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路径探析
2022-03-15张瑶王斌刘茜
张 瑶 王 斌 刘 茜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政治军官教育培训部,辽宁 大连 116001)
历史观即 “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1]797。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形成了兼具系统性与科学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历史观。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下简称 “纲要” 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教学效果。
一、习近平历史观融入 “纲要” 课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充分认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 “纲要” 课教学的必要性,才能为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旨归。
(一)更好发挥 “纲要” 课铸魂育人功能的必然要求
“纲要” 课秉持 “立德树人” 的理念,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即通过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国史、国情,深刻领会 “四个选择” 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领会 “三个为什么” ,从而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2]8。如何发挥好课程的思政功能,帮助学生系好 “人生第一粒扣子” ,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则成为必然要求。
比如,在讲到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应讲清楚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3]277。同时,还要从 “三个深刻改变” 的角度,深入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所带来的 “开天辟地” 的重要影响,全面揭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价值和世界意义。由此,使学生深刻感悟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 ,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成为民族复兴的 “主心骨” “领路人” ,从而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4]12-19。
(二)精准把握 “纲要” 课教学改革方向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历史观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包括关于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把握历史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 “纲要” 课教学改革,有助于精准把握改革方向,进一步深化对课程本质的理解。
长期以来, “纲要” 课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把 “思政功能” 标签化,课程讲授等同于历史专业课,育人功能大打折扣。为此,在教学改革中,一方面应遵循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的总目标,深刻体悟过去成功的殊为不易,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和历史自信,充分激发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突出现实性的改革方向, “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5],即更加注重学以致用,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课程教学立足史实、紧贴现实、面向未来。
(三)有力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需要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其以 “还原历史” 为名否定唯物史观,否定革命史、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危害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国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3]4。为抵御这一错误思潮的侵袭, “纲要” 课必须发挥好主阵地作用,依据习近平历史观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解疑释惑,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抵制、批判是习近平历史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内容既有宏观层面的理性思考,也有针对近现代史重大问题和事件的具体阐述,以及对历史学习方法和原则的重要论述,这就为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揭穿历史虚无主义的谎言、正确认识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既有助于学生走出思想误区,建立高度的历史自信,又有利于历史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二、习近平历史观的核心要义
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历史观的核心要义是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从整体上来看,习近平历史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方法论,深刻回答了 “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历史和对待历史的问题” “以什么样的方法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的问题” “以什么样的目的应用历史和把握历史的问题”[6],体现了系统性与科学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统一。
(一)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7]。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唯物史观确立为党的哲学依据,并在其指导下实现了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及客观评价,为党准确把握历史规律,主动引领历史提供了思想武器。实践表明,坚持并运用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把握历史的 “金钥匙” 。
习近平历史观坚持高扬唯物史观理论旗帜,并结合实际推动其实现创新发展,集中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比如,唯物史观主张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要做到全方位、多视角。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3]56-57。针对有人片面夸大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进而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了全面评价。邓小平同志说,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3]56;在评价分析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时, “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3]56。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客观理性的评价态度,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又为 “纲要” 课教学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是正确认识历史、评价历史的根本遵循。
(二)培养历史思维,辨明历史走向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历史,并反复强调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指出: “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8]。只有以史鉴今、知古鉴今,才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大势,为增强 “四个自信” 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客观性、完整性、连续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强调要以宏大的历史视野, “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9]。比如,为了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回顾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曲折历史,以 “五个得来”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得到了具体体现,《决议》在阐述我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时,坚持从五个方面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当之无愧的民族 “领路人” 。这充分说明,运用历史思维进行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大道理讲明白、讲清楚,有助于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把握现实,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把握规律,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三)探寻历史智慧,赢得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10]善于积累宝贵的历史经验,并从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条成功经验。
充分利用好历史这面明镜,并从中获取经验智慧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常常通过引用历史典故、讲述历史故事来打动人、警醒人、激发人、启示人。在谈到共产党人永葆革命本色时,他常常选取毛主席由西柏坡 “进京赶考” 的历史案例,并强调: “对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和战略考虑,我们要不断学习领会”[3]26。之所以反复强调,是为了告诫全党在新的 “赶考之路” 上,要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向人民和历史交出优异的答卷。正是基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指出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1]。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善于汲取蕴含在历史中的智慧,才能蓄积前行的力量,创造更大的辉煌,这亦是学史的目的所在。
三、习近平历史观融入 “纲要” 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 “纲要” 课教学,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注重方法创新,还应突出学以致用,力求打出一套 “组合拳” ,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 完善教学大纲,确保融入质效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由此,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是习近平历史观融入 “纲要” 课教学的前提条件。
