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从历史到神话的人物形象变迁
2022-02-19淳于悦临
淳于悦临
内容摘要:姜子牙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时代的演变中,他本人和事迹渐渐披上了神话的色彩。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是姜子牙神话的集大成之作。探究姜子牙在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在《封神演义》里的人物形象等方面,梳理出姜子牙从历史到神话的变化过程和变化特点。
关键词:姜子牙 封神演义 人物形象 演变过程
姜子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很大影响力。姜子牙,生于约公元前一一五一年,卒于约公元前一零一七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被称为姜尚,吕望,吕牙,姜太公,太公望等。[1]周代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经在磻溪垂钓,遇见文王姬昌,拜为“太师”。周武王即位后,辅佐武王,灭商兴周,建立了周朝。建国后分封在齐国,开创了齐国的文化。他以谋略著称,后世尊为“武圣”。他在历史上的记载零散地存在与史书中,并且生平等细节并不明确。后代为了一些政治需要,又渲染过他的功绩,因此有关他的事迹很大部分是传说,渐渐地又演变为神话故事。人物形象从历史到神话的演变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官方和民间都曾经追捧过他,现在民间依然还能找到姜子牙的传说踪迹。他的神话传说在明代的《封神演义》里有最集中,最丰富的体现,《封神演义》是之前有关姜子牙传说的集大成之作。[2]今天人們了解的子牙的文学形象,更多地是来自于这本书。姜子牙在本书中已不是普通的凡人,拥有法力,神机妙算,担负分封众神的任务。他的出场既融合了一些历史记录,又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小说的艺术手法,非常有看点。这部小说对子牙的重新塑造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3]
一.姜子牙在真实历史中的事迹
1.姜子牙在历史中的人物身份
历史上关于姜子牙的记载,年纪最轻的是到五十岁。如《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年七十,居于朝歌。”[4]说明姜子牙在五十岁左右,以贩卖小吃为生。那他在五十岁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可从当时发生的大事等记载中看出端倪。
首先关于姜子牙的出生地,记载说他生于东海之滨,《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记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5]“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5]《齐乘》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6]莒州位于今天的山东日照市,与历史上的东海之滨的说法较为贴近,因此姜子牙生于东海之滨的可能性较大。姜子牙子嗣众多,有名可考的儿子就有十三位。他年近八十出仕西岐,所以这不太可能是他发迹后所生。很有可能是在他早年时所生,并且姜子牙文韬武略都很突出,所以他的出身不会太过普通,至少是有一定地位,有文化水平的家族。在他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
战国人姚贾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子良之逐臣,棘津之隹谁不庸,文王用之而王。”[7]
此句说明他后来去过古齐国,当时齐国是商代的地方诸侯,为商朝的附属国,而且他在齐国被驱逐过,这使他更为落魄。后来还为一个名为子良的人做过家臣,也被赶走了。他只好到朝歌,这期间他可能做过很多营生,开店卖酒,宰牛卖肉等等。这些经历或许后来就成为了《封神演义》的创作素材。
他虽然忙于生计,但他一直坚持勤奋学习,研究治国理政之道,他看到了商朝统治者的内部矛盾,所以对殷商的前途并不看好。当时姬姓贵族在西岐发展势头好,他想出仕西岐。
而且姜子牙对西岐来讲是难得的人才。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5]
之后在其主持下,西岐开始了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促进生产发展,为崛起打下经济基础。“太公之谋计居多”。[5]后来这些改革随着周朝建立推广全国,成为礼法制重要组成部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探索治国理政的原理都从他这里汲取经验和营养,故被尊为“百家尊师”。
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武王,指挥了牧野之战,并最终击败了商朝军队,进而攻灭殷商。姜子牙受封于齐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5]
