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针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颈源性视觉障碍临床研究

2022-03-04杨嘉恩周光进朱光耀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浮针进针颈椎病

杨嘉恩,贾 宁,周光进,朱光耀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佛山高明医院中医科,广东 佛山 528500)

颈源性视觉障碍[1]系指由于颈椎椎体或颈部软组织出现病变引起的眼部症状,如视力模糊或下降、复视、睁眼无力、畏光流泪、视野缩小甚至突然失明等。对于颈源性视觉障碍的病因,目前存在许多假说,但多从颈项部疾患影响相应的神经及血管进行分析及阐述,认为突发的颈部的慢性劳损或突发的暴力损伤等导致颈椎椎体及相关结构的内外失衡,如生理的曲度改变、椎体的移位、骨刺的形成、钩椎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等刺激或压迫椎体附近的交感神经及血管所致[2]。研究发现[3],维持颈椎序列稳定的80%的机械力来自颈椎肌肉,而剩下的20%则是由颈椎韧带结构负担,其中由上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后段、头夹肌、颈夹肌、头半棘肌、颈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和棘间肌等组成的颈后伸肌群,对维持颈椎的静态和动态稳定性有重要的作用[4-6],同时也为颈椎的活动提供动力[7-8],因而常把后伸肌群作为治疗的靶点。笔者用浮针治疗颈源性视觉障碍取得一定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患者,随机分成浮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4例因不能按照规定时间接受治疗(浮针组3例、针刺组1例),3例因在实验期间接受其他治疗被排除(浮针组1例、针刺组2例),最终纳入的研究对象为53例,其中浮针组26例,针刺组2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以及影像资料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9]并参照既往研究成果[10]。伴有视觉方面的症状如视力模糊、视力下降、视野缩小或缺失、复视或眼部区域的不适如眼球胀痛、睁眼无力、畏光流泪等,且符合以下3个特征之一:①伴随症状与颈部疼痛或活动功能相关;②刺激颈项部的相关肌肉,眼部症状可暂时缓解或消失;③排除眼部及视觉中枢相关的器质性改变。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③无其他严重疾病影响实验;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及剔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标准或纳入标准;②依从性差,无法完成实验;③突发严重疾病,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④因个人原因无法完成实验;⑤同时接受了其他治疗;⑥因各种原因导致资料不全影响统计结果。

2 治疗方法

浮针组给予浮针治疗。用南京派福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浮针针具及进针器。查找患肌:检查时可在颈后伸肌群中寻找异常的硬、紧、僵等触感,与健侧比较有明显差别,可认为是主要患肌。确定进针点,通过触诊确定患肌,在患肌周边(上、下、左、右均可)4~5cm处进针,针尖指向患肌。进针与扫散操作,使用进针器进针,术手持进针器贴紧皮肤并略下压,针尖向上避开血管弹射入皮下后,倾倒针身,轻提针体,使针体平行于皮肤,将针轻慢缓柔地推入浅筋膜层,此过程中患者没有酸麻胀重等感觉为佳。将针芯退入保护软套管后,以拇指内侧指甲缘及中指固定针身为支点,食指与无名指前后作用于针体,进行连续匀速水平扫散,尽可能扩大水平扫散面积,扫散频率约1min50~60次,扫散时间约2min。再灌注活动操作:①胸锁乳突肌:患者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同时下颌内收最大限度屈颈,医者手置于患侧侧头部予以抗阻。②斜方肌:患者取坐位,头最大限度后仰(耳尖与耳垂连线位于水平位),医者手置于头后部予以抗阻。③斜角肌:患者取坐位,头稍转向患侧同时配合短促吸气,医者手置于患侧侧头部予以抗阻。④夹肌:患者取坐位,最大限度屈颈,医者手置于后头部予以抗阻。⑤肩胛提肌:患者取坐位,患侧最大限度耸肩,同时颈部同侧侧屈,医者屈肘前臂置于患侧肩部抗阻,上臂靠于患侧侧头部抗阻。灌注活动要求幅度大、动作慢、次数少,每次灌注约10s,抗阻力量要求循序用力,到达最大强度后维持1~2s,然后逐渐放松,以患肌中异常触感消失为度。疗程:隔天治疗1次,1周3次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周。

