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燧闺情散曲的艺术特色
2022-02-19李晨曦
李晨曦
内容摘要:本文选择《全元散曲》中姚燧的闺情散曲为主要内容。从散曲的内容情感、审美特质、艺术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结合姚燧的生平、元代的文学特点等分析看到其散曲文风的特质,并且通过闺情方面的书写展现其生活中温柔细腻一面。
关键词:姚燧 散曲 闺情曲
姚燧是一位才学兼优的元代古文学家,诗、文、曲、词兼擅长。《元史》中对他的文章评价甚高 “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有西汉风,宋末弊习,为之一变。盖自延祐以前,文章大将,莫能先之。”至于散曲创作亦毫不逊色,卢前称赞姚燧曲作:“以古文名世,曲则不经见,然每有作,亦必婉丽可诵。”所作散曲清丽流畅、情意独至,在散曲发展史上有着较大的影响。现存的散曲为l套套曲、29首小令。由于姚燧的散文独到,学界对其研究较多,而散曲方面则关注相对较少,本文拟对姚氏散曲中有关爱情的内容做具体的解析,以期读者能认识他的另一面。
一.内容情感赏析
说到表达相思之情的经典之作,不得不把注意力引向寄征衣这一首。通过“寄”于“不寄”这样矛盾的心理,表达女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
【越调】凭阑人 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第一句,丈夫在外行军,天寒时,女子就立马想到了丈夫的冷暖,想寄一件厚厚的大衣给他。可是一想到战事尚未结束,如果丈夫收到衣服就不会回家取衣服,内心就隐隐失落。但是紧接着,女子又在想,如果不寄衣服,丈夫受寒怎么办。自己那么思念丈夫,怎么忍心让他在已经残酷的战争中再加以寒冷的摧残?所以,到底是寄还是不寄,女子内心的那份纠结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难啊。用千万修饰,更可见思妇的难言之隐愈加强烈。
全篇运用了内心独白式的叙事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矛盾感完全展现出来,读着不由自主地体会到了人物的复杂感受。整篇围绕着一个“思”字,从思的开头到思的高潮,从简单的思到复杂的思,情感逐渐递进,感情逐渐爆发。按照这种思维发展的逻辑方式,顺手去写,如高山流水般自如。此曲看似平淡,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修饰,也没有任何的肖像描写,却能让读者体会到思妇这种思念的强烈情结,这不得不诗人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越调】凭阑人(部分)
博带峨冠年少郎,高髻云鬟窈窕娘。我文章你艳妆,你一斤咱十六两。
马上墙头瞥见他,眼角眉尖拖逗咱。论文章他爱咱,睹妖娆咱爱他。
此曲寫的是两个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相遇,然后经历思念,两人相见却不能一起厮守的哀愁。开头简单勾画了男女的外貌及特质,通过两人英姿的描写凸显出两人超高匹配度。同时直接描写出人物的心里感受,如“爱”字直接大胆的抒发出两人彼此的好感。分离之后,思念加深,女子写情书,在梦里思念着他。可是醒来却成空,梳妆打扮也难填泪痕,可见思之切。两人约定时间准备见面,本是喜事一桩。但结尾却写道相思不能成就,两人分道扬镳,以愁结尾。散曲一贯通俗化,接近生活用语,读起来和说话一样生动,也就自然感到情感的逼真。
【双调】寿阳曲
襄王梦,神女情,多般儿酿成愁病。琵琶慢调弦上声,相思字越弹着不应。
用襄王和神女的故事,表达思念之情,甚而酿成愁病。转而由情及物,写到琵琶。想用曲子表示相思,却无奈越弹调越偏,由此可见心思并没有在琴上,而在人身上。所以作者想要表达情思却不直接写情,而是写弹琴却不能弹好,正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反写故乡思念我之巧妙。此外,琵琶的意象也似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意,借用琵琶来传递无尽的情思。
【双调】拨不断 四景
芰荷香,露华凉,若耶溪上莲舟放。岸上谁家白面郎,舟中越女红裙唱,逞娇羞模样。
本曲是四景之中写夏的一支。姚燧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活灵活现的景象,水上荷花开得正香,正如溪上的一支支小舟在飘荡。舟中有一位穿着红裙的姑娘,正逞着娇羞模样,因为岸上已经有了如意郎。情景交融中,我们似乎就能嗅到一股甜蜜的芳香,就能看到阵阵夏风中,男女对视时既想看又不好意思看对方的画面。本曲虽未写男有情、女有意之词,但通过简单的白描,读者已经感受到男女之间青涩缠绵的感情。
【双调】新水令 冬怨
【尾声】这冤仇怀恨千钧重,见时节心头气拥。想盼的我肠断眼睛儿穿,直掴的他腮颊脸儿肿!