周康王六年,子牙卒于镐京。[8]大儿子继位,继续辅佐周康王,继承其爵位和遗志。
2.人物身份多样化的原因
姜子牙在历史记载中,他的身份有很多种,见于史书中的就有渔夫,逐夫,屠夫,小贩,官员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渔夫形象。[1]并且不管是什么身份,他的主要活动地点是在商的都城——朝歌的附近,在商的统治中心做过这么多的职业,身份较为低微,很有可能是没落的贵族,甚至可能是商的贵族。比如《史记·齐太公世家》说道:“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5]而且他在归周以后受到了极大地优待和重视,前后身份地位反差十分明显。那么为什么姜子牙会有这么多样化的身份?这也许是为了表达不同的主题。姜子牙是没落贵族,后来归入周王室,即姬姓集团,受到重用。在历史上,姜姓一族和姬姓一族曾经有过共同的祖先,还有过婚姻关系。姜姓一族在灭商兴周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姬姓后代在史书编写格外抬高了姜子牙的地位强调他的能力和贡献,为了讨好姜姓一族。[1]并且,姜子牙为了生计做过好多营生,到了距离其年代较近的春秋战国时期,整理史料,编写史书的人以“士”这一阶层为主,他们大部分也是拥有才华,却因为处境窘迫,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宣讲自己的治国之道,渴望实现抱负,施展才华。而姜子牙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好的例子,归周前落魄,归周后逐渐走向巅峰。因此修史的“士”为了激励自己,宣传自己的学说,以姜子牙的经历来举例,只不过所举的身份例子并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史书中他的人物身份也不尽相同。
二.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的形象特点
1.《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出场艺术处理
姜子牙是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主人公之一,本书吸收了他在真实历史上的部分事迹,但又做了极大的艺术改造和处理,展现了一个文学作品中的姜子牙形象。从《封神演义》这部神魔小说的具体情节内容中去研究姜子牙的文学形象特点,对研究神话中的姜子牙意义重大,而且对认识此小说的艺术价值,写作手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先从姜子牙在小说中的登场情节进行分析。
《封神演义》首次在第十一回,十三回,十四回提及姜子牙,[9]在第十一回《羑里城囚西伯侯》,“费,尤二人笑问曰:‘毕竟如何,死于何地?’昌曰:‘将来不知何故,被雪水渰身,冻在冰内而死。’——后来姜子牙冰冻岐山,拿鲁雄,捉此二人,祭封神台。”[10]101这是全书第一次提到姜子牙。在后文中又写到“姜子牙该斩将封神,成汤天下该灭,周室将兴。”[10]106“白鹤童子曰:‘姜子牙不久下山,请师叔把灵珠子送下山去。’”[10]136在第十三回,十四回里也间接地提到姜子牙要下山。这些描写给子牙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并且是在一座山上修行,并且要成就大业,灭商兴周。从这可以看出,姜子牙在本书中已不是凡人,已经接近于一个与道教有关的人,在山上修行,并且将来要成为封神大战中的核心人物。《封神演义》的作者在此是运用了全知视角来进行敘写,用预叙的方式来交代情节,这就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期待的视野,对姜子牙这个神秘的重要角色产生好奇,激发了对他的了解欲望,提起了阅读兴趣。
正面写到姜子牙是在第十五回《昆仑山子牙下山》,写到“成汤合灭,周室当兴;又逢神仙犯戒,元始封神,姜子牙享将相之福,恰逢其数。非是偶然。”[10]137这段话应证了前几回的描写,也进一步表现了所谓“宿命论”的观点,即人物的命运都是天数,都是安排好的,人物的活动都是随着自己的天数而动。
之后写到姜子牙三十二岁时上昆仑山,拜道教的神仙元始天尊为师,已经待了近四十年,天尊有一天叫白鹤童子请来子牙,说他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要子牙为他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其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10]138子牙并不愿意,南极仙翁相劝,说这是天数规定,虽下山,待功成之时,自有上山之日。[10]150
这段描写和之前的反差很大,师傅主动让其下山,姜子牙被迫从神坛下来到世俗凡间,去完成他的封神任务。他自己都感叹说:“我似失林飞鸟,无一枝可栖。”[10]166
下山后他去投奔了结义兄弟宋异人,宋异人热情接待了他,又问他在昆仑学了哪些道术,子牙竟然轻描淡写地说:“挑水,浇松,种桃,烧火,扇炉,炼丹。”[10]167这些都是仆人做的事,这不禁让人感叹,在昆仑仙山修炼四十余年,就学了这些?
