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释学视域下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意义、原则与路径研究

2022-03-15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解释学经典著作经典作品

李 扬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思政课的本质做了重要论述,他指出: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当今中国高校的几门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地位最为基础、理论最为抽象的一门。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讲深、讲透、讲活” ,便是当前摆在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写道: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2]6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这门科学理论体系的纲要。要把这些纲要中包含的道理讲深讲透,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回到这些纲要的源头,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本文拟从解释学的视角对这一主题做出考察,探究将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可行的实践方式。

一、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意义

在解释学视域下,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具有独特的意义。解释学(Hermeneutik)一词在17 世纪第一次出现,但直到19 世纪末才具备一种理论形式。 “这种理论允诺揭示支配解释学科的规则” ,其任务在于 “给专门的解释性学科(den ausgesprochen interpretativen Wissenschaften)提供方法论的说明,其目的是要尽量避免任意的解释”[3]8。到了20 世纪初,随着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的发表,出现了一种新解释学,它不再被看做 “只是所谓精神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而成了 “一个哲学的普遍方面”[4]476,即成了哲学解释学。它基于具有本源意义的人的 “事实性(Faktizität)” ,探讨我们的经验自身的历史性和语言性。 “解释学循环” 是解释学的重要概念,它最初由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提出,后被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丰富和发展。解释学循环主要用来指人们理解活动中的这样一种现象,即对部分的理解和对整体的理解之间存在着一个循环结构。它基于 “一个洞见,即我们为了理解文本必须预期或筹划意义,与一个主张,即这种原初的筹划在我们以后的解读中可以被修正”[5]102。这意味着我们在阅读某个文本之前,首先,需要对该文本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它的主题、观点、写作背景,以及人们对它的评价等;只有具备了一些整体的观念,对细节的理解才有方向性,才不会迷失在琐碎之中。其次,通过对细节的深入理解,又会反过来改变原先的整体性理解,以前的理解也许只是一种误解,是基于自己或他人的一些成见,而细节性的阅读则会破除成见,由此逐步实现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从而使理解更加深入。

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间就存在着解释学的循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材以及教师对教材的讲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打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整体性视域;反过来,通过经典著作阅读与思考,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教材和教师所讲内容、甚至是理解自身生活的视域。正是在两种视域的交融互动之中,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断走向深入,并由此塑造着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基于解释学的视角,将经典著作的阅读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便具有三层意义:

第一,用经典诠释教材,使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恩格斯在1890 年给柏林大学学生布洛赫的信中写道: “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引者注:指 “马克思主义理论” ],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6]593经典作家之所以嘱咐其读者读原著,乃是因为他观察到当时的一些二手材料在对其观点进行介绍时,存在着简化和曲解的现象,尽管这些曲解可能是无意间造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中要注重阅读经典的作用,他曾指出: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深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7]5这就意味着,只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从根本上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因此,如果能把经典作品的阅读与对教材的学习相结合,在讲解教材的某些知识点时,能够联系到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就会赋予教材上简化的条目以丰富的内容,使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具有思想的力量,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第二,用教材导读经典,使学生对经典的阅读结构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可谓浩如烟海,当代大学生该如何有效地去阅读,这的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求大学生阅读从马克思开始的全部经典作家的著作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程;其次,要求大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阅读经典作品也不太可行,因为单纯依照兴趣的随机式阅读有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之弊,并且一般而言兴趣总是基于某种程度的理解,很多大学生对经典作品缺乏足够的认知,所以可能根本提不起兴趣。实际上,依照教材框架和教师讲解选择性地阅读经典作品,才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教材源于经典,是经典中所蕴藏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指出这些框架与经典之间的对应关系,便可以引导大学生对经典著作进行按图索骥式的结构化阅读。

