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变革的研究和启示

2022-03-12曾越杨伟鹏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融合幼儿园课程社会

曾越 杨伟鹏

【摘要】已有研究揭示了当代社会文化影响下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特点,即幼儿园对外来课程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将不同课程模式的优点整合到原有实践中,实现课程融合。课程融合理论模型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融合揭示了社会文化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机制: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是实现课程融合的外因;教师群体受中庸思维模式和外来价值观影响,采取平衡协调的方式解决课程系统内部的各种矛盾,是实现课程融合的内因。课程融合模型为建设中国特色学前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社会;文化;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2)03-0039-05

一、社会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实证研究

一些研究者通过观察、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的多所幼儿园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探讨社会文化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一)当代社会文化影响下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路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幼儿园通过积极学习西方课程模式来发展自己的课程。由于师幼比、教师专业素养、家长期望、教育体制、文化价值观等的差异,教师在实践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这些课程模式进行了本土化改造。〔1〕已有研究发现,外来课程本土化通常经历了模仿—吸收—整合—评价的循环周期。〔2〕幼儿园通过广泛吸收不同课程模式的优点并将其整合在自己的课程中来优化课程。〔3-7〕在整合新模式以及改革原有实践时,课程作为一个活动系统,大致按拓展学习周期发展,即质疑原有实践—理解新模式—实施新模式—反思和调整新模式。〔8〕值得注意的是,拓展学习周期不是封闭的,而是在矛盾驱动下重叠交织、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9〕幼儿园正是在这样复杂而动态的拓展学习周期中,不断吸纳不同课程模式的优点,从而实现了课程创新,提升了课程质量。

深入研究发现,在课程活动系统中,驱动课程发展的共同矛盾为:(1)集体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矛盾,(2)游戏和学习的矛盾,(3)幼儿园教育和家长的教育观念及要求的矛盾,(4)幼教政策和实践的矛盾,(5)不同课程模式间的矛盾。〔10〕为解决这些矛盾,幼儿园采取了多种策略来进行变革,如探索区域活动,开发园本课程等,不断推动课程创新与发展。〔11〕

(二)当代社会文化影响下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特点

当代社会文化影响下幼儿园课程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不同课程模式的园本融合

不同课程模式的园本融合是幼儿园课程发展与创新的关键。幼儿园积极学习各种先进的课程模式来发展自己的课程,但是这也带来了新的课程模式和原有课程实践两个活动系统之间的矛盾。于是,幼儿园尝试将引进的课程模式本土化来協调冲突。

2.教师主导和以儿童为主体之间的教学平衡

研究发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得到我国幼儿园教师的认可,在实践中教师努力践行“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但受师幼比、教师专业水平、传统教学实践、家长要求等现实和文化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还是很难从教师主导完全转向以儿童为主体。这使得教师倾向于在实践中寻求教师主导和以儿童为主体之间的平衡。〔12〕

3.在游戏中学习

实证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学前教育工作者都非常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支持儿童在玩中学,支持幼儿园课程朝着在游戏中学习的方向发展。〔13〕

二、课程融合:社会文化影响幼儿园课程的理论模型

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垄断带来的外来课程模式并未直接移植到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国幼儿园在长期实践中勇于创新,探索出一种课程融合模型。〔14-18〕

(一)课程融合的含义

具体来说,课程融合是指教师群体在广泛学习外来课程的同时,结合当地文化和社会背景对外来课程进行本土化改造,并通过拓展性学习将不同课程模式的优点逐步整合到原有课程实践中,构建一个全面而平衡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教师不忘对传统教育理念及实践进行继承与变革,使我国传统文化在课程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此外,教师还积极在专家、政策提倡的理念和家长的要求之间进行协调,最终逐步解决外来课程与本土课程的矛盾、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的矛盾,探索出既符合当代幼儿教育理念,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和期望的一种新的社会文化适宜性实践。这一发现也支持了托宾(Joseph Tobin)等人的论述:“中国幼儿教育界大力推行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中得到了平衡。这预示着大张旗鼓地借鉴西方理念的时期很快会被一个使外来之物本土化、中西理念融合一体的时期所取代。”〔19〕

课程融合模型具有辩证、多元、开放、内生的特性。首先,课程融合尝试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模式之间取得平衡。例如:既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强调儿童自发活动的价值;既重视游戏,又不忽视学习;既强调自由,又注重必要的规则。这可以帮助我们直面外来文化的植入,摆脱技术化逻辑的困扰,〔20〕以一种辩证统一的整体思维思考幼儿园课程问题,走出教师主导和儿童中心对立的误区,让不同课程理念和模式走向融合和统一。其次,课程融合模型是一种社会文化适宜性实践,强调课程要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社会背景,适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体现多元性。再次,课程融合模型是开放、动态的实践框架,强调将不同课程模式的优点兼收并蓄,并在循环往复、重叠交织的拓展学习周期中逐步实现课程创新。最后,课程融合的结果不是不同课程模式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不同价值观念的简单相加,而是不同课程模式、不同价值观念经过冲突、融合后生成新的课程模式、新的课程理念。这种新的课程模式和课程理念具有新的价值和意义、新的结构和功能,体现了内生性。