后来子牙娶亲,卖过笊篱,卖过小麦面,经营过饭店,卖过牛羊,可惜最后都经营失败。此时的姜子牙也许是处在人生的低谷,可以讲是诸事不顺。但这种低谷并没持续太久,接下来又有了转机。
在第十六回《子牙火烧琵琶精》里,子牙表现出有算命的才能,他辨别出玉石琵琶精的真身,但也因此得罪了妲己,妲己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10]204道教教徒中分阐教、截教、人教三派。这也从此拉开了以姜子牙为中心的阐教和以妲己为首的截教的斗争,成为全书的叙事核心内容。[9]
到第十八回《子牙谏主隐磻溪》中,子牙因为建造鹿台的事触怒纣王,被迫逃走,休了妻子,辞别友人,去往西岐。在去临潼关的路上,还拯救了逃难的百姓,带到了西岐。然后在磻溪隐居起来。[10]206这一回是不仅是主人公子牙,还是小说叙事核心从朝歌转战到西岐的开端,加速了小说高潮的到来。并且,大批百姓离开朝歌,也表现出商朝己经开始失去人心,走向衰落,历史舞台要让位给周朝。[9]
第十九回到第二十二回交代了西岐的发展,文王受到民众的爱戴,要建立政权,这就需要人才,为他将来去见子牙做了铺垫。[9]使子牙顺理成章地登场。这里的铺垫和之前第十一,十三,十四回的铺垫的意义不同,之前的三回的铺垫是从天下时局的角度来写,姜子牙以后要下山斩将封神,灭商兴周,成就伟业。形成了一种全局式的结构;[9]而这里而是从更具体的角度,商朝已失去人心,西岐开始崛起,需要人才,需要姜子牙的再度登场,总的来讲,表现了从高瞻之远到时态之近的转变。[9]
在第二十三回《文王夜梦飞熊兆》,写到子牙“隐于磻溪,垂钓渭水。”[10]221与武吉对话,“老夫在此,名虽垂钓,我自意不在鱼。”“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10]219这几句话表现出姜子牙虽然闲居磻溪,但依然心怀壮志,渴望遇到明主,实现封神大业。这也是他自下了昆仑山以后要实现的任务。
他一直在等待着这个机会,而文王梦见飞熊,也预示着文王要与姜子牙相见。这就为之前的经商失败做了解释:姜子牙本来就不是普通人,他有法术,善于算卦,知人命运,他的目标是要实现辅佐周王室,因此他对之前经商的事并不上心,可能他也不善于经商。从全书的角度来看,为姜子牙拜相,统领封神大战设了一个线索,让子牙施展才华,开展后来的情节,即阐教和截教两大阵营的对垒和较量。[9]后来文王郑重地来聘请子牙,子牙推辞一番后终于答应。自此“君臣相辅,龙虎有依。”[10]220
姜子牙年近八十,拜为丞相,开始出仕西岐,由此揭开了的伐纣事业。这就和历史记载大致吻合。《封神演义》的作者也许就是根据史书的记载为创作蓝本,进行了大胆新奇的艺术加工。在现有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姜子牙是没落的贵族后裔,而在《封神演义》里他成为道教的教徒,登上道教名山——昆仑山,拜元始天尊为师,有不同常人的法术,之后被迫下山,经营生活。因此在小说里他已经成为游离于凡间和仙界的一个人物,不完全是一个普通的凡人。[9]在一定程度上讲,神话里的姜子牙地位和能力远远地高于历史中真实的姜子牙。《封神演义》也丰富了姜子牙归入西岐,辅佐周室的过程:隐居磻溪,文王做梦预兆,武吉受难,文王来请子牙,一波三折,凸显了子牙的神秘,文王的求贤若渴。体现了小说家的创作功力和表现特色,可以说这段描写是《封神演义》描写最为精彩的情节之一。另外,史书里姜子牙最后回到齐国,在本小说里姜子牙完成封神后,依武王封国之命,来到受封之地——齐国,治理齐国,开创了齐国文化。这也是遵照了历史的部分真实。
2.《封神演义》中姜子牙人物形象的特点
姜子牙在最初登场就有着很高的声望,然而在实现理想之前有过挫折。在第十一,十三,十四回里,别人嘴上提到的姜子牙是要担当大任,成为未来伐纣的统领,这就给读者心中留了预先的印象,姜子牙非同小可。而后第十五回他正式出场,是一个在昆仑修炼了近四十年,师傅派他下山完成人间的大业。但他下山后投奔了朋友,在其帮助下做了很多种工作,但可惜都以失败告终,和妻子马氏经常吵架,妻子嫌弃他没有出息。子牙从仙界来到凡间,就饱受人间冷暖,命运多舛,这也许是他人生中的至暗时刻。即使他是一个有法术的人,生活的不容易,普通人的艰辛也没有放过他。他的经商之路并不幸运,买笊篱没有卖出去,卖小麦面不料被马抢翻,卖牛羊结果违反禁令,牛羊充公。后来他发挥自己的除妖算命的才能,开了算命馆,这才维持了生计。但这里就有了一个疑问,他既然能够预测他人的命运,那么他为什么不能预测自己卖小麦会被马抢翻,卖牛羊会遇上禁令呢?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
