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鉴赏的课程思政研究

2022-02-19唐嘉榕王昕玥

文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以点带面德育

唐嘉榕 王昕玥

内容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课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从《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聚焦课程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书本带动课堂”为核心,分别从教学主体和教学方式上提出“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课堂思政模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地通过文学文本了解西方,理解中国,思考世界。

关键词:“以点带面,以面带体” 課堂思政 德育 英美文学鉴赏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0年6月5日教育部党组会议审核通过并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把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此指导的提出,给长期以来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孤岛”困境指明了方向——在教育理念上,要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要提升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人才培养上,各门学科要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应合力推进思政教育机制体制的完善。

就目前的“课程思政”实践经验来看,由上海市率先推进的“课程思政”改革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独到的“上海经验”。在上海市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中,试验性的“学科德育”中小学课程建设逐步被推进到以“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课程一体化阶段,最终在2014年明确了上海德育教育改革的三大制度体系——回归育人为本为重点、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资源互享。这一改革方案的最终明确标志着上海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也是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阶段。作为地方性的课程改革,这一结果无疑为全国思想教育课程教育结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了更好地利用已有的实践结果,以《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2017,李国娟)为典例的论文就此提出,改革必须关注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并细化各专业学科的德育规律和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改革成效必须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而非教育者的角度去考察,即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现阶段“课程思政”的研究仍然难以做到深入学生群体。课程编制中囿于代际视野,缺乏对于学生群体的研究,而这主要表现在没有考虑到“千禧代”学生思想多元化、主体性发挥充分等思想特点。除此以外,具体课程课案的编制中对“思政”元素的开发尚存在空白。以外国文学领域距今较近的相关论文为例,《课程思政在德语文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格林童话》为例》(2020,孟小果)、《“英美文学”课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研究》(2020,卜繁明;巩晓莹; 赫蓉蓉)两篇论文中,已经初步地对外国语言文学课程的德育功能进行了摸索,而没有对具体课程编制中所要涉及的文化内容却缺乏实在的“转译”。即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深刻地体现思想性、前沿性与时代性,在教学模式上没有切实地做到体现先进性、互动性与针对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次项目以教师与学生为研究主题,基于受教育者的反馈,为《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思政”提出了“以点带面,以面带体”的课程设计方案,力求从互动反馈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一.“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课堂思政教学模式构想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与高校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强调“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去修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排头兵,但由于学分和课时限制,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等思政理论课程仅在高校教育的前半阶段开设。并且,相当数量的教师除了相关专业知识的灌输外,并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类课程也无法满足全方位、全天候的思政教育工作的需求。

《英美文学鉴赏》课程作为我校外语学院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以英美文学史上的一些代表性作家和作品为讲解内容,重点讲授作品的创作题材、主题意义、风格特点与语言技巧等,兼及作家在英美国家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除了在知识技能上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外,该课程也在价值引领上融入了提高审美素质、陶冶情操的内在目标。《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思政”就是要以英美文学的阅读与研究为契机,突出外国文学教学承载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加深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承担起认识自己的文化及其定位、认识不同的文化及展开跨文化对话的任务。

目前,业界对《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思政”对探索尚存在空白。对应在实践中则突出表现为学生反馈和互动的缺乏、课堂教学模式的固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少等情况。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团队人员针对课程实践的特点和当前“课程思政”体系的不足处设计了“以点带面,以面带体”的思政教学模式。“点”是教师个体,“面”是学生群体,“体”是课堂空间,“以点带面,以面带体”指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主导课堂。同时,“面”还指原著文本,“以面带体”也是“先文本后课堂、先阅读后上课”的教学模式。但从知识传授的层面来说,这一教学模式将课堂重新归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课堂教学的“观众”,而是课堂教学的“主角”。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高校教育真正的优势得以体现——即高校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是学会如何思考。而就《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本身来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的丰富性和开放性。比起以讲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以点带面,以面带体”让学习变得更为直观和形象化,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存在的解读存在着多重可能性。书本的内容丰富,语言准确,给予学生更大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这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所没有的自由。对于学生,教师和课堂应该只是引导和规范,主要是关于课程的概念、定位、背景、范围、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这些东西掌握了,其他的任务就应由学生自己通过文学文本的阅读来研究和思考,剩下的课堂时间也应由学生来发挥、创造。《英美文学鉴赏》课程的学习应包括阅读和课堂两部分,阅读部分交由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课堂上只需由教师引导思政发掘,学生主导讨论和展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深入即可。“以点带面,以面带体”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改变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只顾埋头做笔记而批判辨析能力减弱的“被动/惰性学习”状态。课堂效率的提升是将思政元素深入推进到专业课程中的必要条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课堂效率的提升为在专业教学中切入课程思政内容留下了足够的教学空间。不论是从学科知识还是课程思政的层面上,都更有可能达成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堂主体角色的回归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实践性、参与性。要求在课前自主完成的阅读部分避免了学生由于不熟悉文本而导致的对于思政内容产生不了共鸣,无法深入理解课程教学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的尴尬。

