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纪录片的创新性表达

2022-02-19范立娟

文学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传播纪录片价值

范立娟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传统技艺题材网络纪录片层出不穷。与文字相比,把具有独特纪实性与视听结合的纪录片作为传播传统技艺的媒介,更能还原传统技艺醇厚的文化内涵与原生态性。网络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在对传统木工技艺传承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多种创新性地表达,展现了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文化自信。

关键词:纪录片 《爸爸的木匠小屋》 传播 价值

艺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入人心且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认同性。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优秀传统技艺以它独有的魅力,生生不息。技艺具有两方面的属性,一是技术性,二是艺术性。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升华。传统技艺作为中国长期沉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凝聚着人们无穷的智慧。随着当下对于中国传统技艺关注度的提高,网络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此类题材的纪录片。作为一种影像力量,这些作品深度挖掘传统技艺独特的文化价值,完成对丰富的传统技艺的再现和推广。

传统的中国技艺传承方式主要是靠口传心授一代一代的传承,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面临着推广范围受限以及出现后继乏人的现象。“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信息兼备的文化内容载体, 借助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兴视频网络的平台优势, 能够极大程度地唤起公众对于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认同。”[1]《爸爸的木匠小屋》是典型的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木工技艺为目的的一部网络纪录片,截至目前已播出三季,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根据B站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7月开播的第三季视频更是达到700万以上的播放量。这部纪录片中的主角“爸爸”叫郑安全,导演正是郑爸爸的女儿郑若行。心灵手巧的郑爸爸,用简单的木材为妻子和女儿做出无数精美的礼物。每一件礼物,都凝聚着满满的匠心和爱意。郑爸爸因为神似宫崎骏,所以网友亲切的称为“中国宫崎骏”。镜头下的“中国宫崎骏”用精湛的手艺和十分的诚意唤醒着人们对于传统艺术逐渐模糊的记忆。

一.大众化的审美情趣

从制作内容方面来看,该纪录片每季都有多样的纪录风格和相对明显的拍摄主题,风格与主题的多样化往往引起观众别样地思考与感悟。在对三季作品的赏析与归纳后可以发现第一季表达内容以情怀为主。这一季的作品多采用无解说的创作手法,将郑爸爸专注于制作各式各样木艺品的过程安静地呈现出来。特别对于背景音乐的选用,其作为纪录片的诸多表现元素之一,更能深化纪录片传达的内涵。片中实现了将治愈系的轻音乐与安静画面的完美融合,无疑给观众打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让快节奏的都市人对恬淡与安宁的人生多了一份向往。第二季与第一季有明显的不同,第二季更侧重于对传统木工技艺本身及周边内容的讲解。在第二季的作品中,创作者融入了动画元素,让一个个木工物件背后的原理与结构得到了清晰的表现。与此同时,另有较多对木工技艺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理论知识的普及。如木工工具的使用窍门、如何因“材”施艺、木艺在故宫、四合院等古建筑中的使用状况等。这些内容的选择与记录让观众在情怀之外又多了一份理论性的收获。第三季以创新表达为主,在第三季的作品中,较多的呈现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智慧,不仅是设计作品上的创新,还有不同工艺之间的融合创新。这些智慧让小小的物件在老手艺人的手中有了温度,也让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收获了一份额外的关注。

从播放数量与时间来看,三季的作品每一集的播放时间都相对固定,短短几分钟见证一件木制品的诞生。第一季共24集,是以24节气为主线从头年春意盎然的芒种到第二年即将豐收的小满,每个节气完成一件作品,创作者在节气之中嵌入“三候”的文案,三候的描写是人们根据每个节气自然现象所做的总结。比如立冬就有“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陟负冰”的文案。文案与作品形成一种自然的呼应。第二季也是24集,但片中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节气划分和特殊的寓意。第三季共12集,源自一年12个月份,暑月为始,蒲月为终。另外在第三季中创造者嵌入了解说,浪漫的解说文案让纪录片在情怀与技艺之外又多了一份诗意。从受众群体来讲,纪录片的受众群体偏年轻化。因此对传统技艺的表达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年轻的步伐。在纪录片多变的风格里,能够感受到传统与时尚的碰撞,单一与多元的融合,但唯一不变的是匠人用生命灌注的技艺与匠心。