姜子牙渴望遇到明主,实现自身理想,完成大业。他在磻溪垂钓时,“名虽垂钓,我自意不在鱼。”[10]221不管他是否预知之后的命运,但从这里可以体现自己胸怀大志,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二十四回《渭水文王聘子牙》里文王通过武吉知道了姜子牙这个人才,第一次来见,结果没有找到他,后来沐浴整衣,虔诚来见,子牙“明知驾临,故作歌曰。”[10]261然后文王主动询问,他才“俯伏叩地”。[10]263这里表现了姜子牙已经得知周文王要来聘请他,他是想试一试文王的诚意和器量,自己的才能值不值得为周室服务。当然后来子牙为之打动,追随文王,担任丞相,“治国有方,安民有法。”[10]327真正地开始施展自己的才华,开启伐纣大业。
如果说二十四回之前的姜子牙的形象凸显的是法术高深,神机妙算,那么在后来的征战中他表现出更多样的特点。斩杀崇侯虎父子,“文王在傍,有意不忍加诛。子牙下令:‘速斩首回报!’不一时,推将出去。”[10]328姜子牙行事十分果断,毫不犹豫;
文王枕前托孤,文王儿子姬发拜子牙为亚父,子牙说:“臣受大王重恩,虽肝脑涂地,碎骨捐躯,不足以酬国恩之万一!”[10]329可见子牙忠心耿耿,临危受命;
后来,姜子牙一上昆仑,接收师傅给的“封神榜”,回来的路上遇见了师弟,同时是对手——截教道人申公豹。申公豹和他争论,子牙差点被他算计,可见子牙是一个对师兄弟内心坦诚,没有城府的人,即使后来南极仙翁要惩罚申公豹,子牙还替师弟求情,以德报怨。[10]330在这一情节,可以看出子牙善良,忠厚,有爱心的美好品质。
在接下来的商周大战,截教和阐教大战中,子牙作为周朝的一方,与敌方阵营斗智斗勇,各显神通,即使牺牲了又复活过来;施展法术时,总会要有施法仪式,披发执剑,书符结印,下拜昆仑,完全是一个巫师,术士的样子。[11]
而且他代表着当时正义的一方,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因此在与敌方对阵之前总要对骂一顿,骂痛快以后才开始打,这也是《封神演义》描写作战的一个特点。
因为他具有道义上的优势,所以他的反抗意识十分强烈。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在伐纣战斗中都认为自己是人臣,即使君主再昏庸无道,也不能和君主有正面冲突。然而子牙却不在意这些,纣王无道,人神共愤,臣子理应起兵讨伐,不用顾及君臣礼节。
子牙二上昆仑山的时候,小说讲他在西岐有三灾七死,这里又体现了小说当中浓厚的宿命论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天命不可违,都要经历,是逃脱不掉的。
子牙具有很高的領导才能,治军极严,有违抗军令者都按军法处置,很少轻饶。
子牙是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人。他功成名就,去往封地齐国时,还不忘当年救济自己的恩人宋异人,派使臣送礼问候。只可惜宋异人夫妇已亡,只有儿子还在。还答谢了子牙。
总之,姜子牙在《封神演义》中的总体形象是以正面居多的,是光辉的,具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和超常的才能,他是帮助周室打败成汤殷商,夺取天下的关键人物。这和他几千年来的“武圣”的形象是一脉相承的。小说作为虚构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是在史书,传言等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一定的创作动机,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构思,从而让姜子牙这个人物进一步神化,并且深入人心,影响力巨大。后世的小说,影视戏剧,网络游戏等艺术手段大部分都以《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形象为创作蓝本,为依据。
三.从历史到神话,从“人”到“神”的变迁过程与变化特点
1.姜子牙神话发展的三个阶段