可以看出,“以点带面,以面带体”思政教学构想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教师要做“苏格拉底”式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传授高效的学习方法,也要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最高标准是让受教育者自然内化。教师在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拓展的同时要“春雨润物”地幫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课堂思政教学模式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教育不能与教学分离

《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思政不是离开教学内容进行道德说教或将思政观念声音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尊重课程本身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英美文学作品自身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入作品的批评鉴赏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的心灵。“以点带面,以面带体”的课堂思政教学模式以教学文本和受教育者为教学的两大坐标轴。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程产生化学反应,而不要生硬的堆砌与排列。要让学生在无芥蒂的心理状态下与思政内容产生共鸣,而不要应和教学目标的刻板反应。《英美文学鉴赏》课程选择了英美文学史中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 将其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 并对他们进行思想、形象和艺术以及写作手法等多方面分析和比较。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个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其课程设置本身就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在审美意蕴解读的基础上也要求着对历史内容的了解和哲学意义的思考,而这恰好为《英美文学鉴赏》做到隐性教育提供了可行的思路。即宏观上从基于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可的多层次交流出发,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对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中追求自由平等、崇拜个人主义等构成要素进行思考。微观上则对应到作品体现中的美国梦、清教主义、荒野意识、生态批评等主题,引导学生自觉地英美民族乃至个人的身份认同进行讨论,通过辩证性的学习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条可行的思路是从实在的历史内容出发,专门讨论美国文学与中国的关系,比如超验主义与儒家哲学的联系、惠特曼诗歌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赛珍珠笔下的中美文化、T.S.艾略特对中国现代诗的影响等等。世界文化并不是彼此隔绝孤立,也不是完全融为一体,而是保持着、发展着各自特点并有机融合。《英美文学鉴赏》课程要求学生对大致了解英美文学乃至文化史的全貌, 其中体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并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文化背景完全割裂。课程内容设计中要努力寻找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做到确定具体作家作品与核心西方价值观的筛选,注重与中国价值观进行比较。使得被教学者了解在作家的生平、创作、主题与风格等,能在教学者的引领下能动性地对人类性及世界性的共通意识和共同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在多维度的视角下加深对“中国特色”的理解。

2.教育不能与社会分离

关注全球化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与西方文化发生的碰撞。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借高速流动的网络信息产生前所未有的碰撞和交融。西方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维观念、道德品格、人生观念、物质观念等方面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在2020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未见之大疫情的交织背景下,网络平台成了国际各方观念表达最为集中的场所。不仅是在网络交流,现代学术思潮、文化艺术交流、商业经济活动的传播等更是使得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环境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自2010年以来,人民论坛对人们认可支持的社会思潮进行问卷调查,并统计出每年度对人们产生影响最大的十大社会思潮。在2021年1月15日发表的2020年度十大思潮中,反全球化、霸凌主义、民粹主义、极端右翼、国家主义、科技至上主义、技术民族主义、反智主义、平等主义、生态主义位列前十。与前年相比,源自西方的生态主义、科技至上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逐步提高影响力,同时“泛娱乐化”思潮和消费主义思潮有所消退,而突起的反全球化主义与霸凌主义无疑是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中国崛起后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回声。面对着社会环境的大变化,如何指导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建立的关键阶段学会主动鉴别和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已成为高校教育考虑的一大重要问题。