(二)课程融合产生的原因

全球化一方面使得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剧烈的文化冲突。本土文化塑造的是传统的课程实践和家庭教育理念,而西方文化则带来新的课程模式,并影响了课程政策和相关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两股不同力量的相互碰撞下,课程系统内部产生了诸多矛盾。幼儿园教师是幼儿园系统内解决矛盾的主体,是实现课程变革的主要推动者。〔21〕教师同时受到来自两股力量的“挤压”,〔22〕走了一条“中庸之道”来解决矛盾,见图1。

如果说教师对课程系统内部各种矛盾的平衡协调是实现课程融合的内因,那么社会变革带来的文化冲突则是实现课程融合的外因。具体来说,一方面,课程系统内部的矛盾正是由于外部的文化冲突引发的;另一方面,只有在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背景下,这种交织着多种文化的课程融合才有可能发生。因此,也可以说是文化冲突与融合孕育了课程融合。

三、启示

(一)从对立走向统一

课程融合模型启示我们用一种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幼儿园课程问题。用非此即彼的思维看待课程,容易对某些问题产生误解,将复杂的课程实践简单化。其实,人们在陈述各种课程的教育理念及背后所支撑的理论时常常是只表述其核心的部分,以呈现其与其他课程明显不同的特征。事实上,不同课程模式之间的差异仅为取向程度或侧重点的差异。〔23〕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可“走极端”,应该从“可以怎么样”的角度思考和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24〕如果将教师主导与儿童主导、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社会本位和儿童本位等视作同一连续体上的两极,那么真正的幼儿园课程实践一直是在两极之间寻求平衡。因此,对传统的理念和实践不能持绝对否定态度,将其“一棍子打死”。正确的做法是在深刻分析不同做法的利弊和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辩证统一的整体思维思考幼儿园课程问题,走出分科教学和综合教学对立、教师主导和儿童主导对立、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对立、预设和生成对立等误区,让不同课程理念和模式走向融合和统一。

从政策层面来说,在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中,大力推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对于推动课程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过,这也可能造成幼儿园课程改革与教师既往经验的巨大反差,导致教师对课程改革产生困惑甚至抵触等情绪。〔25〕理想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应该在儿童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间寻求平衡。这是因为虽然幼儿园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发展,但是它牵涉的利益相关者非常多,如儿童、家长、教师、园长、教育管理部门等。在课程决策过程中,除了“以儿童为中心”外,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对课程的价值诉求和文化观念。虽然他们的见解和看法看似比较零散、不系统,甚至在很多时候互相矛盾,但是有其内在的实践逻辑,反映了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具体情境性、复杂性。〔26〕只有充分听取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协调各种意见之间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之间的距离,最终达成共识,才能满足最广大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二)从单一走向多元

如前所述,幼儿园课程实践实际上是在两极之间寻求平衡,但是平衡并不是各占百分之五十,而是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点。我国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社会期望、课程资源、支持系统、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这个坐标点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在不同幼儿园、不同地区推广同样的课程。例如,在师幼比高、教师专业水平高的地区,生成课程是适宜的,但在农村幼儿园可能就很难做到。为了确保农村幼儿园的课程质量,可能需要政府提供更具体、明确的指导和支持,如为教师提供适宜、可操作、系统的课程材料等。

这个世界上“没有最理想、最完美的教育形态,而只有最实用、最适用的教育实践,因为任何好的课程模式都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局限性和社会生态适宜性”。〔27〕因此,幼儿园应当对课程所处的当地文化和社会背景有透彻理解,并在综合考虑种种因素之后,再选取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式。〔28〕在学习和引进新的课程模式时,幼儿园应当充分考虑本土实际情况,对新的模式做本土化改造。

(三)从继承借鉴走向融合创新

近些年,我国已经引入了多种幼儿园课程模式,幼儿园在学习这些课程模式的时候容易陷入一种浅尝辄止、盲目跟风的状态,“来得快,去得快”。教师学了许多新理念、新方法,却鲜有时间消化、吸收、运用和反思。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存在模仿课程形式而失去课程精神的现象”。其实,对于不同的课程模式,“拿来”并不是那么轻松的,只有深入理解才能吸收,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超越。我们需要在透彻理解各种幼儿园课程理念、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文化和自己已有的课程实践进行吸收与转化;需要沉下去、静下来,在理解、实施、反思、调整的反复循环中,完成对外来课程的本土化改造,促进幼儿园课程质量的提高。

四、未来研究方向

实证研究表明,在世界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并行的历史大势下,我国幼儿园逐步探索出一条课程融合的道路,有助于解决课程發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切实为中国学前教育问题寻找中国解决方案,为我们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适宜性课程提供了启示,也为未来的幼儿园课程研究明确了方向。