姜子牙是商末周初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尊为兵家权谋的鼻祖,“武圣”。[2]后来渐渐地成为神话人物,在后世的几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他的神话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有学者认为,史书里姜子牙遇见周文王,周武王伐纣,考古发现的子牙遗留著作,这些素材是子牙神话发展的基本源泉。[2]
以历史朝代划分,从西周到秦汉时期,人们对姜子牙十分尊崇,诸子百家都以他为宗师,渲染他的功绩和能力。[3]
到了西汉时期,谶讳的学说兴起,因此姜子牙的人物事迹逐渐披上了神秘的外衣,神通广大,这时候他已经开始从“人”向“神”进行转变。[3]
到了魏晋至隋唐时期,那时战争频繁,政局动荡,军事家们钻研兵法,子牙的谋略就受他们推崇,姜子牙的地位大大地抬高了,人物身上的光环在此时达到顶峰。[3]唐朝时期,姜子牙被正式请入庙堂,被尊为“武成王”,和孔子“文宣王”并立,设立庙堂祭祀。[3]
到了宋朝时期,又被追谥昭烈;宋元明清时期,姜子牙“武圣”的地位逐渐被关羽取代,关羽成为新的“武圣”,[2]有关姜子牙的传说转入了民间流传,民间依然有着关于他的传说,而且还进入了神魔小说。
元代至治年间刊行的《武王伐纣平话》将子牙列为主要人物,并且丰富了他的故事;明代的《封神演义》以元代评话为基础,结合民间神话,成为了姜子牙神话的集大成之作,影响深远。[3]普通百姓家庭里还一直流传着姜子牙的故事,从最初的一些迷信逐渐转化为民俗,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今天的农村还能找到有关他的影子。
2.朝廷行为与姜子牙的神话
后代官方祭祀和尊崇姜子牙,主要是为了凸显他的智谋和果断等才能。比如从汉代的谶讳学说,魏晋到唐宋的战乱,兵家研究太公兵法来取胜,以姜太公为榜样激励自己和将士,统治者们又看中他的治国理政的才华,欣赏其才能。
唐朝以老子为同宗,推崇道教,姜子牙的文治武功成为唐统治者的推崇对象。武则天时期设立武举,招揽武将,当时应考的考生都要去参拜姜子牙的庙宇,[3]“乡贡武举人上者,先令谒太公庙。”[12]唐肃宗时期,子牙被奉为“武成王”,身份地位大大提高,成为“武圣人”。不过后期他的地位受到了儒家道德标准的质疑:身为商朝臣子,却背叛商朝。[13]到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子牙的弃商投周的“反抗”精神逐渐不合时宜,三国时期的关羽慢慢成为了“武圣人”的代表,姜子牙的政治神话走向衰落,但在民间的神话里广泛流传;[3]到了明朝,皇帝重视道教,民间也随之兴办道观,因此《封神演义》里的人物都有着浓厚的道教色彩,姜子牙也成为了道教神的徒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道教在当时的先进性,姜子牙成为道法高深的政治家,军事家。[2]
3.民间宗教行为与姜子牙神话
姜子牙神话在民间是广为流传的,尤其是在他生活过的地方。
西汉时期谶讳之学就给姜子牙披上神仙的外衣,唐朝又将其请入宗庙,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都自发去祭拜,元明的小说评话又让子牙更富有文学色彩,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问世之后,姜子牙成为法力高强,并能分配众神的统领,他在小说中还能够死而复生。如果说官方是为了宣传他的权谋韬略,民间的普通百姓而是为了重视他除妖降魔的能力。人们认为姜子牙可以驱邪除魔,所以祭祀姜子牙,并把他尊为驱邪之神。
姜子牙的神像被人们当成驱邪的符咒,每到过年的时候。人们就会把姜子牙的神像挂出来,方便驱除妖魔。有些人更把姜子牙的神像常年悬挂在厅堂之上,以保家中一年四季的平安。驱邪在民间是很普遍的风俗。很多的神仙都有驱邪的职能,比如城隍神就有这样的能力。但真正把驱邪作为全职的,便是为人们非常熟悉的驱邪之神姜子牙。人们还把姜子牙描绘成一个睿智的老人,他骑着一匹四不像,身上有杏黄旗,手执八卦和打神鞭,身上还带着一些符咒等法物。人们将这样的姜子牙奉为驱邪保家宅平安的神,人们敬仰他,祭祀他。他的存在让人们觉得非常安全。
民间驱邪的方式很多,最早是要到庙宇去祈祷,后来人们在建造新房的时候,都要在房梁上用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14]之类的话,借子牙之威驱邪,来保护新房的安全。还不止这些,还要烧香、放鞭炮。有人还要从梁上撒铜钱,或是在房梁上系一个铜钱,也有从梁上往下扔馒头的。总之,人们愿意在一座新房子建成的时候多花些精力来请姜子牙驱邪,以确保日后的平安。人们把姜子牙描绘成一个睿智的老人,他骑着一匹四不像,身上有杏黄旗,手执八卦和一支鞭子,身上还带着一些符咒等法物。人们将这样一位姜子牙奉为驱邪保家宅平安的神祗,人们敬仰他,祭祀他。他的存在让人们觉得非常安全。因为,姜子牙是保护百姓的驱邪神。
