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江苏民歌的特点——以《搭凉棚》和《撒趟子撩在外》为例

2022-02-17江亦海

科学咨询 2022年4期
关键词:凉棚衬词苏南

江亦海

(昆山市巴城中心小学校,江苏昆山 2153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江苏地区方言作为其文化的重要载体,代代相传,见证了江苏地区社会、历史和民族的发展和流变,江苏民歌更是其中的瑰宝。江苏民歌根植于民间,体现了江苏地区本土文化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由于历史、地域、方言的不同,江苏民歌呈百花齐放的格局,苏南苏北民歌交相辉映,各领风骚。笔者长期生活在江苏地区,对江苏民歌十分喜爱,所以以歌曲《搭凉棚》和《撤趟子撩在外》为例对江苏民歌做一些研究。

《搭凉棚》在歌词中将螳螂、蜻蜓、蚂蚱、蝴蝶、蜜蜂、叫哥哥、织机娘、梁山伯、祝九娘等乡下经常出现的昆虫(像叫哥哥、织机娘、梁山伯、祝九娘是昆山本地对于一些昆虫的俗称)通过拟人化的手段,表现了当地劳动人民之间互相关爱、勤劳互助的美好图景。正如歌词“螳螂叫船游春坊,蜻蜓摇橹蚱蜢把船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昆山春天的景色、昆山人民对待客人热情友善的画面;歌词“叫哥哥夜夜做情郎,结识私情织机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昆山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勇于争取的画面;歌词“蝴蝶生病在绣房,梁山伯买药就为祝九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昆山夫妻相互扶持、互相关爱的画面;歌词“大风大雪天气冷,蜜蜂长藏寒雪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昆山人民精打细算、会过日子的和谐场景。虽然这四句歌词并没有采用特定的创作手法,但却能够完完全全、清清楚楚地表现昆山人民感受生活、贴近生活、善于生活的幸福场面,并且在其中把江南水乡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活情趣。

《撒趟子撩在外》这首江都民歌的歌词完全是由江都本地方言构成,例如歌词中“一根(么)丝线牵(是么牵)过(了)河(呀哥哥你) ,郎(呀)买把梳子,姐(那呀姐)梳个头(虐),(呀依呀呵呵)”就是通过简单、质朴的歌词,形象地描写了当地农民在农田里劳动的画面,同时掺杂了俚语方言于其中,还有乡村姑娘初涉情事的娇羞,更是感受到农民热情奔放的情绪扑面而来,俨然一副热火朝天的耕种图景。

江苏民歌的歌词大部分离不开江河、湖泊、农田、鱼、莲等事物,大多描写鱼米之乡的繁荣景象,例如,农民在田间地头劳作耕种的画面,在荷塘之中打鱼、采莲、捞藕的辛劳场景,富有水乡的特色。在歌词的表述之中,也是以田秧、天气、花草、鱼、鸭等字眼为主,充满了乡村的气息。在歌曲的表现上,将叙事与抒情巧妙融合,将简单、质朴的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巧妙融合,将即兴的、随机的创作与依序列表巧妙融合。纵观这些江苏民歌,绝大部分都运用了衬词、叠词和一些双关语,构成一些乐句、乐段的比较、转变,以此来凸显出江苏民歌的特点。

在以前,人们大多用方言来唱民歌,这保证了民歌的原汁原味。但是现在,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普通话逐渐代替了方言,在演唱民歌的过程中方言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少。因此,一些地方性较强的民歌听起来缺少了些许的韵味。我国各地区的民歌形式比较简单,但从这简单的形式中却传递出丰富的神韵。这些神韵则需要有特点的言语、风俗、地域环境等内容通过演唱者的演唱来表现,演唱者则需要用方言来演唱带有地方风俗的歌词来完成演唱。因此,民歌与方言是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作用的一个整体。

最初流传的《搭凉棚》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一样都是用江苏昆山方言演唱的,昆山方言是以苏州地区的吴语语音为基础的,不但保留了中古汉语之中的浊音,还保留了平上去入的平仄。但是昆山方言虽有苏州方言软糯的特点,但却不是完全的“吴侬软语”,又带有一些同处于吴语系的上海方言的特点,取两者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昆山方言。

扬州江都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间部分,属于江淮方言地区。这一地区地理位置有些特殊,夹在南北语系之中,是其中的过渡地区。江淮地区的方言有北方齐鲁方言的爽快利索,又有南方吴侬软语的温柔绵软,集各家之所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粗狂之中又不失柔媚。江都民歌在唱词上保留了当地方言的特色,在“字、韵、声、腔”之中蕴含了江南与江北的不同风格。而且在演唱过程中,不但字正腔圆、声音婉转优美,还保留了这首民歌的民俗风格。

在《撒趟子撩在外》这首民歌的歌词中“丝(是)、锅(个)、苏(梳)、伯(白)、喂(外)”这些谐音都是括号中字词的扬州方言读法,只有正确地了解学习了这些方言的读音、唱腔,才能准确地表现当地的民歌,突出其特有的田秧风景,这才是方言的魅力所在。