第三,经典与教材相融合,可以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实际上也是一个解释学的过程,它不应只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输送,学生被动地充当信息接收器;也不应只是简单的 “翻转课堂” ,学生讨论为主,教师成了无足轻重的主持人;它应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视域不断融合的过程,视域融合通常需要中介,而不同的课堂,中介是不同的。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可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教师和学生沟通的中介。一些调查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理论思考,他们所反感的只是教条式的输入。经典著作不是教条,是经典作家对自己时代问题的深刻思考,有些经典作品中有丰富的历史材料,能让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历史跳动的脉搏;有些则包含严谨的推理和论证,能够锻炼人们科学思维的能力;还有些则饱含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经典会获得一种新的理论视域,会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寻求与同学或教师的视域融合,由此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效果。

二、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原则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中引入经典著作的学习,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论及具体的融入路径之前,有必要依照解释学的理论事先确立一些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既然教材和经典著作构成了一个解释学循环,教材是对经典的整体性把握,经典是对教材的细节性深入,由此在经典导读中应该遵循 “教材为纲” “教材为主” “精挑细选” 的原则;其次,主流的解释学理论主张解释者应尽可能去把握文本的原义,因此阅读经典著作时应遵循 “原原本本” 的原则;最后,解释学还具有实践的维度,它不只是追求更加精确地理解文本,还强调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阅读经典应遵循 “联系实际” 的原则。据此,将经典著作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原则便可概括为如下五个方面:

(一)教材为纲、纲举目张

现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具有极强的体系性、权威性和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主要材料,也是遴选经典著作书目的重要依据。首先,现行教材的体系性体现在,它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本有的整体性进行编写的。从整体上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亦有三个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存在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它们分别对应教材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两个部分,即资本主义的本质理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它们分别对应着教材的第四章、第五章。科学社会主义有两个部分,即社会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理论,它们分别对应着教材的第六章、第七章。因此,教材的编写是依照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逻辑展开的,具有内在的结构,是一个严整的体系。其次,现行教材的权威性体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 “马工程” )重点教材。此系列教材所依据的是2007 年中央批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编写教材总体规划》,该规划确立了相关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编写原则和工作机制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的领导组织下编写的,相关工作受到了马工程咨询委员会的指导,并得到中央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编写课题组,由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资深专家构成,知名学者逄锦聚、刘建军曾先后主持该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最后,现行教材的发展性体现在,它不断地更新版本,从而能及时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自2007 年出版以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迄今先后经历了7 次修订,时间分别是2008 年、2009 年、2010 年、2013 年、2015 年、2018 年和 2021 年。2021 年的修订工作,主要是为了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8]327。此次修订工作是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组织下进行的。鉴于现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体系性、权威性和发展性,它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指南。阅读哪些经典著作,按照怎样的秩序阅读经典著作,关注经典著作中的哪些论题等,都应该以教材为纲。

(二)教材为主、经典为辅

在将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经典著作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以教材讲授为主,经典阅读为辅。这种主辅关系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首先,就教学内容的安排而言,应围绕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展开,教学大纲的设计、PPT 和讲义的制作都应以教材为主要参考资料。只有在涉及教材相关知识点讲解的时候,才引入与之相关的经典著作的导读。其次,就教学时间的安排而言,课堂教学应以教材知识点的讲授为主,经典著作的阅读和讨论只应占用少量课堂时间,主要工作应该放在课后进行。再次,就教学形式的设计而言,在对教材的学习中教师应占据主导地位,应充分扮演好价值观引领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经典著作的研读中,学生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仔细研读、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通过相互讨论深化理解。最后,就课程考核的设计而言,应以教材为主,无论是平时测验,还是期末考试,应尽可能做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覆盖。经典著作阅读和理解的情况,也应该尽可能地通过考核体现出来,但在课程的整体成绩中权重不宜过大。

(三)精挑细选、适可而止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阅读在精而不在多,因此在确定阅读篇目时应遵循精挑细选、适可而止的原则。邓小平曾指出: “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9]382那么,如何为大学生挑选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相配套的经典作品呢?在笔者看来,需要做到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应读。该作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与教材的知识点有对应关系,基于前述 “教材为纲” 的原则,此类作品是大学生应读的。其次,易读。有一些应读的书目,可能是大本子,内容过多,或者过于晦涩,不太适合大学生去阅读,因此虽然应读但不易读。在选取经典文本时,还要注意其适恰性和易读性。如果一本著作包含重要理论却篇幅过长,那就选其最精要的部分,略去对重要观点影响不大的细节;如果一个重要观点在多个文本中均有表达,那么就选择表达得最为清楚明白的文本。最后,悦读。有时候,学生从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受到启发,甚至还会伴随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此种情况下,对经典的阅读不再仅是任务性的,而是自愿自主性的。当然,悦读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它与学生的兴趣、理解力以及愿意投入的时间密切相关,因此不像前两个原则那样是硬指标,它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性因素。

