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2022-03-04于世奇田新红陈新旺程秀娟张文娴游言文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医学解剖学抗疫

郝 莉 于世奇 田新红 陈新旺 程秀娟 张文娴 游言文

(1.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本研究以河南中医药大学2019 级中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为观察对象,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以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将人体解剖学专业课理论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进行教学。通过期末测试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思政元素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以期为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1 收集思政元素 进行教学设计

课前针对人体解剖学课程不同的章节内容,系统收集、整理新冠肺炎期间优秀抗疫人物、抗疫先进事迹及其他重要的中医专业文献资料,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内涵。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把人体解剖学教材中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点、思政素材案例与相应的思政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将专业课理论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进行教学设计。并确立了专业课思政目标,主要包括传承文化自信和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等。见表1。

表1 中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元素(部分)

2 教学效果评价

2.1 教学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河南中医药大学2019级中医学本科1 班和2 班的学生,由于两班在入学时是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产生,所以年龄、性别、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思政基础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2020 级1 班122 人,2 班127 人,共计249人。分为2 组:1 班为对照组,2 班为实验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使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即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思政元素。

2.2 效果评价方法

2.2.1 期末测试 为了评价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我们对2 组学生进行了期末测试。测试成绩由平时形成性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前者占40%,包括线上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习平台章节测试、课堂讨论和线下平时作业、实验测试;后者占60%,主要包括期末理论考试。期末测试成绩分为4 个分数段进行统计:91~100 分、76~90 分、60~75 分和60 分以下。

2.2.2 课程满意度调查 在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 组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调查,包含非常满意(100 分)、满意(85 分)、一般(70 分)、不满意(60 分以下)4 个等级,课程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人数/ 班级总人数× 100%。

2.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组间数据差异均采用Graphpad Prism 6 的卡方检验和t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期末测试成绩情况分析 为了评价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人体解剖学的教学效果,我们进行了期末测试,检测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 组学生成绩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5.75± 9.23)分,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1.12± 9.97)分,2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 组成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见表2。

表2 2 组学生期末测试总成绩 (人数)

3.2 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 课程结束后,我们又调查了学生对人体解剖学教学的满意度。2 组学生对本课程的整体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且课程满意度对照组67.21(82/122)低于实验组86.61(110/127% ),这个结果说明在人体解剖学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加入思政元素可明显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满意度。见表3。

表3 学生对课程满意度 (人数)

3 讨论

中医学专业是培养适应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的中医学人才。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河南中医药大学2019 级中医学专业本科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归纳能力,掌握一定的分析思考能力;他们是正值青春年华的热血青年,具有一定的思政课基础,见证了新冠疫情的过程,但是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全面提升。人体解剖学是中医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重要的基础。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2]。因此本研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以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将人体解剖学专业课理论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做到线上有慕课资源,线下有课堂互动环节和教学效果评价。同时,教学手段也要积极跟进,在传统的多媒体课件和动画视频基础上,加课堂派平台等新的教学手段,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过程和效果。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和观看慕课,课中依次进行导入、主要教学内容、总结和思政融入4个环节,学期末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测试。由于教学评价主要包括2 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设计、组织、实施等)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4],所以我们采取了期末测试和问卷调查课程满意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评价。结果显示思政元素融入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可明显提高学生期末测试成绩和对课堂的满意度。这提示在今后的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全面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和专业思想,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5]。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明确本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内容,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6]。选取课程思政素材时,我们应注意素材贴合本专业特点,着重从中医文献资源中挖掘,例如开学第一课绪论中提到解剖学发展史时,可使用早在公元前500 年,我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已有的人体解剖学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皆有大数”。使学生体会到中医关于解剖知识的记载历史悠久,有助于建立中医文化自信。讲到重要的消化器官-胃和第一大消化腺-肝时,引用思政素材——胃,居于膈下,腹腔上部,主受纳、腐熟水谷;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主藏血。让学生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学习中枢神经系统高级中枢脑时,可以引用合信的《全体新论》云:“头骨居上,共八骨凑合而成,以保护全脑”。《寓意草·卷一》亦云:“头为一身之元首……其所主之脏,则以头之外壳包藏脑髓”[7]。

另外,选取思政素材时,还应注重发挥课程思政的时效性。思政素材的挖掘应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将时事热点及社会事件背后的人文素养内涵及时有效地融入专业理论的教学中,以时效性强的思政案例感染学生,使思政内容富有时代性。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及环境下,课程思政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从而更具立德树人的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明确提出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内涵丰富的抗疫精神可作为目前专业课重要的思政元素。我们把抗疫精神融入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工作中,做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融于课程[8,9],进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育理念[10]。例如:在学习呼吸系统之前安排学生搜集抗疫中遗体捐献者的动人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正是这些伟大的捐献者,使医学界得以揭示新冠肺炎的发病机制,分析死亡原因,总结诊疗经验,提高临床救治效果和防控效果,让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并降低重症患者的病死率。这些伟大的捐献故事体现了舍生忘死和尊重科学的抗疫精神。中医药是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面对疫情,我国发挥中医药辨证施治、多靶点干预的独特优势,形成了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让学生意识到我国中医药的宝贵价值,更加坚定把我国的经典国粹发扬光大的决心。同时,本次疫情中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医护人员在关键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坚定逆行,冲在没有硝烟的战争最前线,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专业素质与责任担当。

综上所述,研究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慎重选择思政元素,将人体解剖学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进行思政课程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课程满意度,这些结果为中医院校人体解剖学课程思政教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猜你喜欢

中医学解剖学抗疫
《钟世镇现代临床解剖学全集》(第2 版)12 卷隆重出版发行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太极拳侧行步运动解剖学分析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