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开放自由,尤其具有求新、求异的特点,其强烈的求知欲使其渴望了解新事物。面对盛行的西方文化以及驳杂多样的信息来源,心理和行为上还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显然是缺乏分辨优劣文化的能力的。大学生在学校宿舍,远离家长们,受到的束缚较少且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自控能力弱,出于好奇冲动,他们很容易跟风从众,受劣质西方文化的影响。例如在政治理念上,西方民主自由观念固然有其正面价值,但西方文化的政治观念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上,大学生若不能结合中国实情和国际局势来分析判断,很容易片面追求西方国家的各种措施,从而危害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经济观念上,西方文化中的契约与诚信精神是值得大学生借鉴的,但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也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扩大,超前消费导致的攀比、炫耀等浮夸之风盛行,大学生应付考试、学术不端等情况也时有发生;在文化思想和人生观上,西方的创新和批判思维以及个人自由、平等公正的理念等都有利于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然而极端个人主义等糟粕文化会削弱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冲击中国主流文化,使得他们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核心价值理念,追求错误的审美情趣,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实施“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课堂思政模式时,教师必须要做好正确引导、敏锐辨别以及准确纠正的工作。首先,教师要坚持宣传和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虽然《英美文学鉴赏》课程的直接目标是以英美文学为基础学习西方文化,它根本上应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平台和促进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催化剂。因此,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元主导”的阵地,促进学生对其的全面了解,感知其魅力所在,以此来推动西方文化学习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考的回归。在此基础上,师生尊重、包容思想、价值的多元化,允许多样并存。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发展过程中总结的智慧结晶,教师应将其作为一切“德育思政”内容的源泉,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不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还有利于规避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其次,教师对西方文化的讲授要注重全面性,要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其内涵、背景、本质、特性、发展态势等,使其能够从整体视角来理解西方文化,从而对其作出客观、辩证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减少因理解片面而被西方劣质因素裹挟的情况。最后,教师始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高文化鉴别能力。文化鉴别能力影响着学生对待文化的态度,决定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博学求真是不被假象蒙骗的前提,教师着重增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培养他们以“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怀疑精神去思考问题;引导他们对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进行横向比较、纵向联系,并提供适当的社会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立足社会去观察、分析、判断,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下,逐步发现真实。同时,由于课次二和课次三的课堂内容由学生主导,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水平,不光力求最大化地预知和纠正思想误区,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作出内容的调整和变换。只有这样,课程思政才能“如春在花,如盐在水”。

3.教育不能与生活分离

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快速浏览和跳跃阅读替代了传统的逻辑化、有条理的信息接收方式。“机不离手,网不离身”是大学生生活的常态。而在离开父母进入高校后,生活状态的相对独立使大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自主。高校“课堂思政”工作要贴合学生的生活状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载体,发挥好当代青年人的新思维新活力。而从价值观形成的心理机制来看,“同辈群体”在大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将“同辈群体”定义为社会地位相当,年龄相仿,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并具有较多互动的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而在这样的“同辈群体”中,归属者可以感到平等,学会技巧及对群体的忠诚、平等个体间的友谊与伴侣的价值观。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专用语和独特文化。他们个性鲜明、思维活跃、需求多样,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平等艺术。所以,要想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就必须要增加思政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亲和力。教师在引入思政的过程中要向学生的角度靠近,使用讲故事、谈心事的思路弱化学生的排斥心理。通过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使得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加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的积极适应。

这对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养成在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意识,并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光要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和沟通中培养自身对知识文化的运用能力,还要充分了解学生基础,制定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针对性教学方案。

三.“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课堂思政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课堂思政教学模式的课次安排

由于深入阅读一本文学原著,要做到以下六点:1)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并将其与当下现实对比;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3)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手法;4)了解关于这部著作及其作家的影响和评价;5)查找国际国内对此部著作的最新研究成果;6)总结出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特别是结合当下中国现实产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课程规划中,根据客观知识点和主观发挥项,团队人员将英美文学鉴赏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背景知识铺垫、思想内容探究以及写作手法学习。相对应地,每一章节内容应分为三次课完成,课次之间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阅读时间。

课次一:背景知识铺垫

每章节的第一次课应是教师主导的对文本的整体性介绍。涉及的内容应有:1)目标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特定文学时期的文学特征;2)目标文本涉及的文学知识(如写作手法、文本结构、哲理性内涵(如尼采的“超人”学说和权力意志等));3)目标文本的总体内容、作家意图、学界看法和本人评价。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可通过播放采访视频或提供采访记录的方式给学生更直观的体会,以提升他们的课堂兴趣,加深他们的认知记忆。关于作者的信息,第一手资料往往更准确,而且更能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提高学生后续的研究效率。

在背景铺垫阶段的后半部分,教师针对作目标文本的思想内容进行启发式提问,一方面带领学生关注书本的核心思想,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到文本中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带着目标去研读。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微观到宏观,沿着“探寻发现体会评价创造”的路线进行设置。教师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不给出统一性的观点,而是提出问题,给予学生阅读的动力和欲望,激起他们的思考兴趣与探索意识,从而进行灵活、高效的思政延伸。虽然这是传授客观知识的阶段,教师也不能照本宣科,而应结合国际国内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社会实际,启发学生思考文本、语境与现实,体悟作品的现实意义和中国价值。关于目标文本的选取,代表作家的短篇故事、长篇小说节选、短小精悍的诗歌或散文等都可以作为与文本主题和艺术技巧紧密关涉的文段。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其对目标文本的理解,教师可针对认知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三类阅读推荐作者的其他作品。目标文本一般从第一类中进行选择,它的严肃性和研究性较强,适当地推荐其他两类作品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亲近作者,产生了解兴趣,为后续的阅读及研究提供动力。相应地,针对不同类型作品的阅读,教师也应提供适合的阅读方法和整理技巧。

