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探索

2022-07-28赵雪艳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长城中学741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育人知识点

赵雪艳(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长城中学 741000)

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形成协同效应。”对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数学课程思政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要如何实现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这些都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坚持中改进和加强思政教育”的指示,努力做好数学课与思政课的协同。

一、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立德树人应当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塑造学生的人格、激励学生的斗志、培养学生的品德。长期以来,人们都知道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却饱受争议,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家长、学校、教师都认为数学教学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数学教学承担思政教育的任务被研究得较少,这导致很多数学教师仅重视“智育”,忽视了“德育”。事实上,数学学科的育人优势并不亚于其他学科。

高中数学课程是培育学生理性精神的有效载体,高中数学中的逻辑推理、方程计算、概率计算都能有效增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动、缜密。例如,高中数学史教学中,《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并不亚于希腊的《几何原本》,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中国数学的灿烂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高中数学课程中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亟待教师探索和运用,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课程思政的实现

新课程改革对数学教育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数学教师应主动发现数学教育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全面的道德与思想引导,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

1.在概念引入中讲解知识源流,拓宽学生知识面

知识源流指的是数学知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包括知识发现的动因,发展的过程,涉及的数学人物、数学事件、数学方法等。高中数学中的所有知识点都有其知识源流,教师在教授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总结知识形成的脉络,引导学生认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例如,在《对数的概念》的教学中,“对数”的产生经历了四个过程:①15—16世纪的数学家将正整数指数和正整数指数幂对应起来,如2、4、6、8和1、2、3、4相对应,并将幂的乘除运算转化为指数的加减运算;②17世纪,英国数学家J Napier发现任意正整数指数即该正整数的对数,并将任意两个正整数的乘除运算转化为其对数的加减运算;③17世纪,英国数学家H Briggs将任意正整数与小数指数对应,并将任意两个整数的乘除运算转化为其对数的加减运算;④18世纪,欧拉将任意一个幂的指数定义为这个幂的对数。通过这样的概念重构,再配合微课视频的介绍,学生被教师带到了16、17世纪数学家们的生活中,对知识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在掌握概念的基础上实现了思想的丰富。

2.在解题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增加学生思维深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着广博的内涵、深邃的深度,一个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人,能更全面、客观、理智地看待人、事、物,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非常必要。

(1)在解题中引导学生认识矛盾思想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能利用对方的发展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使自己获得发展。在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中,函数与方程中的变量互相依存,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对方的变化而使自己发生变化。这样的规律不但体现在数学题中,同样体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面临的困难与自身的成长也是一对矛盾,只有克服困难才能迎来成长和进步,只要把解题中掌握的思想、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学生就能获得成长。

那么具体来说,学生应当如何解决矛盾呢?这就需要抓住矛盾的主次性,把主要矛盾解决好,次要矛盾自然迎刃而解,就像数学题中包含多个参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分清主次,一个接一个解决。

通过这样的解题步骤,两个参数被先后解决,体现了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的哲理,若学生能将这一哲理运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必然取得更好的进步。

(2)在解题中领会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

事物的发展有两种方式,即量变与质变,前者为事物数量上的变化,后者为事物性质上的变化。事物在内外部矛盾的作用下从量开始变化,在达到临界点后发生质变,从旧事物变成新事物,循环往复。在高中数学知识点中,有很多知识点暗合这样的道理,如函数的区间问题,当自变量从一个区间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区间后,函数的图像也会出现极大的变化。这样的道理同样体现在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中学生每日的付出会渐渐积累起来,在达到量的极限后,就在将来某个时间点引起质的变化,自己的成绩就会真正获得提升,换作其他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广博的,绝大多数知识点都能与之结合起来,教师应在教授知识点的同时,从中引申出哲学思想,用以熏陶学生,促进学生的感悟与成长。

3.在设计练习题时融入爱国教育素材,增进学生爱国热情

陶行知先生曾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在高中数学课程思政中,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培养中学生的爱国热情。例题和习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其素材往往取材于生活实践,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密切相关,是开展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排列与组合》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过程中,广大医务工作者忘我奉献,用仁爱之心与高超医术挽回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某日,有10位医务人员需要进入病房开展工作,进入病房前,他们需要采取两人结对互相检查的方式确认防护服穿戴正确。那么共有多少种结对方法呢?这个素材取材于“白衣战士”抗击新冠疫情的感人故事,渗透了敬业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能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上述精神的认识与感悟。

又如,在学习函数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广富林地区位于上海市松江大学城附近,是三国时期东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2019年,考古队在广富林古墓群中发现了大量陪葬器具,包括礼器、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等。求解:①已知生物体死亡后其体内的碳14会有规律地衰减,约经过5730年便衰减50%,根据这个规律,写出生物体内碳14含量f与死亡时间x的关系式。②某考古队对出土的动物残骸进行了碳14检测,发现残骸内的碳14含量约为初始量的48.5%,问这些动物大概距今多少年?这道自编题目体现了中华历史之优秀,文明之深厚,学生在探索习题答案的同时,有效增强了文化自豪感,起到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4.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融合度,做到润物细无声

课程思政是每个学科都可以做到的,在数学课程思政育人中,教师也可以尝试发现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起到协同育人效果,让课程思政更加“无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像:这像不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场景呢?在讲解《空间几何的三视图》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打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样的插入和渗透颇具趣味,别开生面,有效调节了课堂氛围,实现了文理交融。实践表明,这种跨学科式的教育方法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普遍觉得从数学老师口中讲出语文等学科的知识颇具趣味,也乐于在数学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文学素养,教学课堂别开生面,起到了文理交融、文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在育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数学课程思政不是灌输思政知识,不是做表面文章,而是要深度融合,入木三分,巧妙设计数学问题与思政育人的结合点,找准符合点,设计好数学问题的深度、高度、温度,让冷峻的数学符号充盈科学精神、数学理性,达到增长学生智慧、涵养学生精神、丰富学生情感的目的,以数学课程思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持续进步。

三、结语

在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当下各阶段、各学科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高中数学教师应主动探寻数学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采取有机结合、多点辐射、全面贯通的方法,顺其自然地开展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育人知识点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