这首套曲描写了少妇自丈夫送别后之后的思念之情。这里只选了最后尾声,是因为尾声的情感抒发的更彻底,语言更口语化,更加能表现出少妇由怨至恨的悲情。恨到千钧重,就算见面了心里还直冒火,直想掴得他脸肿,尽管这样,仍然盼得肠断眼穿。这种又爱又恨的感情让作者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我们眼前就出现了女子嗔怒却又心疼的画面。
从内容上来看,闺情曲大多写男女爱情,妻子相思之苦,思妇怨女的感情,表现恋人之间真挚纯粹的感情以及夫妻分离之后的相思怨念之意。姚燧的闺情曲写得细致生动,洒脱传神而无脂粉之气,虽口语化却无庸俗轻桃之语,注重内心感受的描写,把女子的期盼、纠结、激动等感情写得极为灵动鲜活。
二.审美特质
(一)修辞手法
用典。前文【中吕】阳春曲中运用了张敞画眉的典故,意在说明美人之美。【双调】寿阳曲中“襄王梦,神女情”用了宋玉《神女赋》中的人物,结合着本曲的思想,表现了两人悱恻的思念。
对仗。寄征衣中“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用了对仗手法,对仗又含有对比,不仅把思妇的矛盾心理呈现出来,而且在工整的句式中又加强了语气。【越调】凭阑人中第一句“博带峨冠年少郎,高髻云鬟窈窕娘。我文章你艳妆,你一斤咱十六两”,用对仗手法分别形容男女外貌,显得干练整洁又顺口。
比喻。【中吕】阳春曲中“石榴子露颜回齿,菡萏花含月女姿。”用石榴子那娇艳透亮的红形容少女害羞的脸颊,而石榴子里面白色的核则正如少女的牙齿一般洁白,用石榴子作为喻体很是贴切。菡萏花则比喻为少女优美的身子,怪不得今人朱自清先生用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因为含苞待放的荷花是如此的美好。【双调】拨不断 四景中“芰荷香,露华凉,若耶溪上莲舟放”,把菱叶比作水中小舟,这比喻也是十分可爱。
夸张。【双调】新水令冬怨,【尾声】中“这冤仇怀恨千钧重”,妇女思夫极深,在由怨至恨的过程中,恨有千钧重。作者的千钧重,即可体现出女子的思之深、恨之切。
借代。【双调】蟾宫曲中“翠袖殷勤捧金钟,半露春葱”,古人一般用“青葱”、“春葱”来指代手指,因为两者的共性都是直而白。“半露春葱”更显示出女子朦胧中露出芊芊细指的动态美。
叠词。元散曲不仅经常使用俚语式语言,而且叠词的运用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姚燧中叠词的使用对于散曲的精致和俏皮感有很大的益处。在《四景》中“草萋萋,日迟迟。王孙士女春游戏”,前两句叠词的运用为我们勾勒出在盛春昼长时节,草地茂盛,王孙子女嬉戏游玩时的情景。《新水令》中“书信寄封封,烟水隔重重”为我们勾勒出少女思念之心的迫切,书信寄出一封又一封,但是两人相隔千里,这山水重重阻挡了两人的相见,更加激起了少女的闺怨之情。
用韵。如前文《四景》,多用雅致的语言,注重遣词造句的美感,同时也注重文学创作的音乐美,在用韵方面保持了韵脚的一致。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更能有美的享受。
此外,姚燧还善化,引用古人的诗句。《凭阑人》中“怎装许多愁”化用宋代词人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表现了情人分别时伤心之情。李清照的愁,是物是人非之后的伤感,本曲的愁是两处相思无处留的愁,一样的载不动,一样有着深深的愁绪。《寿阳曲》其一中“酒可红双颊,愁能白二毛,对樽前尽可开怀抱。天若有情天亦老,且休教少年知道。”中间有一句引用李贺《金桐仙人辞汉歌》中“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当时的感情夹杂着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姚燧的引用虽感情没那么深厚,但更突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你我都曾年少,随着时日增加,大家不说却各自都已深谙。但是这样的道理暂且不让少年知道,这种温柔缠绵之感只有经历的人才懂得。少年昂发,是用理性办事,用规矩对自我划线要求之时,这似乎是理学家的“礼”。但是,人们常常借酒浇愁,及时行乐,大概是知道人情世故,所以暂且及时行乐一把。
三.艺术内涵
(一)文道平衡的个人主张
金元之交社会动乱,少数民族的北曲逐渐兴盛于中原地区,由此元代文学慢慢融合了少数民族与中原风格,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除此之外,宋代的理学之风盛行,重理轻文,由于理智态度占上风,他们主张反对情感态度过多的介入,主张客观观照与自我反省。同时,文学家也受到理学家的排斥,“书曰‘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到了元代,将之前文与理分离的状况逐渐融汇在一起。姚燧在二十四岁时开始学习韩愈的文章,逐渐有了韩的文风姿态,自然也继承了韩愈的古文主张,同样认为“文”与“道”皆不可少。在查洪德《论元人文论“文与道一”说》中提出“文与道一”的概念,他认为:“文与道一”既包含文与道的关系,也包括文统与道统的关系。前者是对文章的要求,后者则是对文章作者以及作者队伍的要求。”