在元明的民间小说故事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的形象和姜子牙十分相似,二人在民间的影响力不相上下,他们在小说里都有充当“军师”的角色,运筹帷幄,足智多谋,辅佐君王。[15]他们的故事丰富多样,和历史上的真实事迹大不相同。只不过姜子牙生活于商末周初,诸葛亮生活于东汉末年,诸葛亮的历史事迹记载更为详细,姜子牙确切的历史记载更少。不过这也方便了创作姜子牙的故事。而且在故事演变中,二人同为“军师”,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达先帝知遇之恩,兢兢业业,具有儒家的道德风范,履行儒家的道德标准,偏向于儒士化的军师;[11]姜子牙在昆仑修炼,奉天尊之命下山,完成封神大业,作战中不仅施法降妖,神机妙算,法术高强,而且各路神仙前来帮助,充满道士,巫師的特色,偏向于巫师化的军师。[11]
这就是二人在民间故事里的不同特色。
姜子牙与钓鱼
中国有句经典的歇后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每次提到姜子牙,总会让人们想起这句歇后语,总绕不开钓鱼的话题。而且传说中姜子牙钓鱼与普通人不同,别人都用弯钩钓鱼,他却用直钩钓鱼。让人更觉神秘。
在历史现实里,子牙为了生计做过很多种工作,其中就包括钓鱼的营生,很多史书都有记载,比如《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5]写到他通过钓鱼来吸引周文王前来聘请自己,一个“奸”字体现了他的谋略性。之后《封神演义》又进一步丰富了这段过程,写他在磻溪垂钓,和武吉相识,最后文王从武吉那里得知姜子牙这位高人。和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如出一辙。因此可以看出,姜子牙是有韬略的,在溪边垂钓,还用直钩钓鱼,其实质是为了推销自己,让自己名声远扬,从而让明主知道自己,来聘请自己。
姜子牙在这里是一个隐居起来的人,一个“隐者”,“隐者”和“钓鱼”有了联系,从而引出了关于“隐者之渔”和“渔者之渔”的讨论。[16]
“渔者”,以钓鱼为谋生手段,是为了生计,为了过日子。那么“隐者”的钓鱼是为了什么?“隐者”钓鱼往往是半路出家,他们以前并不钓鱼,因为仕途不顺,官场失意,退隐江湖,想找安身的方式,或者是想寄托情怀,或者是为了掩人耳目,伺机东山再起。有的选择种田,比如陶渊明;有的选择钓鱼来实现目的。钓鱼,拿着鱼竿在岸上一坐,等鱼上钩,一天过去,运气好能钓到几条,会钓的还能多收获一些,实在钓不到的就当消磨时间。另外,等鱼的过程中还能做点别的事情,看书学习,了解社会的变化,也包括收集情报,找寻机会。因此钓鱼成为“隐者”乐于选择的消遣方式。唐代骆宾王的《钓矶应诘文》讲:“且夫垂竿而为事者,太公之遗术也。形坐磻溪之石,兆应渭水之璜。夫如是者,将以钓川耶,将以钓国耶?”[17]明代的彭大翼《山堂肆考》里讲:“唐时楚江有渔者,换酒饮,醉辄自歌舞,不言姓氏,江陵守崔铉见而问之曰:‘君之渔,隐者之渔耶,渔者之渔耶?’渔者曰:‘昔姜子牙,严子陵皆以为隐者之渔也,殊不知不钓其鱼,钓其名耳。’”[18]这里都证明了“隐者之渔”除了归隐,远离世俗,其真正目的往往是为了名利,为了出仕,为了受重用。姜子牙可以说是最早利用垂钓的方式来推销自己,吸引君主,君主知道他的名气,就以高位利禄为筹码来请子牙,双方达成一种交易,从而开创了灭商兴周的事业。姜子牙后来表现出的治国,爱民思想也体现很强的谋略性。“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5]当然,姜子牙的权谋韬略后来也受到过儒家的批判。[13]
至于姜子牙是否能用直钩钓到鱼,这也很难考证。不过子牙因为与钓鱼结缘,因此,他在后世成为了渔业的代言人,打渔的渔民出海前都不忘祭拜,保佑平安和大丰收。姜太公的歇后语也成为渔具行业的招牌广告。