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用远近配穴法,头颈部选用风池(双)、阳白(双)、颈夹脊(双)、颈百劳(双)、太阳(双)、风府、印堂等,远道选取列缺(双)、内关(双)。诸穴均用1~1.5寸毫针,平补平泻手法至得气,留针30min,1日1次。连续治疗5日,休息2日,1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周。

3 观察指标

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1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共10分,得分越低,疼痛越轻微。记录治疗前、7d、14d及治疗结束(21d)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12]:共涉及10项,每项的分值为0~5分,总分0~50分。分数越低代表残疾程度越轻。记录治疗前、7d、14d及21d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

安全性评价。异常安全性观察: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是否出现晕针、施术部位疼痛、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神经和血管损伤等试验不良事件观察指标。安全等级评价:1级:无不良反应,安全;2级为轻微的不良反应,未对患者身体造成实质伤害,无需特殊处理并可继续试验,较安全;3级为不良反应程度属中等,对患者身体产生较少影响但对症处理后,不会构成实质性伤害并可继续试验;4级为不良反应程度较重,已对患者身体造成实质伤害,应立即终止本试验。

用SPSS22.0系统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分析,用t检验,方差检验以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制定。显效:视觉障碍及颈椎病相关的伴随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有效:视觉障碍及颈椎病相关的伴随症状与体征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等无明显改变。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时间 t(配对) P治疗前 7d 14d 21d浮针组 26 7.52±0.94 3.63±1.51 2.07±0.43 1.83±0.35 28.925 <0.01针刺组 27 7.87±1.13 5.64±1.08 2.42±0.61 2.02±0.24 26.313 <0.01 F 1.445 1.953 2.012 2.216 P 0.175 <0.05 <0.05 <0.05

两组不同时间点NDI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NDI评分比较 (分,±s )

表3 两组不同时间点NDI评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时间 t(配对) P治疗前 7d 14d 21d浮针组 26 26.31±6.91 14.75±4.12 9.94±4.57 7.01±2.22 13.559 <0.01针刺组 27 28.77±5.81 21.36±1.08 15.14±3.14 9.32±4.04 14.281 <0.01 F 1.414 14.552 2.118 3.311 P 0.188 <0.01 <0.05 <0.01

两组安全性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安全性比较

两组均有晕针的情况,而浮针组出现皮下血肿1例,针刺组出现施术部位疼痛2例。所有异常安全事件安全等级均为2级。

6 讨 论

颈椎病与视觉障碍发生关系密切,相关的研究证实通过针刺[14]、推拿[15]等方法在纠正或治疗颈椎病后,视觉障碍也明显得到改善。目前,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椎动脉压迫假说:椎动脉的先天性狭窄或其他原因导致的机械性压迫使其直径变小,中枢系统的血液供应减少,最终影响视觉中枢功能,出现头晕、头痛、视觉障碍等症状[16]。国内一项回顾性分析通过统计C2~C7椎间角位移和椎体后缘滑移情况,试述椎体不稳与交感症状之间的相关性,认为颈椎不稳可能是引起颈交感症状的原因之一[17]。颈交感神经刺激假说:研究发现具有强大且持久缩血管作用的血浆内皮素(ET)大量存在于颈交感神经中[18],通过刺激可导致其异常兴奋,分泌增多,作用于全身的靶器官,引起相关的的刺激症状。另有动物实验证实,通过刺激动物交感神经节可减少大脑皮层,脑干,下丘脑以及虹膜等血流量供应[19]。

浮针疗法是由南京中医药大学浮针研究所符仲华教授发明的一种以患肌为靶点的特殊针法,已被证实在治疗颈椎病方面具有可靠性[20-21]。研究中,浮针组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但两组疗程结束后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两种方法干预21d后疗效到达平台期有关。此外,两组疗程结束后,VAS以及NDI评分组内及组间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浮针组在改善疼痛及活动功能方面优于针刺组,且视觉障碍相关症状的出现,可能与颈椎疼痛程度及活动功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不同时间点记录两组VAS及NDI评分比较7d、14d、21d浮针组均优于针刺组,提示在相同治疗时段,浮针在缓解疼痛,改善颈椎活动障碍方面占优,这与既往研究证明的浮针疗效特点相一致[22]。另外,两种干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3级以上不良事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浮针改善颈源性视觉障碍症状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和优势,视觉障碍的发生与颈椎的疼痛及活动功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治疗过程中着眼于颈椎病伴随症状的治疗可能有利于提高疗效及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浮针进针颈椎病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浮针联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