课次二:思想内容探究

由于第二次课建立在学生充分阅读与思考的基础上,学生的“成果展示”和“探究式讨论”成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学生按照组别依次上台汇报成果,内容应包括:1)目标文本的脉络和逻辑;2)对教师所提问题的解答;3)自己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心得体会需要联系当今国内、国际现实,理性思考文学的当下价值;4)目标文本与已读文本之间的比较,文本联系侧重中外对比,以提高学生用英文“翻译-阐释”中华文化的能力,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每组展示结束后应有听众的反馈以及展示者与听众的交流。

本课次是“以点带面,以面带体”《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体验感的同时可以参考课堂进度对展示方法进行多元化的探索。除常规的PPT的汇报后,定期的分组读书分享、演讲汇报和思维导图展示、视频分享、编剧演出等也应纳入教师考虑的范围。

在学生都展示完毕以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师生交互性对话。总结内容应包括:1)目标文本的核心思想内容阐释;2)中西对比,涉及内容、人物、思想、精神等的比较;3)理论联系实际。若说第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对目标文本的理解和运用,能够促进他们对思政内容的内化和记忆,那么教师的总结就起到了深化理解、加深記忆以及拓展思维的作用。从认知心理学上来说,学习效率最高的前提是有目标导向和及时反馈的最近发展区,因此建立英美文学作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契合关系,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师总结需要坚持的两大核心线索。

第二次课结束以后,学生课外需及时进行第二遍阅读。此间可借助电影、视频、音乐等手段获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多样化体验和感悟。此外,研究的重点内容转为目标文本的写作技巧,要求学生以细读文本为基础,在查阅相关理论资料和文献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技巧的准确内涵以及它们各自所对应的文本例证。

课次三:写作技巧学习

第三次课主要涉及目标文本写作技巧的学习。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写作技巧的定义及其运用,仍应先让学生自主认知并进行阐释说明,形式可采取回答问题或上台展示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修正,通过交互式讨论促进学生的理解。更进一步探究,写作技巧与“德育思政”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一是直接比较中西写作技巧,再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基因。如通过英美文学中的隐喻、象征等手法与中国文学中的比喻、暗示等手法的比较,师生可以在西方象征主义和道家“得意忘言”学说的相似点和差异性上做文章,如相似点在于二者都是关注“言意关系”,具体是语言对思想的影响;在差异性上,前者强调革新语言促进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后者强调摆脱语言的局限,使得读者发挥主观性获得比已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广阔的感悟。二是借助文学批评理论的渗透:技巧本身属于理论知识,“德育思政”立足于文化内涵,批评理论体现思维方式,根据思维方式受文化影响,理论认知是思维的外化这一规律,文学批评理论得以成为联系写作技巧和“德育思政”的桥梁。由于学生接触文学批评理论的时间一般晚于对英美文学鉴赏课程的学习,此方法更多地需要教师的指导。“反讽、悖论—英美新批评—中国辩证法”的联系路径是一个典型例证:反讽作为诗歌最基本的原则,认识到认识到一个事实,即世界在本质上是诡论式的,一种模棱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悖论是表面荒谬实际真实的表达(《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体现着正反双方的对立统一。这些都与老子有无相生、虛实相成的“道”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课次三节后结束后教师应针对当堂内容布置作业或练习。作业和练习要结合课次二的汇报难度进行考虑,不应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课业负担。学生在课次二的讨论、辩论和演出、展示等环节中展现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需纳入教师考察的标准,作为下次课次改良的反馈。

而对于“课堂思政”的量化评价,教师除了以论文、汇报等作业为参考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匿名问卷和微信群、QQ群聊天等方式收取受教育者的反馈意见。

四.“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课堂思政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必须要明确的是,《英美文学鉴赏》与“课程思政”结合的可行性根植于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和理解。既不要让学生因为作品背景遥远、生词太多、篇幅太长而失去阅读热情,也不能一味强调德育而忽视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应充当苏格拉底式的知识传授者。他们不是每堂课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立足于文本,结合当下的生活实际,深度挖掘和转换课程中的德育元素,积极引导学生理解“思政”意义、运用“思政”内涵。结合《纲要》提出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要点,在此为“以点带面,以面带体”的课堂思政教学模式提出几条引入思路和切入点。