1.大纲的 “说明” 部分。要突出习近平历史观在课程建设及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习近平历史观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科书,为正确认识历史、借鉴历史和运用历史,继续书写历史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2.大纲的 “本文” 部分。要有针对性地引入习近平历史观的相关内容,做到 “两个结合” 。一是同教材内容相结合。应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习近平历史观融入课堂教学,将教材体系转化并融入教学体系,尤其是涉及到重难点内容,要深入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增强授课内容的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避免课堂教学与教材内容 “两层皮” 的现象。二是跟学情需求相结合。课前要认真调研,了解学生急需解决的认知问题。比如,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这一部分,教学重难点之一是理解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部分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不到位,甚至存在 “社会主义改造搞早了、搞糟了” 的错误认知。对此,应以习近平历史观为指导,阐明历史连续性和历史阶段性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根本指向均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若任意碎片化历史、人为制造两个历史时期的对立,则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实践表明,教学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使习近平历史观 “入脑” “入心” “入行” ,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3.大纲的 “附录” 部分。要依据教学内容,列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近代史” “党史” “国史” 的相关重要论述,以供教师学习参考。
(二) 创新方式方法,强化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2]。这是对新时代上好思政课的根本要求,也为习近平历史观融入 “纲要” 课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引,即力戒牵强附会式的单向灌输,要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13]1-8。
1.采用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问题与建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学习者的经验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教师通过巧设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变 “要我学” 为 “我要学” 。比如,对于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学生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认知,教师可运用 “启发式” 策略,从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 出发,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分析 “历史转折点” 的具体体现,即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这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宝贵精神财富;确立了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由此迈开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为民族复兴锻造了领导核心,积累了宝贵经验,开辟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等等。这样,既实现了习近平历史观的自然融入,也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自觉建构, “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4]。若采用单向讲授方式,则无法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2.采用探究式教学,突出问题导向。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即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选取典型问题作为分析研究的课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探究来分析解决。为此,教师应注意收集一些学生广为关注的、又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精心设计,实现习近平历史观教育的自然融入。例如,在讲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时,可以选取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课题,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论证、总结等方式探寻答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到 “巧” 引导,以习近平总书记 “两个不能否定” 的重要论述引领课堂教学,增强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既有助于避免错误思潮的侵袭,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树,使其牢牢把握党史、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
3.采用新媒体教学,突出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5]在网络时代,要增强 “纲要” 课的教学实效,就应紧贴 “时” “势” ,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比如录制角色代入感较强的 “微电影” 类视频。在讲到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习总书记关于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重要论述,可组织学生通过系列微电影、图片、纪录片等丰富影像资料重现五四运动的历史场景,以第一人称视角重温五四精神,激发情感共鸣,达到 “动其情” 的效果,实现习近平历史观教育入脑入心。
(三)注重学以致用,砥砺担当作为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习近平历史观融入 “纲要” 课教学,不仅在于理论的传授,还在于方法的引导。只有秉承 “授人以渔” 的理念,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将理论联系实际,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以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教学目标。
1.学会用好唯物史观和方法论。学习 “纲要” 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 “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8。这里所讲的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偶然和必然、共性和个性等关系。习近平历史观是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新发展,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 “以一个宽广的视角” 看问题,并指出: “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以来就同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16]“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17]。由此,要教会学生运用 “古今中外法” ,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去认识中国问题。在探讨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一问题时,要将近代中国放在古今中西的历史坐标上去分析,这样才能讲清楚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以及二者的内在联系。在讲到维新变法时,通过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作比较,分析两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政治基础的差异,以及面临的国际环境等,理解为什么同为 “后发型国家” ,改革的结局却截然不同,以说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以及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 “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18]。 “纲要” 课不仅要注重课堂授课,也应关注实践教学,进一步巩固习近平历史观教育质效。比如,围绕深刻认识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让学生通过搜集史料、调查走访等方式,探寻中共党史上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从而更加深刻地感悟党的初心使命;再比如,深入挖掘本地的 “鲜活” 历史资源。在讲到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时,组织学生开展 “一个旅顺口,半部中国近代史” 现场教学,通过阅读旅顺的百年沧桑,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西方列强入侵使得 “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而不是所谓的 “侵略有功” “殖民有利” ,从而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强化担当意识。
3.善于汲取历史养分和前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7]。为此, “纲要” 课要注意引导学生 “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19]。比如,从百年党史中补足精神之钙。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在伟大实践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学生应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再比如,从党史国史中激发奋进之力。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 多年的历史表明,只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才能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反之,骄傲自大、墨守成规只能任人宰割、饱受欺凌。通过纵横比较,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强国梦的征程之中,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20]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