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师幼对话的哲学转型及其实现路径

2022-03-12周旺曹中平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实现路径主体性

周旺 曹中平

【摘要】主体性视域下的师幼对话表现为对话的目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幼儿主体性缺失,对话的过程缺乏相互理解。师幼对话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将回归幼儿为本的教育初衷,彰显教师的生命价值。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我们应以师幼共同发展为对话目的,以双向建构和整合为对话方向,以相互理解为对话过程。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性;师幼对话;哲学转型;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2)03-0016-04

“师幼对话”是指教师和幼儿之间以幼儿园的生活、游戏和教学为话题,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也是师幼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并达成共识的过程。〔1〕师幼对话强调对话双方的共同在场和相互包容。然而事实上,师幼对话质量并不尽如人意。受主体性哲学的影响,师幼对话面临着教师的追求过分功利化、师幼在对话地位上的失衡、教师的引领不足等问题。〔2〕主体间性视域的提出有力地破除了师幼对话中“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对象性关系,强调主体双方“你”和“我”的共同在场、相互理解。本研究拟探讨主体间性视域下师幼对话的哲学转型及其实现路径,以期为师幼对话的转型提供参考。

一、主体性、主体间性的基本内涵

主体性为“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主体性肯定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主体能够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力量,对客体施以影响,让客体为主体服务。然而,主体性也存在着内在危机。由于主体性强调的是一种“主体—客体”关系,主体将自身之外的一切都视为客体,对它们进行支配、占有和改造,为自己所用,发展了一种占有性人格。〔3〕

主体间性指以个人主体性为基础形成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与统一性。〔4〕主体间性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实质上是人的主体性扩展,其本质仍是主体性的一种表现。〔5〕主体间性为涉及多方主体的关系提供了交往的范式,主体之间是“你”和“我”的关系,双方自由交往、共同成长。

二、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师幼对话哲学转型的内在依据

1.回归幼儿为本的教育初衷

师幼对话的关键是促进幼儿发展,体现对话的教育性,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6〕师幼对话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主体性视域下的师幼对话背离了教育本真,幼儿在对话中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缺少主体性、自主性的发展。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幼对话,幼儿能够体验到对话的乐趣,并且能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生发出新的思考。

2.彰显教师的生命价值

主体性视域下的师幼对话表现为教师以知识为中介对幼儿进行单向灌输,教师很少表现出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7〕而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幼对话不仅是双方精神的交流和契合,也是个体自由的生成和展示,它使交流双方各方面潜能不断得到发挥。师幼对话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型促使教师的角色在师幼对话中发生转换,教师不再是向幼儿灌输知识,而是自觉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个性,主动引领幼儿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肯定自身价值,彰显自己的生命价值。只有做到既能“育人”,又能“育己”,教师才能真正感受到自我生命的力量。〔8〕

三、主体间性的迷失:师幼对话的困境

1.师幼对话的目的:以传授知识为主

主体性强调主体本质力量的发挥,即主体要尽可能地对外部客体进行改造,以满足自身需要。这种 “主体—客体”关系深刻地影响着师幼对话。教师将主客体关系移植到师幼对话中,使得教师在师幼对话中成了主体,而幼儿自然而然地成了客体。例如,两名幼儿在益智区下棋,他们没有把棋下到交叉点上,也没有轮流下棋,教师观察后直接告诉他们下棋的正确方法。教师与幼儿对话的出发点是希望幼儿掌握下棋的规则,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双方没有情感交流,教师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幼儿仅作为知识承载者存在,师幼对话表现为工具性的知识传递过程。教师如果在师幼对话中漠视幼儿的发展水平、需要和兴趣,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将日常生活中和教育情境中蕴含的知识经验灌输给幼儿,幼儿就没有发声的机会和权利。

2.单向的师幼对话:幼儿主体性缺失

师幼对话是教师和幼儿相互交流、相互分享、相互倾听的双向过程。而主体性视域下的师幼对话常常以教师为主,是教师通过对话内容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单向过程。一方面,教师把幼儿当作不成熟的接受知识的客体,在对话主题的选择、对话方式的应用、对话时间长短的确定等方面,幼儿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9〕另一方面,教师不能抓住教育契机和幼儿进行对话,只是笼统、简短地回复幼儿。例如,一名幼儿告诉教师:“我在路上看见了很多死去的蚯蚓。”教师回应说:“學儿歌的时间到了,等一会再说好吗?”幼儿学完儿歌后,教师已经把这件事忘记了。案例中,教师为了幼儿能够完成学习儿歌的任务而无视幼儿在生活中的发现。在紧密的一日生活安排中,富有教育契机的对话被教师所忽视,幼儿的创造性发现被遗忘,自信心和探索精神也受到打击。

