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生成性问题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研究

2022-02-17王君

科学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木叶探究思维

王君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方红中学,甘肃定西 743000)

新课改指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那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呢?课堂生成是一种由学生发出、充分贴合学生实际学情或学习兴趣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具体反映。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这些课堂生成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思考与探究。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以下几点运用生成性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探索。

而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构建中运用生成性问题,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问题的冲击下,激发自身对语文知识自主探索的欲望,同时也能令学生了解到高中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以及人文之间的密切的联系。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能通过与人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在生活中也善于发现语文元素,让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还能让学生主动与教师探讨和交流,这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更能了解学生的学习问题。能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教师共同合作、讨论,探求语文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自主探究意识。能通过生成性问题,去思考生活与语文之间的关系,进而帮助学生创立学习动机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完善学习的思维、建构语文学习的体系。使其在接下来的高中语文学习中,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同时生成性问题需要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和他人共同进行合作,这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和团结的精神。为学生以后能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复合型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而且也能让学生发挥自身的个体学习优势。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做到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并且感受语文学习的独特魅力。

一、通过精心预设,做好课堂准备

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之前,可以先精心做好预设,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当然,这里的精心预设,并不是指教师为学生设计好每次问题的答案,而是在了解教材和学生实际学情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引导,目的是让学生在预设问题的引导下发散思维,提出更加精彩的观点。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教师在设计本篇文章的教学方案时,并没有直接点出本篇文章中草蛇灰线的写作手法,而是预设了这样的片段:

1.有没有同学在电视上看过这个片段?它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这个故事最后以林冲成为梁山好汉而暂时结束,阅读文章,你认为林冲的命运是偶然还是必然的?为什么?

3.今年暑假的时候有一部电视剧比较火爆,叫《隐秘的角落》,许多观众在观看这部电视剧时,都喜欢从里面寻找细节,尝试根据细节解读其中每个角色的命运;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其实也有一些类似的细节,现在我们一起将这个故事当作一个案子,从里面发现一些细节吧。

……

在这样的预设中,教师并没有直观地告诉学生本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是草蛇灰线,而是利用一部电视剧,尝试引起学生的共情,然后促进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了解本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这实际上就给予了学生较大的空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像前面的片段,也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的预设,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分析文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精心预设,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精彩的观点或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1]

二、构建学习小组,促进思维碰撞

每个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产生的观点自然也不同;而当这些观点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精彩的观点和思维路径。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注意给予学生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构建学习小组的方法。

例如,在学习《说“木叶”》这篇文章时,我就将全班学生分为了几个小组,要求小组学生自主品味“木叶”与“树叶”在古诗中的不同以及“木叶”的意味。小组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自主生成许多问题:比如有的小组在学生阅读到“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枯燥之感……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这一部分的内容时,产生了分歧,有的学生赞同作者的观点,因为作者举出的例子都印证了这一观点;有的则认为如果只是这样理解“木叶”比较单薄,因为像“无边落木萧萧下”“寒风扫高木”等实际上给人的是一种悲凉之感。由此,小组学生生成了问题:在理解这篇议论文时,是只需要研究文章内容就可以,还是自身也要对“木叶”有看法?“木叶”是不是仅仅代表着一种意象,有没有其他方面的寓意?这些问题实际上从侧面证明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可以因势利导,以“说木叶”为主题组织交流活动,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究“木”与“叶”以及其他意象在古诗中的作用。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掌握了与议论文相关的知识,对古诗的鉴赏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发生思维的碰撞,进而应用由此产生的课堂生成进行教学,最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深入学习。[2]

三、巧用竞争心理,激发学习热情

生成性问题不仅仅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惑或质疑,还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像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对所学知识是否感兴趣等。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而在面对这一类的课堂生成,教师可以巧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一篇文言文时,许多学生会产生紧张、厌学的情绪,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比较消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组织了竞争比赛,根据文章的段落,将班级学生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相同部分的文章内容,进行文章的翻译、语言的组织、词义的记忆以及其中人物的分析。在准备半个小时之后,教师会进行随机抽查。例如,教师随机抽出第一小组的某个学生,让学生翻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这句话。当然,当该学生无法流畅的翻译这句话时,同小组的学生可以代替回答,但每个小组只有三次机会。当小组学生回答正确时,加一分;回答错误或没有回答上来时,扣一分。最终得分最高的小组会获得奖励,得分最低的小组也会受到惩罚。在这样的竞争机制下,各小组的学生都开始积极准备,小组学生之间还会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而达到了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3]

