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

2022-03-1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建构

谷 玉 莹

(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3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需不断提升思政教学的有效性。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必须聚焦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强化以能力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网络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不断影响人们生活、思维模式,思政课改革亦需与时俱进,吸收借鉴新技术,不断适应新时代学生成长成才特性,不断更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更好地推动思政课入脑入心。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一)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高校思政工作并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思政课真正地入脑入心,也一直是学界研究热点与现实难点。在新时代,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对于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在不断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面对种种变化将新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堂中,尤其是信息化技术,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采用信息化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重新建构,以此满足课堂主体“学生”的需求,吸引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沉浸式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当前纲要课课堂教学抬头率与入脑率;打破纲要课实践教学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发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1+1衔接完整的育人价值,实现全过程育人。

(二)促进思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课程质量的重点在于思政教师个人综合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部分。当前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显现,尤其疫情下,对线上教育的迫切需求。当前思政教师虽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是与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需求仍存在明显差距。

没有教师参与应用的信息技术是无法发挥作用的技术,而没有教师参与把关的数字资源是无法全部价值的资源,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于思政教师综合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思政教师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学者,更是要成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把关者,选择适合的“网络平台”、适合的资源、与课程的融合方法等,这就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政教师应提高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升个人信息化综合素养,提升信息化使用能力,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不断融合。在当前的环境下,如何搜集、运用最新的信息、方式将与教学有机结合发挥1+1>2的效果,是当前思政教师需要必备的能力。

(三)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大数据、信息化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当前个人的理念、行为与生活。当前高校青年学生以“00”后为主,生长于信息化时代的“00”后大学生,具有新的思想特点与行为模式。他们作为网络原住民,日常生活与网络信息密不可分,信息获取的方式出现了新变化,十分适应信息化传播模式。因此面对新时期新变化下,高校思政课更应该适应“00”后大学生新特点,有针对性的创新思政课教学新模式,用好信息化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成为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课程。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建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思政课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当前课堂教学抬头率低

长久以来的课堂教学存学生抬头率低的问题,很多学生整堂课抬头有限、与授课老师的交流较少,处于游离状态,造成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反馈,课程内容没有真正地入脑入心。面对的低抬头率,许多老师进行了许多巧思设计,吸引学生抬头参与课堂,在纲要课堂中,一些老师将历史人物、情景一一展现,趣味横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与之相应的,大量的历史细节展现,对于纲要课堂的整体课堂教学重难点造成了一定的模糊,学生在某一兴趣点抬头,但是很快兴趣点过去就再次游离课堂;同时一些对于历史比较了解的学生因为重复性内容,因此也不愿参与课堂。所以在解决低抬头率的问题时需要整体设计,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用好信息技术呈现手段丰富的优势,构建适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以较好地解决表层问题,并进一步解决隐忧。在建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通过对于历史内容信息化展现,直观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能够自己了解、探索历史事件,对于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同学呈现为另一种吸引,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通过影像的展现,吸引进入课堂中,在学生抬头投入信息资料时,教师掌握课堂主动性,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一历史细节背后的逻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自觉参与课堂,有所收获。

(二)课程教学空间、时间的限制

长期以来受到空间时间限制、思政课教学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中,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种种局限的问题,尤其是纲要课,其中涉及到人物、事件、时间众多,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要求,但由于学科背景不同,一些学生对于纲要课学习的基础不同,因此对于实践教学提出了崭新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可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外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搭建好适合不同学科背景的纲要课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便捷理解的渠道。如适合自学的线上课程,相关人物、历史事件普及的资源库,如此可方便学生在自学中解决基础知识问题,在课堂中更为集中地解决重难点问题,让学生更深刻掌握知识,而不是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中。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问题

实践教学是将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内化的过程,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中,各高校根据当地文化资源特色、本校特色多有设计,既能够发挥实践效果,同时也能够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但在实际实践中,存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不畅的问题,一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背景、具体历史事件等衔接不够紧密,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常处于简单的走马观花的浏览中无法很好地融会贯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能够帮助教师将课堂延伸出去,方便学生能够自觉,解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衔接不畅的问题,让纲要课实践教学达到超出预期效果。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构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遵循原则

要实现纲要课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建构要遵循的原则:

(一)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信息化教学模式给纲要课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同时,始终应明确信息化手段是在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这也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核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始终要秉持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宗旨,不能让信息化技术手段成为课堂的主角,喧宾夺主,虽然采用多样化信息手段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过多的与课堂主线无关的设计,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纲要课,教学中对于信息化手段的利用十分必要,许多教师在设计中,过多的不恰当的使用,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让学生的关注点旁落,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提高。

(二)为学生服务的原则

如何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应用于纲要课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问题,纲要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课堂的角色,在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设计上始终要做到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尤其是在构建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时,不能以教师需求、观点为主进行设计抉择,从教师角度展开教学设计,从经验、主观角度开展建构,往往后期到相反的效果。在建构信息化教学模式必须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改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纲要课的学习兴趣。

(三)虚实结合的原则

实现纲要课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我,新技术的应用与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相结合,始终坚持虚拟技术与现实教学在课堂与实践中的相结合的原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不可将信息化技术手段视作灵丹妙药,只要一经应用问题就迎刃而解。信息化技术发挥的价值取决于整体教学模式的建构,教师的整体,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方能发挥出最大价值。因此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预判,掌握课程内容、技术手段、学生实际情况。以进一步实现纲要课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相统一。

三、建构纲要课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将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建构纲要课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首先,对于纲要课教学内容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开发与展示。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于纲要课知识的学习,通常通过老师的讲授、配合PPT等呈现出来。但是这种传统的课堂方式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对于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内接收、理解、消化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面对这一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将知识内容原原本本呈现,这就需要利用多媒体、仿真技术,可以更好地给学生展现直观的内容,方便学生理解掌握。而采用多媒体技术,要在开发纲要课本资源基础上,不能脱离课本框架,随意的使用资源,应深入挖掘“四史”资源、地方红色资源,建立案例资源库,运用影音技术将历史案例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纲要课涉及到许多语言、图片无法生动展示的历史事件,就更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展现。

(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教学互动环节的强互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互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必要且十分重要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互动,如运用超星、雨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的功能,如选人、投票、抢答等功能调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课堂互动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集体回答是一种弱互动性的环节,这种情况多数同学处于从众心理,没有思考的跟随回答;部分同学认为与自己无关,不尽兴思考回答。因此在课堂中要注重强互动的进行,让每一位同学处于思考的状态,随时准备与教师进行互动。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多种方式与尽可能多的学生展开互动,让学生始终处于感兴趣、在思考的活跃中,使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教学

一是建立学生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互动,活动方式有:专题展览,线上或线下形式。展览主题分类:历史主题如东北抗联专题展、东农创业者展等;纪念主题如学生纪念东北抗联作品展等;历史情景剧,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以情景再现的方式,亲身感受重大历史事件。如:真理总是越辩越明专题:属于纲要课第四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中国革命新局面专题活动,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的斗争以辩论的形式再现,主题一问题与主义之争、主题二社会主义之论、主题三无政府主义之辩。其他专题有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一大建党开天辟地等情景再现。

二是虚拟仿真实践平台构建。运用虚拟VR等信息技术,重现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与先烈开展一场跨越时空对话,为学生提供交互式、沉浸式的实践体验,如在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中,长征专题,搭建长征大事记,让学生可以亲身体验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惊险历程,感受红军战士的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通过亲身参与,了解先烈精神之坚毅、了解长征的伟大,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平台搭建、课程设计等实践检验不断完善该模式,以此不断提升学生获得感,提高教学有效性。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建构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建构游戏玩不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