姜子牙在历史上,辅佐周室,成就霸业,他开启了中国最早的军事谋略,成为兵学的代言人,后世兵家尊他为祖师,让中国人的纵横捭阖,尔虞我诈,权谋奇计变得越来越层出不穷。随着年代的前进,官方的改造,他变成了一个神话人物,民间的传说杜撰让其更加神秘莫测。提起姜子牙,就是智慧的代表。在民间传说里深入人心。他从历史到神话的变迁过程中也反映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还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施政方式和手段。《封神演义》里他成为了串联教派大战的线索人物,间接地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姜子牙在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政治,军事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姜子牙这位杰出人物的事迹,理清他由“人”到“神”的变迁过程,不仅有利于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写人的艺术手法,创作思路,而且对了解历史人物,传承中华文化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神话传说与历史事实中的姜太公[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04-106.
[2]蒋波.三十年来的姜太公研究[J].管子学刊,2012,(04):110-111.
[3]仝晰纲.宗教行为与姜太公神话的文化积淀[J].辽宁大学学报,1999,(05):60-63.
[4]韩婴.韩诗外传集释:卷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0:244.
[5]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1477,1480,1477,1478,1479.
[6]于钦.齐乘校释: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2012:324.
[7]王守谦,喻芳葵,王凤春,李烨.战国策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17.
[8]刘海峰.姜太公[J].天中学刊,2001,(02):93.
[9]叶黄生.论《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出场艺术处理[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22-24.
[10]许仲琳.封神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101,106,136,137,138,150,166,167,204,206,221,219,220,221,261,263,327,328,329,330.
[11]万晴川.古代通俗小说中军师形象的巫师化倾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3-27.
[12]王溥.唐会要:卷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55:436.
[13]聂世军.姜子牙的钓术烛隐[J].领导科学,2012,(08):56.
[14]任祖镛.姜子牙避纣隐居兴化钓鱼庙村考探[J].江苏地方志,2018,(12):79.
[15]刘相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形象的文化意涵[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25-28.
[16]陈昌宁.鱼与渔,仕与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6):102-104.
[17]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16,2017.
[18]永瑢,紀昀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九百七十六册,卷一百四十四[M].中国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760.
(作者单位:喀什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