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
2022-03-05朱晨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各学科教学过程当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中学数学的课程特点,针对日常数学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开展初中数学课程思政的一些关键问题,探索在初中数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和具体实践。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程思政 实践
1 课程思政的科学内含
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长期以来,初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要的载体,由思政课老师教授书本上的思政知识,由班主任负责中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价值理念融入到各个学科当中,潜移默化的对初中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引导学生欣赏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使其逐渐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有效的辨别和拒绝不良信息。使得初中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拥有远大理想,在中学阶段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课堂是初中生接受知识和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为完成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每个课堂都应该实现其育人的功能,每个老师都应该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各个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相互融合,实现各个学科和思想政治课程的协同发展。人才的培养和思政工作是需要同时进行的,而不能是独立的两项工作。课程思政正是将这两项重要的工作做了一个有效的结合,把教书育人、学生成长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把思想政治工作内化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使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融于每个教师的课堂上,贯穿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当中。
2 课程思政与中学思政的内在联系
自从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就非常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8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引导全体人民自觉践行。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这就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党中央对青少年思政教育的重视,同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成长得关心和爱护。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需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其终极目的是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初中生的德育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和各种其他课程紧密融合。使每个学科都进行育人工作,形成教育合力。“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所有学科教师都必须承担育人使命。
课程思政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国家教育部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并提出总体要求。2016年9月,出台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提出“三大领域”、“六个核心素养”和“十八个要点”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要求。根据教育目标,所有学科的发展都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课程思政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各个学科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体现各个学科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为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理论指导,数学课堂中开展课程思政又是核心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3 初中數学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
在初中数学中具体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分析数学的学科特点。现有的关于“课程思政”研究,大多数是高校内的课程思政研究,而对于中学数学的研究很少。中学生在校的学习课程中,数学通常是学习课时最多的学科之一。因此,在中学数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学数学中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是基础、是主体,而“思政”则是目的。对于众多课程而言,数学课程具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数学教学的内容多具有规律的普遍性。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多为数学概念以及概念的应用。这些数学概念多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并且通常不会发生变化。但是,数学教学内容揭示的规律具有普遍性,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通常也具有普遍性,而在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往往可以帮助中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以上是在数学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利因素,运用这些有利因素开展课程思政就需要不断探索新的课程设计,需要教师将数学概念中所体现出来的课程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之后调查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课程设计,做到教学相长。初中数学中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3.1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宝库,其中的很多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在初中数学课本中就含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元素。这就需要努力挖掘课本中传统文化元素,带领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学习中,可以引入割圆术计算圆周率这一计算方法,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刘徽发明的,在这之后祖冲之利用割圆术反复演算,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并且保持这项记录多年,直到16世纪才被阿拉伯的数学家打破。通过引入数学史的相关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可以引导学生不要一味的崇洋媚外,中华文明才是值得我们引以为傲的。同时,在讲授数学定理和公理的课程中,可以在课堂中模拟数学家的推导过程,引入数学家的工作历程。以此来引导学生在面临困难时要迎难而上,不断探索,解决困难是个人及社会发展的动力。教育学生只要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断探索,就可以有所收获。
3.2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逻辑性、严密性、抽象性等特点。哲学是对一些基础且普遍问题的研究,数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曾说过:“数学本身由于研究变数而进入辩证法的领域。”在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也曾提到:“数学学习对学生唯物辩证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数学与哲学之间十分密切的关系使得初中数学课本中也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元素。以北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材为例,七年级上册中讲到正数是比零大的数,负数是比零小的数,从定义上看正负数是区分比零大和比零小的数,但是正数、负数又都属于有理数。在八年级上册实数一节中,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而无理数和有理数统称为实数。在讲授数的分类时,教师可以初步引入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在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章中,引入了变量和常量的概念,并说明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在这节课的讲授中,可以引入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让学生认识到是事物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并且联系不是某几个事物的特征,而是普遍存在的。七年级下册概率初步一章中,引入了必然事件、偶然事件的概念。九年级上册中更加深入了对数据统计的学习。在讲授这些章节时,可以引入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相关知识。在讲解图形证明中因图形的视觉误差导致错误判断的相关例题时;在讲解统计图中因横轴和纵轴不同导致产生视觉误差的相关例题时,可以引入现象与本质,告诉学生不要被事物的外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发展规律。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课程思政的意识,拥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深入研究课本中蕴涵的哲学元素,充分结合初中生的行为认知特点,以一种和谐有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哲学思想既可以引导学生开始逐步认识哲学思想,也可以使学生形成辩证思维。
3.3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美育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改进美育评价。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在学校里开展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不断追求美好事物的理想信念,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学教育是美育的一种重要的途径的,在初中的数学课本中也包含有诸多美的元素。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中,勾股定理是几何中重要的定理之一,在讲授这节课时,可以展示毕达哥拉斯的勾股树的相关照片,带领学生领略勾股定理之中的美,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更是利用“赵爽之图”作为会标。七年级下册第五章轴对称图形、八年级下册第三章图形的对称与旋转中,可以通过引入图片,向学生说明设计师一些设计理念是通过这些几何图形的运动得到的,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和第五章投影、视图中,可以引入黄金分割的相关概念,带领学生欣赏黄金分割规律下一些图片的美,以及向学生解释这些图片为什么美,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美的认识。
3.4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观念
在一些数学规律中蕴涵着很多积极的价值观念,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乘方的學习中,引入1365=1,1.01365=37.8,0.99365=0.03,可以告诉学生,每天多努力一点点,一年之后就比别人收获更多;每天懈怠一点点,一年之后就与别人相差较多。这就可以通过数学规律来激励学生,促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带领学生找规律,归纳总结出数学定理。在这些教学活动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频率的计算和相关概念时,通常会带领学生进行抛硬币实验,在最开始实验数据的误差较大,但是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频率在稳定在一个固定的数据上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鼓励学生继续实验。在实验之后的总结中,可以告诉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为了达成目标,需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不怕失败。在这个活动中,也可以设计小组实验,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2] 郑奕.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1):59-61.
[3]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4] 侯庆丽.网络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D].聊城:聊城大学,2015.
[5] 张志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D].太原:中北大学,2015.
[6] 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5):60-64.
[7] 宋洪凤.思想教育融入到初中数学教学之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93-94.
作者简介:
朱晨:(1997.06—),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