(四)尊重经典、原原本本

在对经典著作的学习中,要尊重作品,尽可能去把握作品的原义。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 “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10]3-13。 “原原本本学习” 应当成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基本原则。恩格斯在为《资本论》第三卷写的 “序言” 中指出: “一个人如果想要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学会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样去阅读自己要加以利用的著作。”[6]26据此,鲍金提出 “离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去谈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11]54。能够体现对经典尊重的阅读方式有两种:首先,历史地阅读。这要求我们把经典著作放到它得以产生的历史环境中去。要对作品的写作背景有所了解,也要对经典作家的思想来源、理论对手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穿透历史的迷雾,回到经典自身。其次,整体性地阅读。如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想把握住局部,必须对整体有所了解。因此,对经典著作的阅读,不能死扣一句话,只读一部经典,而是应该多读、多比较,要学会把握经典与经典之间的关系、每一部经典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与原原本本地学相背离的是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实用主义地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二国际的伯恩施坦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采用的就是机会主义的解读,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曲解为经济唯物主义、经济决定论。在苏联斯大林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采取简单的教条主义的解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简单化、教条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实用主义解读方式大行其道,有些学者基于偏好而极力推崇马克思主义的人道思想,忽视其科学之维;有些学者则把马克思解释成科学主义者,否认其人道精神[12]4-17。

(五)带着问题、联系实际

侯惠勤曾撰文指出: “读经典要抓实际成效,理论联系实际是首要标准。”[13]79对此笔者深表赞同,并据之把 “带着问题、联系实际” 确立为阅读经典的一项基本原则。首先, “带着问题” 意味着读经典是为了解决心中的困惑,为了解答所遇到的问题。经典的生命力正在于它回应问题的能力。单纯为了读而读,容易陷入到对词义和文句的琐碎辨析中,对大学生而言是不可取的。应当以重要问题为线索,深入阅读经典。其次, “联系实际” 意味着学习经典是为了指导实践。实际上,反对教条主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为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例如,恩格斯曾严厉批评教条主义,他写道: “德国人一点不懂得把他们的理论变成推动德国群众的杠杆;他们大部分连自己也不懂得这种理论,而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指南。”[6]557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因此,通过学习经典著作,大学生们所获得的不应该是一些僵化的教条,而应该是实际行动的指南。

三、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路径

通过将解释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实际相结合,我们确立了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五条基本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对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具体实践路径的设计应兼顾如下四个方面,即:成立课程团队、挑选阅读篇目、统筹课上课下、建立激励机制。

(一)成立课程团队

将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一项复杂工程,需要建立课程团队。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师们的研究方向往往各不相同,要求每位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每个方向的经典著作都有深入了解,是不切实际的。可按照研究方向组建教学团队,做好分工协作。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本科生五门思政课之一,是公共必修课。一般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考核要求等都是统一的。因此,仅凭某一位或几位老师很难将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只有通过成立课程团队,团队教师按照统一的方式引入经典作品,才能将此项工程持续有效地推进。最后,在团队内部构建教师研读经典著作的机制。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 “思政课教师需要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4]10,因为这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进而提升其教学效果。

课程团队的建设可采取分级制的方式。首先,全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师组成一个大的团队。团队成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讨论后,由团队负责人拟定将经典著作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具体方案。方案一旦通过,并经由上级部门审核批准之后,团队成员就应该依照既定方案,将经典著作引入课堂。其次,大的团队内部还可按照教师们的研究方向形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互助教学的方式展开经典著作进课堂的活动。小组成员不可过多,同班级同一门课的教师频繁更换会使课程本身缺乏连贯性,对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小组的最佳组合方式是,综合教师的各个研究方向,能够覆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二)遴选阅读篇目

