妈妈来孵化。”究竟要孵化还是直接买?幼儿经过讨论最后决定要孵化。
如何孵化小鸡?一些幼儿知道母鸡可以孵小鸡。有的幼儿通过请教家长和查阅资料,知道可以通过人工孵化小鸡。幼儿对两种途径进行对比,发现自然孵化要找到合适的母鸡妈妈,人工孵化更适合在幼儿园进行。于是,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为幼儿采购了自动孵化箱。
在孵化小鸡活动开始前,什么样的蛋能孵出小鸡成为幼儿关注的焦点。教师鼓励幼儿从多种途径获得鸡蛋。有的幼儿从家里带来鸡蛋,有的幼儿向幼儿园厨房工作人员借。幼儿发现他们收集的鸡蛋的颜色不一样,有的鸡蛋较白,有的鸡蛋较黄。收集的这些鸡蛋能孵出小鸡吗?幼儿开始了第一次探究实验。
幼儿经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小鸡孵化大约需要21天;孵化7天左右就可以“照蛋”,若能看到黑点或血丝,就说明小鸡在发育了。幼儿找来的蛋孵化了一周后,幼儿在“照蛋”时发现这些蛋没有什么变化。于是幼儿再次查阅资料,知道只有新鲜的种蛋才能成功孵出小鸡来。教师随即通过网购,买来了一些新鲜的种蛋,支持幼儿重新孵化。通过第一次探究实验,幼儿知道了只有由鸡爸爸和鸡妈妈的“种子”合成的日期新鲜的“受精蛋”才能孵化出小鸡宝宝。有个幼儿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了绘本《小鸡从哪里来》。他兴致勃勃地推荐给同伴,这本书备受全班幼儿的青睐。
教师激发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支持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鸡蛋都能孵化出小鸡来。教师鼓励幼儿在调查、了解中积极收集信息,主动学习,互助学习,逐步形成有益的探究经验。
二、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分享,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幼儿观察,首先要保证幼儿的观察不是漫无目的的,同时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加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有目的地观察并记录,能及时帮助幼儿捕捉问题,培养幼儿的问题表征能力,引发幼儿积极思考和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用适宜的、多元的方式记录自己观察的对象,并给幼儿提供交流分享观察记录内容的机会,促进同伴间的经验交流,让幼儿获得探究的成就感。
[案例三]为了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教师给幼儿提供了观察记录表。记录内容包括在观察中的发现、孵化箱的温度和湿度变化等。有的幼儿用符号来表示自己的观察发现,有的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征自己的观察结果,记录形式多种多样。
每天的值日生轮流照顾正在孵化的蛋宝宝,保证了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轮值的幼儿利用午点前的时间播报自己的观察发现,促进了幼儿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发展,保障了值日生工作信息的交换与衔接。有的幼儿分享自己观察时发现了孵化箱会鸣叫,那么鸣叫的原因是什么呢?幼儿继续观察和记录孵化箱显示的数值,发现当湿度低于60%或高于70%时孵化箱就会开始鸣叫提醒。原来孵化的湿度要控制在60%~70%之间。于是,幼儿用一张便利贴把数值记录下来,贴在孵化箱上,用来提醒之后的值日生注意观察湿度是否过高或过低。当发现湿度跌落至60%时便及时加水,当湿度升至70%时便停止加水。
记录为幼儿的分享提供了依据。通过连续的记录和回顾分享记录,幼儿梳理出了适合蛋宝宝孵化的温度和湿度。幼儿开始关注孵化中的细节,分析事件之间的联系,聚焦问题、解决问题,建构了自己的经验。
三、捕捉偶发事件,支持幼儿持续探究,促进幼儿有益经验的积累
探究小鸡孵化的生长变化周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容易出现探究兴趣减弱的现象。教师要善于发现探究活动过程中偶发事件隐藏的学习价值,积极引导幼儿深入探究,支持幼儿积累有益的经验。
[案例四]自动孵化器的使用,省去了手动翻蛋的工作。还没到“照蛋”的日子,幼儿用肉眼看不出蛋宝宝有什么变化。幼儿除了加水,没有别的事可以做,探究兴趣逐渐减弱。
一天,幼儿在给蛋宝宝加水时,偶然发现从早上到下午几个蛋宝宝一直是画标志的一侧朝上,没有动过,而其他蛋宝宝则“翻过身”。原因是什么呢?是没动的几个蛋宝宝太大了,转不动吗?还是孵化器坏了,不能给所有蛋宝宝翻身呢?如果蛋宝宝没有翻身,还能孵出小鸡来吗?一时间,焦急和不安在幼儿之间传播。为了找到原因,师幼一起分析并咨询园内的其他教师,最终发现:原来蛋宝宝在孵化器中不断翻身,会渐渐往一侧的箱壁移动,等到蛋宝宝卡在箱壁上就翻不动了。为什么那几个蛋宝宝翻身会不断朝箱壁移动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那几个蛋宝宝的外形特点,它们有点像椭圆体,但是一头大、一头小。这让幼儿想到了前一段时间大家做的小实验:圆柱体会朝固定的方向滚动,而两端大小不一样的圆的物体滚动时会改变方向。那几个不动的蛋宝宝的形状刚好就是两头大小不一的,所以它们滚动时会渐渐向小头的一端移动。找到答案后幼儿松了一口气,从那天开始,值日生又增加了一件工作,检查蛋宝宝是否间距合理地“躺”在滚轴上。
