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以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区域地理教学为例
2022-03-14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孙小峰
■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 孙小峰
2022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行,体现地理学科特性的综合思维被纳入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课程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宗旨。初中地理教师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通过综合思维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学生展开高效学习,这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有积极作用。
1 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
地理学科中蕴含着复杂的地理系统,而地理系统的复杂性也让地理学科具备综合性特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综合思维属于地理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研究地理、学习地理的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地理综合思维主要有三个方面:地理要素综合、地理时空综合和地方综合。
地理要素综合是指学生要掌握复杂的地理环境,并且掌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明确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这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物时要多维度、全方面的思考;地理时空综合要求学生在看待事物时要注重时间、空间的变化特点和时空分布特点,这要求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地方综合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要注重把握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要注重人地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 地理综合思维的特征
2.1 系统性
地理环境是由各种圈层构成的,而圈层内又包含着不同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们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又具有系统性的网,任何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都会对整张网产生影响,因此学生要用系统性思维学习地理,不仅要学习单一的知识,还要对地理要素、地理环境进行系统认知。
2.2 全面性
综合思维的全面性既指全面地分析影响地理事物的要素,也包括全面地结合各个领域的知识对地理事物的分布、形成特征进行分析。
2.3 动态性
综合思维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性的。在研究某一地理要素时要了解这一要素在不同时期的状态,同时要客观把握此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用灵活思维和变化思维看待地理事物的发展。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地认识地理事物。
3 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培养的策略
3.1 分析地理图像,促进要素综合
地理图像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学科中地理图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蕴含着很多的地理信息,存在着各类地理要素相互作用机制,还蕴含着地理环境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帮助学生全面地挖掘地理图像内涵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途径之一。不同区域的图像可以突出区域特点,还可以彰显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理图像是直接体现地理要素的最佳方式,并且不同主题的图像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区域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进行区分。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发展的阶段,图像教学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地理图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地理要素和图像进行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初中阶段的地理图像包括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分布图等,这些地理图像按照要素划分又可以分为人文要素图和自然要素图。人文要素图主要有城市分布图、人口分布图,自然要素图主要有水文图、气候图、地形图等,这些图像能展现各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并且通过深入地挖掘图像可以发现不同区域要素组合上的差异,这有利于学生总结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特点。在分析地理要素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地理图像对某一地理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此区域单一地理要素的特点。通过对同一个地区不同地理图像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在同一个空间内对多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剖析,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河流”部分内容为例,在教学“长江的开发与治理”这一小节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长江流经的省区和主要地形区、了解长江河段的划分和主要支流,并描述长江各河段的水文特征。教师可以结合地形图和气候图培养学生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在长江流域水系地形图中,学生可以通过此地形图寻找划分长江上中下游的宜昌、湖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流域水系图对长江各河段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以及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涉及青藏高原地形特点、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地形特点,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这三地的地形分析,得出长江上游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通过地理图像挖掘地理要素,又可以利用要素整合关联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3.2 对比区域差异,体现区域综合
区域综合主要指的是综合剖析一个区域中的各个要素如何产生相互作用,并根据该地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分析与其他区域的不同之处。区域综合包括区域内要素综合、区域外要素综合两方面。在区域综合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区域的整体性出发系统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地理内部要素展现的是区域整体性特点,同一地理要素由于时间空间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和特点,这就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地域综合思维时就要让学生从整体性和差异性两方面入手分析地理事物,让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整合地理要素与时间空间,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
以八年级下册“区域地理”教学为例,本册教科书将教学内容整体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这4章内容进行统筹规划,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习。如教师可以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两章节的知识进行整理并实施单元教学,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理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植被类型、气候、地形方面的差异性,并掌握这两区域的特点。在分析两个区域的特点时教师可以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入手。在人文要素方面,北方喜面食、南方喜米食;北方地区人们的身高整体上比南方地区人们的身高更高。从自然要素入手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北京和成都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通过图像总结北京和成都的气候特点。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现北京的植被类型和成都的植被类型,让学生根据直观的地理图像和自身的学习经验对比两个地区的差异。
接着学生要将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并展开分析得出南方多低山丘陵,河流多水量丰富,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植被覆盖率高,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下,南方耕地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北方地形多为平原,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燥少雨。北方的植被特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并且河流有结冰期。北方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通过对比学习,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在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上的不同,同时又能掌握同一要素在不同区域所具备的不同特点,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地域特征,从而在对比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的发展。
3.3 巧用思维导图,构建综合思维
思维导图是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可视化的手段,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加工整理大脑中的信息,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在头脑中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实现新旧知识的整合。地理思维导图有4个基本特征:(1)思维主题清晰明了;(2)以放射状呈现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3)各分支都有副主题并且以副主题为核心,以层级由中央向四周发射;(4)颜色、图片、关键词等多种元素结成思维导图可以形象地表达抽象事物,从而把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利用思维导图可以让他们的知识逻辑关系更加明了,这些知识脉络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在八年级“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一个章节的学习后,整合新旧知识。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本章节学习到的知识罗列出来,并结合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构建本章节的思维导图。在构建思维导图过程中学生必然产生认知冲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展开思考。当学生面临冲突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通过丰富知识面来把握冲突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找到科学的方法解决认知冲突,这样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地理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地理图像、展开区域对比学习、运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还可以促进地理教学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