民歌的风格特色主要依靠方言来辨别,各个地方的方言、俚语都是民歌创作、形成、发展的关键因素。江苏地区自古就占据了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江苏地区的方言较为复杂,现在的人们主要将其分为吴语地区与北方语言地区。因此,江苏人民通常把吴语地区的民歌称之为“苏南民歌”,其他地区的民歌则称之为“苏北民歌”。方言的字词语调对民歌的旋律的形成,对其风格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江苏地区的民歌风格各不相同,曲调因地域而异,形成了苏南民歌曲折婉约、温柔动人的风格,苏北民歌直抒胸臆、高亢直白的风格。至于方言中的咬字更是民歌中的点睛之笔,各地区特有的声韵、俚语能把歌词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民歌更具感染力。但是在江苏这个不到11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中形成的民歌具有整体统一、局部不同的特点。纵观整个江苏,在方言上还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但是在各地区的方言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各具特色。苏南苏北民歌在江苏的这片土地之上交相辉映,呈现出江苏民歌丰富多彩的发展形势。

在苏南民歌中,歌曲的旋律线大多呈弧形,旋律较为圆润和曲折,装饰音较多,歌曲大多会加入吴语的演唱方式,歌曲更能突出苏南曲风的细腻婉转,从而体现了江南缠绵柔和的温婉特点。苏南民歌《搭凉棚》是一首典型的二拍子的羽调式歌曲,其演唱特点分别是结合了领唱与合唱的方式,采用了具有一问一答,一呼一应的群体性演唱方式。旋律的速度为中速,歌曲中在词曲的结合上较为规整、自然,带给人们一种平易近人的朴实乐感。

《搭凉棚》在曲式的结构上以级进为主,乐句中穿插了较多的同音进行和跳级,同时强化了羽调式中徵音的运用,在婉转曲折的旋律性中增添了一种欢快热烈的气氛。

《搭凉棚》的曲式结构较为简洁,但是简洁的旋律中又不失丰满。它运用了带扩充的上下句结构呼应的单乐章形式,简洁而饱满。歌词则是运用了三句体的形式,由两句歌词和一句称词形成。并且每一个乐句都采用了不规整的形式,体现出了旋律的自由性,即兴性。

《搭凉棚》的音域较为宽广,曲式结构中的大跳形式由第二大乐句的羽音,直接跳到了第三大乐句的高音、跨度较大,虽然增加了歌曲的演唱难度性,但是这种大跳形式又产生了一种异峰突起的完美视听效果,使歌曲更为令人称赞,歌唱者在此曲的演唱上也能充分展示其歌唱水平,因此,《搭凉棚》常常被选作为独唱歌曲。

《撒趟子撩在外》是流行于扬州江都农村的一首栽秧号子,最初歌名为《一根丝线牵过河》,又称《十根丝线》。歌词中所提到的丝线实物是指栽秧时从田的这边牵到田的那边用来衡量秧是否插直的丝线,但是在歌曲中丝线象征着姻缘的红线,描绘出了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画面感。

《撒趟子撩在外》曲调优美,带有着浓郁的乡村情怀,是一首未经过改动的原形民歌,不但听起来明快清新,唱起来也更是韵味无穷。《撒趟子撩在外》这首歌曲属于“田秧歌”的一种,因为产生于田秧劳动中,主要的作用是为了激励劳动者们的情绪,驱散劳累苦闷的心情,使劳动者们在田秧劳作中的情绪更为轻松愉悦,所以这首曲子的曲调比较高昂。因为这首充斥着南北交融的地域特色,所以在高昂的同时,歌曲中又夹杂着一些委婉与优美。从而形成了扬州江都地区独特的民歌风格,即婉转悠扬与泼辣爽朗并存,刚柔并济的独特民歌风格。歌曲在副歌部分的旋律起伏坡度较大,时而高亢激昂,时而又优美婉转。两种性格的音乐曲风相互兼容与并存,豪爽粗犷的苏北曲风中夹杂着婉转柔美苏南曲调,直接强化了歌曲独特的表现力,使听者从歌曲中读出了江都劳动人民在田秧间劳作时热情、轻快及奔放的性情,从而又凸显出了浓郁的水乡气息。

《撒趟子撩在外》因为是属于田秧山歌的一种,音调高亢,旋律多上扬,音乐抒咏。但是在山歌的基础上又拥有着小调的歌曲特点,旋律写法较为曲折,节奏也多为不规整形式,情感细腻婉转,透露出浓浓的江南人文气息和地方色彩。不过这种写作手法并不影响和改变整首作品的基本题材特征,又称之为不典型的山歌,再一次体现出了江都民歌的曲调特点。