(一)多重声音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研究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指出,当两个或多个活动系统具有潜在的共同目标时,它们就成为相互关联的系统,构成一个活动网络。〔29〕现有关于课程融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幼儿园课程系统上,缺少对活动网络中与幼儿园课程相关的其他系统的深入分析,如家庭、小学、教育部门等。在课程活动网络中,这些相互依存的系统(即利益相关者)往往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对幼儿园课程有着不尽相同的价值诉求。他们对“好的幼儿园课程”的认知、理解、希求和评判的方式是什么?这些声音又是如何影响幼儿园课程的?深入、全面研究和理解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可以为幼儿园课程社会文化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二)幼儿园教师文化自觉素养研究

文化自觉是指自觉、主动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意识,积极应对各种文化冲突,既不封闭自我,又具有免疫能力,在对自我的创新中发挥自主性,主动吸收先进文化,以获取多元文化发展资源,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创造的新境界。〔30〕课程发展与创新既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借鉴外来优秀课程。教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核心。这就对教师的文化自觉素养提出了要求。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的文化自觉素养是决定课程质量的先决条件。〔31〕这种素养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素?每个要素又可以通过哪些具体指标来体现?是否可以将其纳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我国幼儿园教师当前的文化自觉素养如何?如何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素养?这些问题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

(三)中国特色幼儿园课程实践的实证研究

在近一二十年的学前教育改革过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富有本土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模式。未来,中国特色幼儿园课程模式还将不断涌现。然而,目前尚没有研究者对这些课程模式蕴含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进行充分提炼和总结,特别是缺乏对这些课程模式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课程发展路径、实践中遇到的挑战等问题的实证研究。未来对这些特色课程实践展开深入研究,有助于提炼能够体现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课程理念、方案和模式。

参考文献:

〔1〕〔2〕〔8〕〔9〕〔10〕〔11〕〔13〕〔25〕〔27〕〔31〕YANG W,LI H.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in Chinese societies:Policies,practices and prospects〔M〕.New York:Routledge,2019.

〔3〕〔14〕LI Z Y,YANG W,LI H.Teachers’ pedagogical interactions as linked to personal beliefs and profiles:A mixed⁃methods study in Hong Kong kindergarte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2020,28(4):366-381.

〔4〕〔12〕〔15〕HUANG R,YANG W,LI H.On the road to participatory pedagogy:A mixed⁃methods study of pedagogical interaction in Chinese kindergartens〔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9(85):81-91.

〔5〕〔16〕YANG W,LI H.A school⁃based fusion of east and west:A case study of modern curriculum innovations in a Chinese kindergarten〔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8,

50(1):17,317.

〔6〕〔17〕YANG W,LI H.Cultural ideology matters i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innovations: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between Hong Kong and Shenzhen〔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18,50(4):560-585.

〔7〕〔18〕YANG W,LI H.Changing culture,changing curriculum:A case study of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innovations in two Chinese kindergartens〔J〕.The Curriculum Journal,2019,30(3):279-297.

〔19〕TOBIN J,HSUEH Y,KARASAWA M.Preschool in three cultures revisited:China,Japan,and the United State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9.

〔20〕〔30〕刘燕楠.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路向与价值选择〔J〕.教育研究,2015,36(9):40-45.

〔21〕YANG W,LI H.The role of culture i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urriculum innovations in Hong Kong kindergartens〔J〕.Contemporar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2020(2):1-20.

〔22〕李輝,李婉玲.香港幼儿园发展校本课程的困难〔J〕.学前教育研究,2004(9):34-36.

〔23〕〔24〕朱家雄.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可走极端:幼儿园教师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二)〔J〕.幼儿教育,2016,683(3).

〔26〕李召存.探寻文化回应性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J〕.教育研究,2017,38(4):64-71.

〔28〕李辉.幼儿园课程改革:在“儿童主导”与“教师主导”之间寻找平衡〔J〕.幼儿教育,2005,305/306(7/8):4-5.

〔29〕吳刚,洪建中.一种新的学习隐喻:拓展性学习的研究: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2(3):23-30.

A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ocial Culture on the Changes i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and Its Implication

Zeng Yue 1,2, Yang Weipeng 1

(1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he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2College of Education,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325006)

【Abstract】Using 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some empirical studies have revealed the development way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under the impact of current social culture, which means that kindergartens localize external curriculum models and integrate the advantages of different curriculum models into the existing ones. Social cultural integration behi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ory models reveals the impact of social culture on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cultural conflicts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brought by social changes are the external causes of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 internal cause is that teacher community is influenced by thinking model of the Mean and foreign values, and uses balanced coordination to solve the conflicts with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integration model provide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society; culture; curriculum integration

猜你喜欢

课程融合幼儿园课程社会
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日语视听说类与文化概况类课程融合初步探讨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小花籽开出幼儿园五彩课程
基于“课证融合”的《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河北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管理的实证研究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