二.精致化的艺术手法

“新媒体环境下,纪录片凭借其包容性强、交互性强、传播迅速、形式灵活多样等特点,逐渐成为取代文字和图片的一种内容消费新形式。”[2]很多优秀的网络纪录片在对传统技艺进行创新性传播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爸爸的木匠小屋》不论是对木工技艺本身的创新还是纪录片镜头下的艺术传达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片中木工技艺本身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传统木工技艺自身的发展来说,由于木工制作工艺复杂,难学难做,加之收益影响,面临着逐步淘汰的局面。不仅仅是木工技艺,许多传统技艺也面临同样问题。基于此现状,郑爸爸以传统家具为原型,在保留原有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按照1:5的比例缩小制成“微型家具”。“微型家具”的制作由于使用木料较小,导致精细度的要求较高,操作难度较大,但对技艺本身的传承来讲,这样的创意能有效保留原始的制作工艺,除了观赏性之外,还极具保存价值。同时也为其它传统技艺的保存与传承做出了可行性参考。其次,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人们在追求产品功能的同时,也越来越倾向于比较产品之间的差异化。针对传统木工技艺,郑爸爸也在不断寻求突破,把匠心融入到革新之中,在制作与传承原有特色的同时,注入时尚元素,传统美感与现代时尚的完美结合,使得原有的传统得到不断的进步与改良。比如为球鞋收藏者设计的木质鞋盒,在设计的过程中将鞋带元素加入进来。采用木板与透明的有机玻璃拼接,暗藏着传统工艺榫卯结构中的销,融合为具有时尚美和传统美的独具特色的鞋盒。为鲸鱼马戏团音乐人李星宇制作的佳美兰铜排琴,将木工工艺与印尼特色乐器配件铜排组合成为一件新的乐器,将创意做到了极致的同时也实现了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完美融合。

如果说技艺自身的创新是纪录片的灵魂,那镜头下的艺术传达才真正让传统技艺“活”了起来。特别是对于细节的刻画,极大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视性。“所谓细节,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构成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情境、自然景观的最小组成单位,对表现对象的局部或细微变化的展示。”[3]大量的典型的细节刻画,更能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增强了作品本身的感染性,以小见大让观众从细节中把握真实,寻找意义。另外,不论是像《爸爸的木匠小屋》这类技艺题材的微纪录片,还是其它选题的纪录片都是创作者基于事实的独特表达,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不仅要高度还原事实,也需要借助于内容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观众的观影喜好发生了较大变化,娱乐性的消费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纪录片中创作者将要传达的内容进行故事化的叙述往往能够吸引大量观众。为了作品能够更好的符合观众口味,《爸爸的木匠小屋》通过情景化或故事化的叙述,吸引观众眼球,把传统技艺的多元化和趣味化发挥到极致。由于微纪录片的时间限制,故事化的设计往往通过镜头的巧妙切换来表达,同时配合两条或三条主线,以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多条线索并行推进,将其交错在一起展现,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相较于画面,解说词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解说词作为一种附加在画面上的外在声音,也被称为“上帝声音”,它的出现能够使意义变得更加清晰和完整,让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特别是在第三季作品中出现大量富有诗意的解说。在记录绸月时,有这样的一段话,“有风,吹开鸟羽,在天空中划出一道弧;有浪,翻起暖风,为眷顾逆风的飞鸟;有春蚕,吐丝成绢,能点生机万千。用榫卯,左右契合,收藏一个春天,在每一个春天,每一个明亮的季节,遇见你”。这段解说出自演员朱亚文,其富有磁性的声音与较高的知名度为作品本身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技艺文化的传播任重道远,尤其是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压力,“明星效应”显然成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渗透到了各个方面。作品中,除了“有解说”的诗意美,也有“无解说”的意境美。对于“无解说”的艺术形式而言,舍去了对于内容的阐释功能,将作品的真实,借助于画面、音乐等元素来呈现。以组合的方式形成真实的意境,调动观众情绪,将其带入特定的情景之中。《爸爸的木匠小屋》第一季运用无解说的形式相对较多,但并不妨碍借助于像雨声、笑声、木锯声等诸多元素来传达和谐的氛围与匠人的专注,恰到好处的增加了整体的艺术效果。