应依照前文确立的 “教材为纲” 和 “精挑细选” 的原则,为学生遴选经典作品。如前所述,教材的七章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加上 “导论” 就是四个部分。因此,依照 “教材为纲” 的原则应读的经典亦有四类,即:经典作家生平类、马克思主义哲学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类、科学社会主义类。依照 “精挑细选” 的原则,每类所包含的作品数量应该设定上限,篇目的总数应尽可能与所在学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课时数相对应,力求做到每周课都能导读一篇经典作品。

然而,在时间有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该遴选哪些经典作家的著作呢?对此,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他曾指出: “10 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 5 卷本《列宁专题文集》已经出版发行,这两部文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权威性教材,领导干部可以精读其中的代表性篇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重要著作。”[7]5因此,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经典著作,主要应该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的作品。

笔者曾与教研室同事组成小型教学团队,于所在高校的本科生课堂进行了为期两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融入课堂的教学试验。笔者所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课上学时为32 个,每班每周上两个学时,16 周上完。因此,团队决定遴选16 篇经典著作。团队成员首先基于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结合教学经验,挑选出25 篇左右应读且易读的经典作品。然后,对试验课堂上的学生进行充分调研,依照学生的兴趣和意见,再从25 篇中挑出16 篇。据此,最终确定下来的篇目如下:

1.经典作家生平类,对应教材的 “导论” ,共三篇。(1)《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是马克思中学时期的一篇作文,表达了青年马克思致力于为全体人类的幸福而奋斗的崇高追求,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建立理想信念;(2)《给父亲的信》,该文是马克思在柏林读书期间给父亲的家信,在此马克思不仅恳切地与父亲谈论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状况,而且还谈论自己对学术不畏艰辛的探索,这有助于唤起大学生对科研的热情;(3)《卡尔•马克思》,该文是列宁为马克思所写的小传,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最为经典的概括。

2.马克思主义哲学类,对应教材的前三章,共四篇。(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称该作品是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5]266;(2)《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在该节选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对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做了系统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3)《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该文中恩格斯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历程,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批判,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于哲学发展的革命性;(4)《矛盾论》,是毛泽东的哲学 “两论” 之一,在该文中他基于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深刻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类,对应教材的第四、五章,共四篇。(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通过此序言马克思对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发现历史唯物论的过程进行了阐述;(2)《<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该文中,马克思对其从事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阐述;(3)《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通过阅读此文不仅可以了解商品的本质,还可以窥探到马克思如何从基本概念开始运用唯物辩证法对资本主义复杂的生产关系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4)《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过此书,列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

4.科学社会主义的作品,对应教材的六、七章,共五篇。(1)《共产党宣言》,该作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 “歌中之歌”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恩格斯的作品,被马克思称作 “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3)《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评论波拿巴政变的作品,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4)《法兰西内战》,在该文中,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历程和经验进行了总结,阐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重要理论;(5)《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的重要作品,基于中国革命经验,揭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基本规律。

(三)统筹课上课下

将经典著作阅读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需要通过课上课下双管齐下的方式进行。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属于公共课,一般来说上课的人数比较多。为了方便管理,也为了把控阅读效果,需要将大课堂上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成员人数应设定上限。

其次,规范课堂上进行的与经典阅读相关的活动。需要在课堂上开展的活动大致有两类:第一类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导读与当日课程内容相应的经典作品,介绍该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主要观点、论证框架、当代效应以及与教材知识点的关系等;第二类以学生为主体,每个阅读小组选出代表,在课上以演讲或PPT 的形式汇报经由小组成员充分讨论达成的对指定经典著作的理解。