四、重视课堂质疑,培养思辨思维

许多学生就是因为自己提出的质疑得不到回应,逐渐失去探究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提出的质疑,巧用这些质疑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窦娥冤》为例。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其中一个环节是解读窦娥的人物形象。在解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窦娥的性格比较刚烈,在死之前也没有向恶势力屈服;有的认为窦娥具有反抗精神,面对黑暗势力也能够坚定自己的想法。但是也有的学生提出问题:窦娥真的有反抗精神吗?因为在最后窦娥发下的三桩誓言,也是依靠上天才能完成;另外窦娥之所以不屈从于张驴儿父子,究竟是因为不喜欢所以不屈从,还是因为要守贞洁才不屈从;如果是后者,这说明窦娥的反抗并没有挣脱当时社会的枷锁,这样的反抗精神具有意义吗?学生的质疑从表面上看与整个学习主线相悖,但实际上是真正地意识到了主人公和作者都受到了时代的局限。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了这一质疑。像有的学生认为这一问题要站在当时的时空看待,在当时是具有反抗意义的。教师重视课堂质疑,帮助学生解决质疑,最终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4]

五、利用延缓教学,保护学习自信

许多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提出的生成性问题可能会出现思想的偏差。如果教师直接否定学生的思想,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打击。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面对一些错误的生成性问题,可以采用延缓教学的方式,保护学生的自信。所谓延缓教学,是指在学生提出错误的生成性问题之后,教师先不予表态,而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使学生从深入探究中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掌握正确的知识。

例如,在学习《过秦论》这篇文章时,有的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文章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秦朝统一前的事情,明明在这一部分也没有明确地说出仁政的作用。所以在探究文章时,是不是可以忽略这一部分,而只看最后一部分内容。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先将其埋在心底,静观其变;然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开头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贾谊的“仁义”指的是“孔孟之道”,而“内立法度”则是法家的思想;另外还在拓宽延伸中了解到其实在《过秦论》的其他部分,贾谊认为这种一统天下的兼并举动,实际上是“酷刑法”。在此基础上,学生意识到文章的前半部分并不是在赞颂秦朝因为仁义一统天下,而是在为后文中秦朝的灭亡做铺垫:秦朝一统天下是因为“酷刑法”,在后期治理时也并没有施以仁政,所有才会灭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自己思想中的偏差,在自我纠正之后,对于该部分知识的掌握也会更加牢固。教师以延缓教学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正确的知识,最终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的高效学习。[5]

六、灵活教学方式,促进深入探究

教师在应用生成性问题开展语文教学时,还可以灵活使用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例如,在《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学习中出现了这样的生成性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拿来主义”并不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社会更需要的是自身的创新,但是“拿来主义”会造成思维的惰性;有的学生认为“拿来主义”是集百家众长,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针对这一生成性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是组织辩论比赛,让学生辩论“拿来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利弊。这一辩论形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束缚,有效提高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另外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碰撞,拓宽了思维角度,也对新时代的“拿来主义”产生了新的见解和认知,意识到了无论是“拿来主义”还是“送去主义”,以及其他主义,当超出一条线时,就会变成弊大于利。当然,除了组织辩论活动以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悟,组织演讲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地表达自己对本篇文章的看法。教师根据生成性问题的灵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深入探究,最终促进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高效学习。[6]

七、重视课堂评价,培养学习习惯

课堂评价可以对学生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应用生成性问题构建语文课堂时,还要注意课堂评价。例如,在《哈姆雷特》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只从这样一个片段,可以对哈姆雷特的性格有更深入的判断、更全面的概括吗?这一质疑引起了学生的讨论,而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学生就《哈姆雷特》整本书进行了阅读。在这一过程中,班级学生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反思环节,就予以了鼓励和表扬。当然,也有的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略有偏差。教师也没有立刻否定,而是委婉地引导。在这样的方式下,班级氛围会比较宽松,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疑惑或质疑,这就有效促进了精彩生成的出现;而这些生成性问题也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在教学方面的因势利导,最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教师重视课堂评价,利用课堂评价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创设精彩生成,最终促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综上所述,本文从做好课堂准备、促进思维碰撞、激发学习热情、培养思辨思维、保护学习自信、促进深入探究和培养学习习惯七个角度,就运用生成性问题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利用课堂生成开展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希望本文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可以让生成性问题扎根于高中语文课堂,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猜你喜欢

木叶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辣木叶水提取物减缓奥氮平诱导的小鼠糖脂代谢紊乱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盏中,木叶似小舟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