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筋病针刺方法临床体会

2023-01-06马善治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灵枢维系经筋

胡 晓,马善治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重庆 400010)

经筋是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与经络走行相近,同时与经络又有着很大的差异,临床中可视为中医解剖的一个层次[1]。经筋病即是所谓经筋受邪或损伤所导致的病变,在《灵枢·经筋》中概括为经筋分布区域“疼痛”与“不用”两种临床表现[2]。针对经筋病临床中多采用针刺治疗,体会如下。

1 临床病案

例1:张某,男,36岁,因右小腿疼痛半月于2018年8月16日就诊。为控制体重长期选择在跑步机上快走,半月前逐渐出现右小腿前外侧至外踝前胀痛不适,每当行走约半小时后即出现疼痛区域牵扯痛而不得不停止运动,休息后稍缓解,再度运动后加重,曾在社区医院接受针灸、微波、中频治疗无效。舌淡红苔薄黄,脉平。腰骶部肌肉放松,未引出明确压痛及放射痛,右腓骨头前下方可扪及条索装筋结,触痛(++),沿腓骨长肌沿线可触及肌张力较对侧有所增高,在绝骨、丘墟、然谷、阴谷穴压痛(++)。下肢站立位时可见跟骨轻微外翻。西医诊断考虑腓骨长肌损伤,中医诊断经筋病。考虑其牵扯痛痛、压痛区域局限于足少阳、足太阴经筋沿线,遂以痛为俞,行针刺治疗。快速破皮后,缓慢垂直进针约0.8~1寸,采用快速的提插法刺激局部,自觉手下存在肌肉轻微抽动感,同时可见被针刺的同束肌肉远端有掣动现象,自觉针刺局部及远心端存在明显酸胀感,此时停止进针处于留针状态,每个痛点相应施用此针法。隔2~3min以提插法行针1次,提插频率1秒2~3次,提插幅度0.2~0.3cm,提插时体会手下沉紧抽动感和患者自觉酸胀感是否还存在,如无则缓慢采用苍龟探穴法针刺四周组织,每次调换角度在15°~30°左右,针刺深度以第1次深度为宜,如出现酸胀感或手下沉紧感则留针2~3min,直到多次行针至局部无感觉或针下空虚时出针。术后活动时小腿外侧胀痛感消失,查体压痛点消失,行走时疼痛消除。次日追问得知行动自如,能正常步行及弹跳。

例2:郑某,女,78岁,因夜间贪凉出现右侧臀部至大腿后侧牵扯痛2日于2019年3月11日就诊。由家属轮椅推入诊室,右大腿呈内收内旋位,无法平卧及俯卧。腰骶部未引出明确压痛及放射痛,右侧梨状肌(秩边穴、环跳穴、髋中穴)压痛(+++),引出右大腿放射痛,右殷门、箕门、委中、曲泉压痛(+)。西医诊断为梨状肌综合征,中医诊断经筋病。取环跳穴快速破皮,垂直刺入1.5寸,自觉针刺部位肌肉有轻微抽动感,退针至皮下,分别朝秩边穴、髋中穴方向深刺1.5~2寸,诱发针下肌肉抽动感后留针2~3min;在殷门、委中穴快速破皮后,垂直刺入0.8~1寸,诱发肌肉抽动感后留针2~3min,再次行针待患者自觉针感消失,医者手下空虚后出针,诉疼痛缓解大半,能自行下床站立。次日照此复刺后疼痛消失,能自行行走。后2日痊愈。

2 体 会

经筋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通篇描述了十二经筋的分布区域和经筋病症的表现。描述中可以看出经筋是成面状分布,如“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斜上结于膝。其下循足外侧,……结于腘”,“足少阳之筋,……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等等,这和十二经脉的线性分布是有着区别的。十二经筋皆起于四末,并在相近关节处停留(结),“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明经筋依附诸于骨与关节部位,并维系着关节与附属关节的相关性。纵观文献中描述经筋作用也多引用《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一言,描绘出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生理作用。“筋为刚、肉为墙”,说明经筋充满力量,也引申出经筋的现代概念包括骨骼肌及其附属组织和神经系统[3]。

早在《灵枢·经筋篇》便详述了经筋的病变以疼痛和不用为主要表现,而现在文献中所总结出的“强急、拘挛、转筋”其实应该是疼痛的程度表现罢了,而痿软、功能受限(如足少阴之筋……在外者不能俛,在内者不能仰,等等)均是不用的表现形式[4],这和经络病变有着一定的差别。由于经络外达内联,所以除了循行部位的疼痛、功能受限之外,更有藏府异常相关症状和表现,这点也是经筋病与经络病鉴别的要点所在[5]。经筋在维系着骨与关节稳定的同时,不同经筋也相互维持着彼此的动态平衡,这与主动肌和拮抗肌的相互作用类似。所以当某个节段的经筋发生病变时,其相应维系的经筋也会因过度负担或劳累而出现临床症状,这与现代解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肌筋膜链理论类似[6]。

《经筋篇》提出了“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的针刺方法,后世亦在此基础上根据“寒急热纵、阴痿不用、阳急反折、阴急俛不伸”的病证特点,补充了“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劫刺”(黄帝针灸甲乙经)的方法。而后世方法众多也不离其中[7]。笔者对于“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俞”理解为三个层面。其一,燔针者,烧针、火针,其特点就是让人有一种热烫、重刺激的感觉。劫刺,张介宾说,因火气而劫散寒邪也。所谓“劫”字,在《说文》中解释为“人欲去,以力脅止曰劫。或曰以力止去曰劫。”其中强调“力”和“止”,说明劫刺也是用一种强刺激去控制相应的临床表现。其二,以知为数。知是一种感觉,应分为两层含义,一是患者感觉到针下酸胀、针刺传导感等,医者感觉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标幽赋)。”,类似于上述针刺过程中出现的局部肌肉及远端肌肉掣动的现象。二是通过针刺后患者的疗效评价,即症状的缓解与控制。换个角度的理解就是,通过前者的重刺激,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原有的疼痛症状消失,但如果只是一昧强调患者针感的存在,而不令之消散,很可能会出现针刺的后遗感,反而突增痛苦。其三,以痛为俞,首先应遵循《灵枢 刺节真邪》所提出的循穴方法,即“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其次除了在患者自觉疼痛、不用的经筋部位去寻找阳性反应点外,另需在相维系的经筋上去寻找阳性反应点进行针刺,方可做到经筋间的平衡维系功能。

猜你喜欢

灵枢维系经筋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民族互嵌村落共同体生成与维系机制研究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是什么维系着婚姻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