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丹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2022-03-04张倩
张 倩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病科,辽宁 沈阳 1100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 pheral neuropathy,DPN)是当今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中的一种[1],研究显示,DPN临床发病率为0.05%~1.06%,并呈逐年增高趋势。研究发现本病进展过程中微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异常病变,并与机体神经营养障碍及代谢因素密切相关。治疗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的药物为主,仅能改善近期疗效,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案。中医药应用于本病有助于内皮细胞功能恢复,同时对调节脂质代谢、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均具有显著效果[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2例,随机分为2 组。试验组男21 例,女15 例;年龄40~73 岁,平均年龄(54.36± 5.64)岁;糖尿病病程为4~13 年,平均病程(9.44± 1.13)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66± 0.42)年。对照组36 例,男性20 例,女性16 例;年龄41~74 岁,平均年龄(54.47± 5.63)岁;糖尿病病程为4~12 年,平均病程(9.50± 1.18)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58± 0.41)年。2 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纳入标准 参考《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3]中糖尿病的相关标准,同时符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 年版)》[4]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标准,经肌电图提示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同时经神经系统检查及腱反射检查等均确诊为本病。本研究经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了解本实验并具有知情权,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由其他病变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者;同时伴有心力衰竭以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存在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者;对本项目中应用的药物存在过敏史者。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综合降糖药物治疗,均予以适当运动疗法。对照组予以甲钴胺片(生产批号:20180201,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0.5 mg 口服,日3次。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木丹通络汤,处方:木瓜30 g,牡丹皮20 g,黄连6 g,熟地黄12 g,鸡血藤15 g。上药水煎取汁200 mL,日1 剂,分早晚每日2 次分服,2 周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2 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2016 年版)》[4]进行评价,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显著改善,患者糖脂代谢恢复至健康状态,腱反射及肌电图恢复正常水平;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好转,患者糖脂代谢、腱膝反射均未完全恢复正常,但有显著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增加3~5 m/s;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 100%。
1.5.2 神经传导速度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应用上海欧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表面肌电图仪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进行检测,分别检测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及MNCV。
1.5.3 血清指标检测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进行检测。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应用()进行表示,计数资料应用%表示,分别予以t 检验和卡方检验,P <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27/36),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34/36),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较高(P <0.05)。见表1。
表1 2 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血清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血清IL-1β、sVCAM-1、HCY水平较低(P <0.05)。见表2。
表2 2 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表2 2 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的SNCV、MNCV水平较高(P <0.05)。见表3。
表3 2 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表3 2 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安全性评价 试验组出现1 例头晕目眩,1 例麻木,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2/36);对照组出现1 例乏力,1 例胃肠不适,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2/36)。2 组不良反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DPN诱发因素较多,本病与糖代谢紊乱、微血管损伤、多元醇旁路激活以及神经营养因子降低等存在密切联系,因此患者常出现周围神经水肿及坏死,对神经传导速度产生影响。本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筋痹”“痹证”“痿证”等范畴,病机以气虚血瘀为主,病因为气阴两虚、脉络痹阻、气血不能濡养肢体,体内血流不畅,脉络痹阻,不通则痛,患者产生四肢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本病选择益气祛瘀、通痹止痛以及活血通络为治则,本试验选择木丹通络方,方中主要药物有木瓜、牡丹皮、黄连、熟地黄、鸡血藤等,其中木瓜能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牡丹皮善于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药理学研究显示牡丹皮能显著下调炎症反应,尤其是下调血中CRP、TNF、IL-6 水平,从而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黄连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具有显著的降糖效果;熟地黄性能补血养阴、填精益髓,发挥降血糖、降压以及抗脂质过氧化的功效;鸡血藤能行血补血、舒筋活络,药理学研究证实本品能显著改善血动力学,抗动脉硬化,同时对抗凝血酶、下调血压、调节免疫具有显著作用。上述药物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功效[5,6]。神经病变与炎症因子IL-1β 具有密切相关性,高水平HCY影响氨基酸代谢,致使机体产生氧化应激障碍,其水平提高还会通过NO途径使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产生DPN加重的恶性循环。sVCAM-1 是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的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能够参与和介导淋巴细胞、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功能,其水平提高和血管病变具有密切联系,呈正相关,能诱发血管内壁炎症反应加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变性,从而导致神经组织灌注降低,神经纤维缺血缺氧和神经功能异常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