3.师幼对话的过程:缺乏理解

师幼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双方平等的对话也就不可能互相理解。同时,没有理解,双方也很难形成对话。〔10〕而在日常的师幼对话中,教师常常很少去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情感、价值观等。例如,在角色游戏中,一名幼儿热情地邀请教师品尝自己做的“饭”,教师则一脸不耐烦地表示拒绝。教师对幼儿主动发起对话的随意回应破坏了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体验。这是因为教师没有设身处地地理解幼儿“这是在玩”的游戏信号,也不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言行和心理状态,背离了平等、民主的师幼对话的初衷。

四、师幼对话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型的实现路径

1.以师幼共同发展为对话目的

主体间性本身具有发展性,交往的主体应本着发展的眼光,不断地对旧有的认识进行内化、重构,寻找新的出发点、突破点,建构超越以往的新的内容。而且,由于主体间性的交互性,使得教育活动中的交往具有一方的发展会促进、带动另一方发展的特性。〔11〕教师应在师幼对话中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的发展性特性,将对话的过程视为师幼双方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带动幼儿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的对话知识储备,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同时教师也应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活经验,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抓住对话的契机。例如,要想指导幼儿的建构游戏,教师自身首先要具备架空、排列、接插、垒高等知识,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用适宜的方式指导幼儿搭建。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情绪体验。教师在促进幼儿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实现了师幼双方共同发展。

2.以双向建构和整合为对话方向

主体间性可称为交互主体性。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表现为教师与幼儿的双向互动,师幼在双向互动中传达着信息并及时做出反馈。教师与幼儿双方都既有信息的输出行为,又有信息的接收行为,表现出意义的双向流动与双向解读。〔12〕首先,教师主动发起的对话的内容要基于幼儿的生活,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这是进行对话的基础。其次,教师主动发起的對话要考虑幼儿的接受度,对话内容必须是幼儿能够听懂的,这样对话才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往更深层次发展。最后,教师对幼儿主动发起的对话要保持敏感,及时反馈。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师幼对话不管是教师发起的还是幼儿发起的都是双向互动,是师幼双方就对话内容开展有意义的碰撞,以达到“视域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师幼双方的对话质量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师幼双方的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3.以相互理解为对话过程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即主体之间的“互识”和“共识”。“互识”是指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认识,“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达成的相互理解所形成的主体间的相融性和相通性。〔13〕对话以理解为基础,没有理解,就不可能实现教育,也就没有教育活动中的对话;要在理解中对话,在理解中进行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建构。〔14〕只有基于理解的对话才是真对话,对话双方才能达成“互识”和“共识”。首先,教师应暂时悬置“前见”,向幼儿敞开心扉。不同主体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生存环境及其社会阅历等不同,导致其形成的“前理解”也不尽相同。〔15〕师幼双方不管是对对方的理解,还是对对话内容或主题的理解,总是带着自己生活经验的痕迹,从而建构自己的意义。因此,如果想顺利地开展师幼对话,对话双方就要保持一种虚心的态度理解彼此的“前见”,特别是教师应尊重幼儿对身边事物的理解。其次,在倾听的基础上用互相理解的话语进行对话,达到“视域融合”。师幼对话中双方都要尊重对方的所思、所想和所言。教师不仅要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话语,也要引领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同时,教师还应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参考文献:

〔1〕林小佩.师幼对话中关于幼儿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1):21-24.

〔2〕〔9〕范海霞,卢清.论师幼对话从失真到本真的回归〔J〕.教育探索,2010(9):86-88.

〔3〕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4〕蒙冰峰,廉永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应然转向〔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8-102.

〔5〕〔11〕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134-139.

〔6〕叶平枝.试论教育情境下的师幼对话〔J〕.学前教育研究,2003(11):9-12.

〔7〕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8〕张华.教师角色的迷失与澄明〔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129-134.

〔10〕邵波.哲学解释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重构〔J〕.教学研究,2005(5):392-399.

〔12〕孟香云.师幼交往的主体间性特点及实现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4.

〔13〕邱德雄,姜新生.现代教育的转向:主体间性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6):55-58.

〔14〕杨捷,杨玲.理解与对话:哲学解释学视域下师生关系的重构〔J〕.基础教育,2010(12):8-12.

〔15〕温新荣,蒋平.哲学解释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22):3-4.

From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 The Philosophical Transformation of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 and Child and Its Realization Path

Zhou Wang, Cao Zhongp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

【Abstract】The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 and chi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ivity is manifested as the purpose of dialogue is to transform knowledge; childrens subjectivity is absent; and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is lack of understanding. The shift of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 and child from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 will return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child?centered education and highlight the life value of the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we should discuss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children; we should take two?way construction and integration as the direction of dialogue; and we also should take mutual understanding as the dialogue process.

【Keywords】subjectivity; intersubjectivity; dialogue between teacher and child; philosophical transformation; realization path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实现路径主体性
师生主体间性理解的合理性考辨
浅析课堂话语模式的模糊与缺失
中国儒学外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内地青春片场域:期待从对立走向对话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