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2-02-19吴良坤福建省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3622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合一小学生

吴良坤(福建省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 362200)

语文课程表现出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突出特征,是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过去很多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并未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这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教学做合一”背道而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线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意义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做合一”思想充分遵循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转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科学选择教学方式。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可以让其更加积极、主动、高效地进行学习,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基于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不单单满足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也与小学生社会性发展需求相契合。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自身生活经历不够丰富,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对于很多抽象的知识内容往往无法准确理解,很容易对语文学习出现畏难情绪。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一个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借助“教学做合一”思想要求教师把抽象的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日常熟悉的事物,通过“做”让知识内容更容易被学生掌握,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活动能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有效减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畏惧。“教学做合一”思想所倡导的实践学习模式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切实转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与启发的角色,能提升小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运用“教学做合一”思想,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真正转变为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能显著提升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传统化

现阶段部分语文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依旧以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配合的状态,教学活动并非以“做”为目的,更多的是为应对考试或升学,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也并非以“做”为目标,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使整个语文课堂死板枯燥,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学生长期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难以有效发挥其主体性与创造性,即便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不能将自身具备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

2.“教”与“学”相脱离

基于现阶段的课堂教学实际而言,教师的“教”往往在课内进行,但学生的“学”更多是在课外完成。在课堂中部分语文教师会花费更多时间讲解教材内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给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时间较少,从而让一些学生在课内无法牢固掌握知识内容,需要占据学生课余时间消化课内所学的知识内容,还需要完成课后作业,这与“双减”政策的要求是矛盾的。由此可以看出,“教”和“学”之间并未紧密衔接,二者难以同步,教师不能有效了解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无法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3.“教”与“做”相脱离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语文课堂中运用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知识的掌握并非唯一目的,能够灵活应用知识指导实践才是教师应当追求的。但是当前部分教师始终把所有精力都放到知识教学中来,不重视对学生生活实践经验的引导,在课堂教学时局限于课本范围内。另外,部分教师因为升学压力,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并未对教学内容予以拓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若教学不以“做”为目标就并非真正有价值的“教”。

三、“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1.以学定教,合理构建语文翻转课堂

语文新课标提出,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成为引导者与组织者,通过合理引导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一要求和“教学做合一”思想符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倾向于教师的主导,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无法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新时期下,教师应当将“教学做合一”融入课堂内,充分发挥其潜力,促进学生学习自动性提升,真正做到以学定教,通过构建语文翻转课堂,将课堂主人的位置还给学生。

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这篇课文时,语文教师提前把本课的生字词与关键内容制作为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要求学生做好课前自主预习,按照微视频中提出的预习任务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在预习时能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还结合学情设计了若干探究性问题:本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你觉得巨人是什么样的人?在故事开头与结尾时巨人有哪些变化?让巨人出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若将故事进行续写,你会想出哪些结局?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并按照上述问题的引导自主思考,在正式课堂教学时可以为学生给出5~10分钟的时间让其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同桌之间共享预习成果并将没有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针对普遍性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并提出其他任务让学生展开思考探究。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始终处在主动思考的状态下,不但能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还有助于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有效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

2.知行合一,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知行合一属于“教学做合一”的核心要求,突出表现为以“做”为中心,让学生在“做”中学。由于小学生实际生活阅历不够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有限,语文教师要确保学生践行知行合一,必须善于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在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拓展其知识视野,不断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比如,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能根据不同古诗表达的主题营造和实际生活相对应的情境,教学《静夜思》时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作者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教学《锄禾》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浪费粮食的现象进行讨论,培养节约粮食的习惯。当学生基本掌握古诗内容并理解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后,语文教师还能够开展多元化的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诗词接龙活动、古诗词赏析大赛等,在比赛的过程中对本节课知识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将语文知识内化于心。组织开展比赛时,语文教师还需要结合古诗内容制定相应的标准,为学生创设紧张的竞争氛围,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好胜心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并应用知识,实现知行合一的效果。

3.在“做”中“学”,促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做合一”的关键在于“做”,陶行知先生也非常重视在做中学,因此语文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时也需要以“做”为先,促进语文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偏低,对客观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欲,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在“做”中“学”,有效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确保课堂教学效率提升。通过在“做”中“学”也能够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如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能根据不同拼音的读音以及外形,把它们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结合起来,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能促进其想象力、模仿力的发展,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确保教学目标顺利达成。而对于生字词的教学过程中,依旧能选择相似的办法,如教学“写”“跑”“跳”这些动词,语文教师能要求学生做出相应动作,充分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其顺利实现学习目标。语文知识需要运用到生活中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勤于思考探究,其实“做”的途径多种多样,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准确抓住“做”和“学”之间的衔接点,促进知识和实践的联系。

4.创设情境,拉近语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做合一”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其本质在于依靠“做”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拓展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促进教学效率提升。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小学生由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经验,在学习部分课文的过程中可能难以深入认识和理解其内涵,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部分小学生并未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过葫芦,仅仅是通过电视或图片见过,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对此,语文教师将葫芦带入课堂中,让学生能够近距离仔细观察现实中的葫芦,不仅能够拉近语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眼界与认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确保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实施,让课堂氛围更具有趣味性,促进课程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四、结语

在新课程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教学做合一”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明确了方向,阐明了“教”“学”“做”之间的关系。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应当始终遵循这一理念,真正促进教师“教”、学生“学”与实践“做”的紧密结合,真正尊重学生学习主人翁地位,实现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的充分融合,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合一小学生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人剑合一
由“三线合一”到“两线合一”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改革研究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我是小学生
早期对外汉语中的“语”“学”合一
关于“三规合一”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