从照顾蛋宝宝的过程中,幼儿能迁移以往学习的知识,分析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实现了新旧知识的链接。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幼儿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学习推理与验证,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大班幼儿的推理与分析能力已达到一定水平。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教师应鼓励幼儿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判断,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获得科学的经验。
(一)重视幼儿的猜想,为幼儿验证猜想提供支持与帮助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可能的探究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让幼儿带着猜想进行探究。这样的探究活动更有方向性。教师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应尊重幼儿提出的问题,为幼儿验证自己的猜想提供相应的物质和时间支持。
[案例五]孵化到第7天就可以进行“照蛋”,判断蛋宝宝是不是受精蛋。幼儿把蛋宝宝转移到被窝里,把蛋宝宝放在“照蛋器”上。他们惊喜地发现,有的蛋宝宝有网状的血丝,有的蛋宝宝有一个黑点,也有的蛋宝宝是一侧有黑影、另一侧透着光。幼儿记录了“照蛋”结果并猜想有血丝的蛋宝宝能孵出小鸡,而一侧有黑影、另一侧透光的蛋宝宝以及有黑点的蛋宝宝不知道能否孵化成功。
又过了7天,幼儿进行了第二次“照蛋”,发现第一次照蛋有血丝的蛋宝宝已经有半个蛋都有黑影了,说明小鸡正在缓慢发育中。几个有黑点的蛋宝宝的情况不太一样,有的蛋宝宝有一半黑影,有的蛋宝宝的黑点还是原来的那么大。究竟怎么回事,幼儿决定留着继续观察。之前只有一侧透光的蛋宝宝一点变化都没有。幼儿得出结论:只有一侧透光的蛋宝宝不是受精蛋,不能孵出小鸡。
为了探究这些只有一侧透光的蛋宝宝里面的样子,幼儿决定敲开一个蛋宝宝看一看。敲开蛋宝宝后,幼儿发现蛋黄已经散开,还有一点点臭味。幼儿猜测是因为不断翻蛋导致这些蛋黄被摇散了。
第18天,幼儿再次“照蛋”,之前有黑影的蛋宝宝几乎不透光了。幼儿猜测是小鸡已经长大并占满了鸡蛋,而原来只有小黑点的蛋宝宝依然没有变化。幼儿决定把这些蛋拿出来,敲开蛋壳看看里面的样子。敲开后,幼儿发现这些蛋都有个黑点,但并没有发育成小鸡。经过查资料,幼儿知道这些有黑点的蛋宝宝是弱精蛋,它们只长出了心脏就停止发育了。
第20天,小鸡陆陆续续出壳了。幼儿20天的守护和等待,终于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这20天,幼儿带着问题,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不断验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层层深入去探究和学习,了解了鸡蛋孵化过程。这个过程也培养了幼儿细心观察、坚持探索和积极思考的品质。
(二)持续提出问题,为后续探究提供方向
随着小鸡的出世,“小鸡的孵化”活动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是幼儿探究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小鸡,幼儿提出了新的问题,为后续的探究提供了方向。
[案例六]小鸡出生后,它要吃什么?这是幼儿面对刚出生的、毛茸茸的小鸡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求助家长得到的答案进行尝试、验证,并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记录下来。这个问题很快就有了解答。幼儿发现刚出生的小鸡几乎不吃东西。等到第二天,小鸡渐渐开始喝水了。之后,幼儿观察到小鸡喜欢比较湿的小米,不喜欢吃饲料和软饭。幼儿猜测小米金灿灿的,可能看起来更美味。
后续的探究在幼儿持续提出的问题中不断展开。幼儿通过猜想、实践、分析、验证,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幼儿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
通过“小鸡的孵化”活动的开展,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科学、有效地引导幼儿探究,让幼儿在探究中主动融合旧知识和新经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能力,能很好地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