在江苏民歌的曲调风格上看,苏南吴语地区的旋律结构多为曲折的级进形式为主,婉转柔和,圆润而细腻,润腔丰富,装饰音也较多而细密,给人一种江南水乡柔美委婉的清丽流畅的曲调风格。以徐州一带的北方方言地区则是在旋律级进的基础上,调试骨干音比较明显,运用了大量的大跳形式,装饰的用量恰到好处,旋律中带有直线形式,使曲调听上去豪放粗犷、朴实有力度。江淮地区是江苏民歌的南北过渡地带,兼具江苏南北风格民歌的特点。旋律写法接近吴语地区的曲折级进为主,骨干也运用到了级进方式,旋律相对吴语地区增加了更多的大跳形式,但又少了一定的曲折旋法,使曲调在婉转秀美中又多了几分豪放粗犷的性格,形成了典型的江淮民歌形式。

在民歌中,除了直接表达歌曲思想意义的正式词汇外,还有一些穿插在歌曲中的拟声词、语气词或谓称所组成的具有陪衬作用的词汇称之为衬词,衬词的曲调,就称之为“衬腔”。衬腔的歌词带有一定的鲜活的浪漫色彩,在歌曲《搭凉棚》中,作者灵活地运用到了农村中常见的昆虫——蝴蝶、螳螂、蜻蜓、蚱蜢、叫哥哥等昆虫的叫声,分成春夏秋冬四个时间顺序,井井有条,条理清晰,用衬词的方式通过拟人的手法,来寄托对美好的生活及爱情的向往,体现出了农村人民朴实纯真的思想感情。同时,歌曲中运用了分节歌的节奏形式,带有衬词的衬腔镶嵌在歌曲中,使歌曲唱起来音节多样多变,朗朗上口。在民歌中,衬词通常形式有“啊”“吧”“哎”“得吧”等,而在《撒趟子撩在外》中,歌词主要采用了扬州地区的方言。因此歌词中的衬词就采用了具有扬州地区特色的“么”“虐”了,这些带有扬州地方特色的词汇形成的衬词,使发音带有一种鼻腔共鸣,听起来更加的圆润柔美。从而体现出了江苏民歌中水乡民歌的水灵圆润,给人一种娇嗲的感觉,表达出了歌曲中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例如,一根(么)丝线,牵(也么)牵过了河(呀哥哥你),郎(儿)买个梳子,姐(那呀姐)梳了头(虐),(呀依哟个嗬)。歌词中括号中填写的词汇都称之为衬词,个别衬词作者重复使用,从而进一步地加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如此之外,歌词中一些“哥哥”“姐姐”等谓称词的使用,使歌曲表现得更为生活化和亲切化。

在民歌中,衬词一般都没有实际意义,但是衬词在歌曲中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用来完整歌曲的结构形式,又能增加歌曲的生动性和情感性,使歌曲充满了地域特色,同时也宣泄了作者在歌曲中的情绪。江苏南北地区的民歌衬词丰富多彩,各具特点,各领风骚。苏南地区民歌衬词如《搭凉棚》在歌曲中的运用,不但增强了歌曲的口语感,也增添了歌曲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与气息的生动性。苏北地区的民歌中衬词则带有独特的方言特色,且大部分的衬词都与歌曲的原意无关,但是又不可替代与去除。不但提高了歌曲的艺术感表现力和美感,又加强了浓郁的地方人文风情特色。无论是苏南地区还是苏北地区的民歌中的衬词都是不可去除与替代的,它们丰富多彩,歌曲有特色,为江苏民歌增添了不一样的色调!

通过对《搭凉棚》和《撒趟子撩在外》这两首民歌的了解,我们对苏南苏北民歌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

苏北民歌大多以山歌、号子居多,风格以朴素、勇敢、舒展、豪迈为主,音程跨度较大,旋律较为直接,但音乐的形态却并不单一,丰富多彩。像《拔根芦柴花》之类的民歌,既有劳动号子的节奏韵律,又有山歌那样的抒情曲调。在农民辛勤劳作、呼喊号子的同时还能感受旋律的优美、抒情,这就是苏北民歌独特的特点。

苏南民歌则以小调为代表,旋律细腻、曲折,虽不及苏北民歌的大跨度音程,但却着重于小腔小调的韵味,变化十分丰富。在历史上,苏南地区鲜有自然灾害,许多的文人墨客聚集于此,对于苏南民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苏南民歌曲调完整流畅,结构匀称,内容多为四季、十二月历、五更之类,有较强的叙事性,加上吴侬软语的演唱,配以大量的装饰音,呈现了苏南民歌温润内秀、细腻柔和的特点。

无论是苏南地区的民歌还是苏北地区的民歌,他们各具特色,音乐形象鲜明,在江苏民歌的流传发展中都起着极大的作用。他们都是江苏民歌中的瑰宝,是江苏民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凉棚衬词苏南
苏南年俗亦动人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路先生,我错了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葡萄沟里的“像”
路过心动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厚皮甜瓜春季凉棚栽培技术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近代苏南义庄与基层社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