姚燧认为“文”与“道”都有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肯定二者的统一发展。因而,姚燧在做散曲时推崇语言的新颖活泼,畅达妥帖。另外,姚燧论文主张文气说,《卢威仲文集序》:“大抵体根于气,气根于识。识正而气正,气正而体正。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曰‘以直养而无害’,又曰‘是集义所生者’,夫如是谓之学。”认为作品的风貌是作家气质、才性的表现,作家的气质、才性出自天赋,禀气清刚,作品就能写得爽朗刚健。姚燧文气说表明的观点延伸到闺情散曲方面,就要求语言遣词造句要有文采,但不能过度,最好是淡淡的华丽。我们通过第一部分的内容情感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其高超的文字运用以及所蕴含的独特情感。
(二)雅健的文风特征
由于元代科举考试的长期废止,元代文人无法参与政治走上仕途,个人无助感和失落感的交织,将个人感情倾撒在词曲之上后,我们可以看到元散曲的生动亲切的语言风格以及有谐、有俗、有俏、有辣的特点。不论哪种题材,元散曲大多是情感表露直白,肆意大胆。姚燧的闺情散曲中也有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的语句。如《寄征衣》中“妾身千万难”,这一感叹突显了女子的纠结无奈。套曲《冬怨》中“想盼的我肠断眼睛儿穿,直掴的他腮颊脸儿肿!”语言十分生活化,就如生气时的气话一般,使读者明白真切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怒气,把女主人公的急切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闺情曲,不仅有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还原自然本色,还有一些温婉恬静的文章。这是因为姚燧身为高官,散文和诗词多为应制之作,文字典雅。散曲的语言风格延续了其散文的清丽流畅。如《拨不断》中“芰荷香,露华凉,若耶溪上莲舟放。岸上谁家白面郎,舟中越女红裙唱,逞娇羞模样。”作者首先塑造了一个非常美的环境,有味道有温度有色彩。在这样陶醉的环境中男女主角登场,为了吸引男子注意,女子穿着明艳唱着动听的音乐,既想要展示自己又带有女儿家本身的娇羞,这种双重情感的表达手法让人称赞。读者可以尽情地想象着这幅有趣的画面。
《元史》说姚燧:“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许衡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师,姚燧18岁时正式拜许衡为老师,所以在环境的影响下,姚燧前期以理学家的面貌出现。他一生仕途坦畅,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写了不少为人称道的散文。尽管他以严肃、沉稳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可是,他也会像一位思妇一样,飽含深情,为丈夫的冷暖而担忧;他也会像一位少女,在遇见情郎之后念念不忘;也会作为旁观者,看着舟中少女面对岸上白面郎的娇羞而写一曲赞歌。
姚燧在将士大夫散曲创作的典雅与市井散曲的通俗融汇相结合,所做散曲,清丽流畅、情意独至,是运用散曲抒情取得很高成就的儒林宗匠。他将散文中闳肆豪刚的文辞风格运用于散曲创作中,从而使散曲的风貌焕然一新,给散曲的发展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使元散曲的发展向着雅健的方向走去。在姚燧的散曲中,闺情曲占了相当的一部分内容,通过解读这些曲,从雅健的主题风格可窥到一丝俏皮的丰韵,让我们看到他除了严肃一面还有可爱柔情的一面。而正是这些内容,还原了一个人全部的真实面貌。
参考文献
[1]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徐艳丽.赵义山.姚燧散曲创作初论[J].文化艺术研究,2009,(2)
[3]隋树森.全元散曲[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张秋景.姚燧散曲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9(30)
[5]张扬个性、因旧布新——谈元代初期古文学家姚燧[J].殷都学刊,2004(93)
[6]马晓敏.元代文学家姚燧研究综述[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4(40)
[7]丁睿.马致远散曲的艺术特色[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46)
[8]查洪德.论元人文论的"文与道一"说[C].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三辑)——中国文化的经典与文体.2011
(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