1.以讲故事的思路带入大师成长道路、学科发展史。这一思路主要应用在前期课次的课程铺垫环节中。在介绍作家生平经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某一方面的优秀品质,引入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健全人格的思想和情感等思政元素。也可以在讲述目标文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特定文学时期的文学特征时有意识地刻画学科发展的渊源,介绍科学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方式上对学生进行启发。如分析超验主义对清教主义和18世纪复兴思想的批判吸纳,加强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观念,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谈心事的方法带入教师个人的经历。教师片段化地讲述自己的求学、工作经历,不仅能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利用好教师的个人经历,从情感上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谈心事”则不宜过长,否则有拉长课堂战线,造成学生心理反感的可能性。

3.联系社会进行探索、比较和分析。一是结合英美文学作品分析时下盛行的“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科技至上主义”、“消费”等社会思潮,从历时性的视角帮助学生了解思潮背后的文化渊源。二对于如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的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时间上相近的作品,可以结合眼下的热点新闻创作虚拟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4.应用“反面教材”,引导学生思考和比较。辩证地攫取作品中的“反面教材”,深化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如结合海明威《在他乡》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体会战争为人类带来的精神痛苦,教导学生树立讲仁爱、尚和合的时代价值观。

5.从知识点挖掘思政元素。回归知识传授本身,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视野。以惠特曼《草叶集》为例,可用象征意义为切入点剖析诗中的平等、自由、科学、国际主义以及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艺术等方面来探讨诗人的民主精神,同时对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中国精神的独特内涵。

五.“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课堂思政教学模式的案例设计

案例一

1.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分析菲茨杰拉德的代表性现代主义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了解其作品的“爵士时代”和“美国梦幻灭”主题,了解作者冷峻的写作风格和意识中心的叙事方式,了解其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2.思政育人目标

了解盖茨比理想主义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提高学生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了解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传统道德的动摇、年轻一代放荡不羁而又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思考新时代青年物质和精神追求之间的平衡。

3.思政育人方案实施过程

课前预习:

①提前一周通过雨课堂发布课程文本,方便学生课前预习和资料查阅;②设置任务:就“美国梦”主题分组进行思维导图展示。

课次一:背景知识铺垫:

①介绍“the Jazz Age”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现实主义文学的文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②欣赏《了不起的盖茨比》电影主题曲young and beautiful。

课次二:思想内容探究:

①让学生对课前问题进行分组思维导图展示;②解读作品的“美国梦幻灭主题”,了解盖茨比美国梦破碎的必然性,提高学生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③引导学生讨论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作品本身冷峻的写作风格之间的差距。

课次三:写作技巧学习:

①学习目标文本的写作技巧、艺术特征和人物刻画;②对Nick不可信的叙述角度进行解读;③探讨Nick眼中的盖茨比和实际的盖比茨生活之间的差距,思考青年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平衡。

课后反馈:

在微信或QQ课程群中对收集学生对于課程的反馈,对课程任务的轻重、教学重点等问题进行调查。

《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是开展创新教学设计,丰富课程内涵,挖掘思政元素,加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促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契机。通过“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思政教学模式,教师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中西比较思考,有效组织课堂活动的开展,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辨析纠正、总结深化。学生们在仔细阅读、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的感悟,在课堂上进行文化的阐释和运用。同学之间讨论创造,师生之间交流升华,推动“德育思政”内容高效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中。知识点和思政点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潜移默化地孕育全面型人才。未来的教学中,“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式的课程思政模式将在动态调整中不断完善,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将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毕鹏晖.“一体两翼”式课程思政在线教学研究——以“英美文化概况”课程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3(01):12-16.

[2]甘钰,李立巍.当代大学生价值西化负效应:表现、成因与策略[J].江科学术研究,2019,14(03):30-35.

[3]刘书菡.西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大众标准化,2020(15):61-62.

[4]刘筱筠.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11):24.

[5]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6]袁薇佳.中西方大学生网络交往研究[M].2018.

项目名称:2020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他山之石:《英美文学鉴赏》课程思政。项目编号Y020412012/736,指导教师:许庆红。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典学院)

猜你喜欢

以点带面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漫谈挖掘语文教学文本内涵
如何在农村小学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让书香校园绽放美术奇葩
让韵文识字散发无穷韵味
阅读教学,越读越出彩?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