再次,积极开展课下活动。仅用课上时间来研读经典作品是不够的,需要充分利用课后时间。课后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阅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主要应该放在课后进行,每周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篇指定经典作品。其二,讨论。即围绕各自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展开讨论,讨论应以多级读书会的形式进行。第一级由任课教师和领读者构成。每个小组推选一位领读者,参加教师所组织的读书会。教师对经典作品进行细致地讲解,领读者将小组成员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然后再就一些重难点问题展开讨论。第二级读书会由小组成员构成。在领读者的主持下,小组成员先谈论各自对经典作品的理解,表达自己关切、疑惑的问题,然后展开讨论。第三级读书会是按照问题主题自由组合。每部经典作品都会涉及一些重要问题,那些对某个共同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主题型研读会,围绕该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其三,写作。写作不仅是阅读和讨论的延伸,还会促进阅读和理解,提升认识。与经典阅读相关的写作样式有三种:或者是读书笔记,主要是对经典作品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或者是时政评论,即依据经典中的理论对当下某个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或者是学术论文,即对经典作品中的问题展开学术研究。当然,由于时间和精力所限,大学生不可能做到每周都围绕所读经典作品进行写作。合理的要求是,一个学期写一篇,并且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和问题进行写作。

最后,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于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效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搭建经典研读的公共平台。例如,可以通过 “学习通” “云班课” 的教学辅助APP,发布经典著作阅读的通知,设置关于经典著作的知识竞答,上传所选经典作品的电子版供学生下载阅读。可以利用 “抖音” “微信公众号” 等新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学生有关经典著作的精彩演讲、读书笔记、小论文等。可以利用 “腾讯会议” “ZOOM” 等视频会议软件,将课后经典著作的读书会搬到线上进行。

(四)建立激励机制

将经典著作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还需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首先,是学分激励。在平时成绩的构成中,经典著作阅读的相关活动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课上进行的有关经典著作的知识竞答、PPT展示等,课下进行的读书会的参与度、读书报告和小论文的写作状况等,皆应计入平时的成绩之中。在期末考试中,经典著作的阅读要在试卷上有所体现。相关题目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通过选择题考察学生对经典作品基本信息的了解程度,可通过材料分析题考察学生对经典作品理解的准确性,可通过论述题考察学生读经典获得的启发。

其次,是精神激励。可以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评选每学期的优秀领读者、优秀展示者、优秀作者。优秀领读者,是指那些既能将小组成员的观点与困惑准确地传达给教师,又能把教师的解读准确地传达给小组成员,而且对经典著作有深刻认识的领读者。优秀领读者的评选应该以班为单位,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来。优秀展示者,是指在课堂上能以恰当的方式,生动、准确地传达小组观点的展示者。既然展示活动是在课堂上公开进行的,就应以班级为单位,由全体同学投票选出优秀展示者。优秀作者,是指那些读书报告、时政评论或小论文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可先以班级为单位,由任课教师基于作品的质量评选出班级优秀作者,再由教师推到学校,由学校组织专家评议团,评出校级优秀作者。无论是班级奖,还是校级奖,都应该颁发由学院或学校认证的相关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可送获奖者一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或《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等。

最后,是成果激励。成果的形式可以是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可以是出版的论文集。在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协调下,教学团队可与所在高校的报刊合作,定期发表班级优秀作者的作品;也可以与更高级别的报刊合作,不定期地发表校级优秀作者的作品。教学团队还可以与出版社合作,编辑优秀作者的论文集。当然,在出版之前,这些作品应交由校外专家审定,学生应该根据专家意见对文章做出修改,以达到公开发表的标准和要求。

综上所述,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具有重要意义,从解释学视角来看,教材和经典著作构成了一个解释学循环,因此用经典诠释教材可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用教材导读经典可使学生对经典的阅读结构化,经典与课程的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依照解释学的理论,在将经典阅读引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时要遵循五个基本原则。为了促使解释学循环更加有效发挥作用,在经典导读中应该遵循 “教材为纲” “教材为主” “精挑细选” 的原则;解释学的首要任务是弄清楚文本的原义,因此阅读经典时应遵循 “原原本本” 的原则;解释学具有实践的维度,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会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阅读经典应遵循 “联系实际” 的原则。就实践路径而言,依循在解释学理论指导下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将经典著作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时,应该在成立课程团队、挑选阅读篇目、统筹课上课下、建立激励机制方面下足功夫。

猜你喜欢

解释学经典著作经典作品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哲学解释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启示
“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朱熹《孟子》学的解释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