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D二聚体、FDP、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在预测髋关节置换术后LDVT的作用

2022-03-01张彩虹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双下肢二聚体置换术

张彩虹,刘 洋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0)

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是髋关节置换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急性肺栓塞的主要栓子来源,可引起患者猝死等严重后果[1]。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早期积极诊断LDVT的可靠方法,但由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行动不便,且检查过程中肢体移动有存在栓子脱落风险[2],因此寻求LDVT的床旁诊断及预后评估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的异常活化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始发因素,D二聚体是机体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的体现,FDP是反映纤溶亢进的敏感指标[3],本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D二聚体及FD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但临床中亦发现存在部分无血栓患者上述指标存在“假阳性”表达。有研究显示特定的炎症因子可激活血小板活性,对血栓的形成及发展有诱发及增强效应,由此检测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可在一定程度监测血栓的发生发展趋势。基于此,我们对髋关节置换术后LDVT患者进行联合检测D二聚体、FDP、炎性因子,旨在增强指标早期诊断LDVT的敏感性,为临床提供数据支撑,具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7月到2019年6月就诊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90例股骨颈骨折并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0例,女性40例,年龄30-79岁,平均(54.38±3.8)岁。在术前及术后第7 d利用彩色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进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检查部位包括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及小腿肌间静脉,将术前无血栓形成,术后第7 d下肢任意检查部位出现血栓的患者设为血栓组,将术前术后未出现血栓的患者设为无血栓组。其中血栓组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0-78岁,平均(53.32±3.5)岁;无血栓组65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年龄32-79岁,平均(55.11±3.9)岁;于此同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7-75岁,平均(54.32±3.7)岁;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彩色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血栓的标准

(1)静脉管腔内可探及实质性血栓回声信号;(2)超声检查探头适量加压时静脉管腔无法压闭或无法完全压闭;(3)静脉管腔内未见彩色血流显示或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流充盈缺损;(4)静脉管腔内未探及血流频谱,深吸气或Valsalva 试验时频谱未随呼吸而发生时相变化。

1.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1.3.1双下肢周径差[4]嘱患者采用仰卧位,保持双下肢伸直,以胫骨粗隆下缘为骨性标志点,向下10 cm做一标记,围绕肢体该处环形一周所得数据设定为小腿腿围测量处。以髌骨上缘为骨性标志点,向上15 cm做一标记,围绕肢体该处环形一周所得数据设定为大腿腿围测量处。计算患侧肢体与健侧肢体周径差。

1.3.2采用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FDP、CRP水平变化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 d清晨空腹下抽取患者肘静脉血5 ml,实验过程如下:设定空白管、标准管及测定管,本研究所测样本均置于测定管内,于标准管中加入D二聚体/FDP/CRP测定液,空白管中加入等量生理盐水,三管均加入350 μl得缓冲液,均匀混合后将实验管置于37℃环境中5 min,在波长340 nm和700 nm处读取各管吸光度,随后各管再加入人D二聚体/FDP/CRP抗血清,各50 μl,均匀混合后将实验管置于37℃环境中5 min,在波长340 nm和700 nm处读取各管吸光度。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IL-6、IL-8浓度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7 d清晨空腹下抽取患者肘静脉血5 ml,将样本置于4℃中3000×g离心7 min后,吸取上清液后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包被、封闭酶标反应孔、洗涤、加入待检测样品、加入酶标抗体、加入底物液、终止反应等过程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试剂盒由广州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提供,OPD显色后采用495 nm波长,TMB反应产物检测需要430 nm波长。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双下肢周径差比较

术前三组患者双下肢周径差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 d,血栓组患者患肢与健侧周径差较正常对照组及无血栓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各组双下肢周径差比较

2.2 各组D二聚体、FDP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术前三组患者D二聚体、FDP、CRP、IL-6、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血栓组患者D二聚体、FDP、CRP、IL-6、IL-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及无血栓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各组D二聚体、FDP、CRP、IL-6、IL-8水平比较

2.3 D二聚体、FDP及炎症因子与双下肢周径差的相关性分析

线性相关显示,D二聚体、FDP、CRP、IL-6、IL-8与小腿围及大腿围均具有相关性(P<0.05),具体见表3。

表3 相关性分析

2.4 D二聚体、FDP与CRP、IL-6、IL-8的相关性分析

线性相关显示,D二聚体、FDP与CRP、IL-6、IL-8均具有相关性(P<0.05),具体见表4。

表4 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髋关节置换术等外科手术后常见的血管性并发症,有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每年约3000-6000万人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5],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则接近35%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深静脉血栓后遗症[6],如淤积性皮炎、溃疡等,部分患者出现肺栓塞,甚至导致死亡。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具有极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但多数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处于制动状态,行动不便,给彩超检查带来诸多不便,此外,彩超检查仅可观察血栓是否已经形成,无法判定机体在血栓存在前提下是否存在纤溶反应,故彩色多普勒超声仅可用于诊断血栓,无法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预测。因此探寻一种准确、便捷、快速的临床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下肢深静脉管腔内的血栓凝块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患侧下肢不同程度浮肿[7],正常机体双下肢周径差不超过2 cm,研究中我们发现血栓组患者双下肢周径差较正常对照组及无血栓组明显增加,远远超过正常值,这一结果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相吻合。

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降解作用下形成一种特异性终末产物,即D二聚体,它可准确反映凝血酶的生成及活性状态[8]。D二聚体的水平高低直接体现机体是否存在高凝状态及纤溶亢进现象,但是有数据[9]显示血栓形成过程启动并不代表机体一定会有血栓产生,因为机体亦存在溶解血栓的系统。有研究[10]显示静脉血栓的形成过程伴随着机体微炎反应的不断加剧,炎症反应过程存在细胞间信息传递与相互作用,静脉血栓形成的始动环节是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激活、炎症反应启动以及微粒囊泡的形成,CRP是机体炎症反应的时相蛋白,激活补体和加强吞噬细胞的吞噬而起调理作用[11],因此验证发生时CRP水平急剧升高,本研究数据显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RP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其中无血栓组患者CRP在术后7 d表达逐渐下降,但血栓组的CRP则持续处于高表达状态;IL-6、IL-8属于促炎细胞因子,其分泌的促炎物质可引起机体纤维蛋白原物质在血管内堆积,并且进一步抑制血栓调节素的分泌,从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促凝物质,而促凝物质又可进一步加重炎症效应。本研究中我们发现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前血清IL-6、IL-8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这提示股骨颈骨折发生后机体既已发生炎症反应,术后7 d无血栓组患者IL-6、IL-8水平下降明显,而发生血栓的患者IL-6、IL-8水平持续保持高表达。这一数据结果进一步证实IL-6、IL-8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于此同时我们将血栓组患者的D二聚体、FDP、CRP、IL-6、IL-8与患侧下肢大小腿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线性相关显示,D二聚体、FDP、CRP、IL-6、IL-8与小腿围及大腿围均具有相关性,且D二聚体、FDP与CRP、IL-6、IL-8亦具有相关关系,这提示炎症反应加剧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凝血因子活性而发挥促凝效应。

猜你喜欢

双下肢二聚体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有髋关节手术史的全髋置换术与单纯全髋置换术比较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Oxford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病变学习曲线早期病例的短期疗效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