三.精英化的文化立场

“任何一部优秀的纪录片,都是建立在独有的美学观和人文情怀的基础上,都会通过对一些独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的记录构思,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方式和方法,来突出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4]这样的表达让纪录片本身在表达传统技艺纪实美之外又多了一份人文情怀的外化,精神力量的升华。

中国是一个文化遗产资源大国,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随着纪录片的创新性发展,纪录片选取的角度也呈多样化。创作者往往不局限于大的题材,很多取材于小众的传统技艺,通过真实的镜头,也能让观众从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谛。《爸爸的木匠小屋》就是以木工工艺这样的小众文化为切入点,从平民化的视角出发,挖掘日常生活背后普通手艺人的专注与坚持。对于手工艺传播所取得的成果在纪录片中也被真实的记录下来,第一季中的木勺小课堂,通过开设线下木艺课程班,让更多对木工工艺感兴趣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传统的东西,近距离观察并能够动手制作。这些人有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的,也有情侣一起参加的,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间的关系。引领大家徜徉于中国传统技艺与文化之间开拓视野、启迪智慧。第二季中的木工十二天,也是一次线下的活动,是一次为期十二天的木工培训,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因为一块小小的木料,在一间“木匠小屋”里相互认识,彼此了解,共同学习。在浮躁的生活中慢下来感受不一样的安静与平和。这种线上线下的结合方式实现了对传统木工技艺立体化的传播。

《爸爸的木匠小屋》将中国传统木工艺术多形式、多层次的展现在大众面前,它在传承木工工艺的同时也融合了其它传统小众技艺,比如第三季中的传统柿染技艺,中国特有的紫砂技艺,古法酿酒技艺,非遺山鞋袜等等。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类型极为丰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多元化的手艺,才构成了中国绚烂多姿的技艺文化。除本纪录片之外,还有一大批创作者们用这样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传统技艺。如《寻找手艺》,作为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寻找拍摄了199名手艺人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片中没有华丽的画面,只安安静静的用真诚讲述手艺人及其背后温暖人心的故事。纪录片《中国手作·木作》中同样把中国人独一无二的使用木的智慧展露无遗。因此尊重事实,用真诚诉说故事,认真传承技艺才能站在历史的肩膀上不断感受其独有的文化魅力,才能彰显大国的风采与文明。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是值得人们引以为傲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原动力。“纪录片创作的核心目的是传递文化主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并通过纪录片内容来教育人、感染人、启迪人。”[5]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现出传统技艺文化的积极内涵和时代精神。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本土文化的觉醒,也彰显了一种民族精神的重振。

网络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平台,大量优秀作品拓宽了人们的眼界。但其中也不缺乏一些低水平的纪录片创作,中国优秀传统技艺题材网络纪录片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扎根发芽,就应该有宽阔的视野和较高的站位。宽阔的视野指的是在面对重要的历史技艺文化时,要进行全面把握、充分挖掘有意义的传统技艺。高站位指创作者身上担负着传递中国传统技艺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如此重要的角色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保持相对较高的传播能力的同时充分挖掘背后的高度和深度。同时,在传统技艺传播过程中,要以提升国家文化自信为导向,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良好的职业操守讲好中国传统,发出中国声音。中国优秀传统技艺题材网络纪录片在传播上有着极大的优势,因为它们是以传统为大背景,将传统技艺最大范围的进行传播。从这类纪录片的发展来看,不管是从内容还是到形式到意义,创作者们无不坚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推动中国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交流,唤起人们对传统技艺的珍惜与热爱。另外,传统技艺题材网络纪录片的传播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文中提到的部分,还有更深的价值等待人们去挖掘。

参考文献

[1]张龙、张澜:《从“行业技艺”到“群体记忆”——论纪实影像对工匠精神的传播与认同建构》,《中国电视》,2017年10期,第20页。

[2]郭明杰:《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表达——以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为例》,《新闻研究导刊》,2020年19期,第118页。

[3]高鑫、周文:《电视专题》,《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版,第99页。

[4]常秀芹,王希军:《用影像传承历史:山东题材纪录片发展论析》,《理论学刊》,2014第6期,第125页。

[5]敬菲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的价值与传播》,《当代电视》,2019年09期,第70页。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传播纪录片价值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