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茶树菇栽培基质配方优化试验*
2022-02-17赵海康魏金康胡晓艳贺国强吴尚军邓德江
赵海康,魏金康,胡晓艳,贺国强,吴尚军,邓德江,胡 瓒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100029)
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 是一种食药兼用真菌[1],除福建、江西等传统产区以干品供应市场外,近几年来其鲜品栽培在国内食用菌市场发展迅速[2],城市周边生产鲜品供应本地市场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式。北京市茶树菇产业经过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前食用菌新品种开发的亮点,是农户栽培的主要品种之一。
目前,茶树菇栽培基质以棉籽壳为主,棉籽壳在栽培基质配方中的比例占70%以上,然而,棉籽壳经济成本较高(1 800元/t~2 500元/t,最高可达3 000元/t),远远高于食用菌常用栽培基质玉米芯、木屑(600元/t~800元/t)等,严重制约了茶树菇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3]。为此,通过栽培基质配方优化,添加不同比例和不同颗粒粒径玉米芯双因素试验,以期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菇农经济效益的目的,为北京市茶树菇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数据支撑[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茶树菇“古茶2号”,引自福建省古田县食用菌研究所。
1.1.2 栽培原材料
棉籽壳、麦麸、石灰等由北京市通州区三宝乡合作社提供。玉米芯由北京市顺义区三村菇业专业合作社提供,要求分为不同颗粒粒径大小(<10 mm、10 mm~20 mm)。所有原材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结块。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设玉米芯颗粒大小为主因素,添加玉米芯比例为副因素。不同颗粒粒径(<10 mm、10 mm~20 mm)设为主区,不同玉米芯添加比例(10%、20%、30%、40%、50%) 设为裂区,具体试验配方见表1。
表1 茶树菇基质配方优化试验设计Tab.1 Optimized design of substrate formulation of Agrocybe aegerita
1.2.2 试验栽培方法
按表1基质配方分别进行拌料接种,提前1 d加水拌料,含水量60%,每个处理1 000棒,设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聚乙烯菌袋规格为15 cm×30 cm袋,培养料装料紧实,每袋湿料重800 g。常压灭菌,冷却,接种后置于23℃~25℃发菌室避光发菌。发菌结束后进行出菇管理,出菇房温度16℃~24℃,保持光照强度在1 000 lx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5%。待菌丝满袋后移入出菇棚进行出菇管理[5]。
1.2.3 测定指标及评价方法
1) 生长发育测定。各配方随机抽取10袋,分别记录各配方接种时间、菌丝萌发时间、菌丝发满时间、现蕾时间,最终取平均值。
2)菌丝长势测定。各配方处理随机抽取10袋,分别记录菌丝形态、菌丝密度、菌丝颜色、污染菌棒数,计算污染率,统计数据最终取平均值。菌丝密度分为4级,+表示菌丝细弱,++表示菌丝粗弱,+++表示菌丝健壮,++++表示菌丝粗壮。
3)商品性状测定。各配方处理头潮菇随机抽取10袋,分别记录菌柄长度、菌柄直径、菌盖直径和子实体颜色。记录上述指标,最终取平均值。
4)产量测定。各配方统计前四潮鲜菇的产量,生物学效率(BE,%)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Ffw为蘑菇子实体鲜重(kg);Sdw为基质干重 (kg)。
5)综合评价。按照总分100分进行打分,其中发菌情况10分、现蕾情况10分、菌丝长势10分、成品率10分、商品性状10分、产量10分、经济效益40分。对各配方指标进行综合评分,计算总分。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2.0和Excel 201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Duncan法对试验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6]。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菌情况比较
不同配方茶树菇菌丝萌发情况见表2。
表2 各配方处理发菌情况Tab.2 Growth of Agrocybe aegerita under different formulas
由表2可以看出,各配方处理萌发时间一致。而随着玉米芯添加量的增加,菌丝发满时间不同程度地缩短;玉米芯颗粒粒径大小对菌丝生长情况的影响差异不大。配方5、配方9、配方10菌丝满袋时间最短,为85 d,比对照组提前15%。
2.2 现蕾情况比较
不同配方茶树菇现蕾情况见表3。
表3 各配方处理现蕾情况Tab.3 Budding situation in different formulas
由表3可以看出,各配方处理现蕾情况差异较大,添加玉米芯量较少的配方1、配方2、配方6、配方7现蕾时间较对照组有所延长;而添加玉米芯量较多的配方3~配方5、配方8~配方10现蕾时间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其中配方9现蕾最早,比对照组提前21.5%。玉米芯颗粒粒径较小的配方8~配方10比玉米芯颗粒粒径较大的配方3~配方5略微提前。
2.3 菌丝长势比较
不同配方茶树菇菌丝生长情况见表4。
表4 各配方处理菌丝长势Tab.4 Growth of mycelium in different formulas
由表4可以看出,各配方处理差异不显著,其中配方2~配方5菌丝密度略微弱,可能与玉米芯颗粒粒径较大有关。综合分析,添加玉米芯颗粒粒径较小的配方处理菌丝较粗壮,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2.4 成品率比较
不同配方茶树菇菌棒污染情况见表5。
表5 各配方处理成品率Tab.5 Rate of finished products yield in different formulas
由表5可知,各配方处理成品率全部保持在98%以上,处理5的污染棒数最多(20个),成品率在98%,均在误差范围内。因此,茶树菇栽培基质中添加玉米芯后,未对成品率造成较大的影响。
2.5 商品性状比较
优质茶树菇的商品性状为:子实体呈褐色;菌柄长15 cm~20 cm,直径1 cm~2 cm;菌盖直径2 cm~4 cm[7]。不同配方茶树菇的子实体性状统计见表6。
表6 各配方处理商品性状Tab.6 Commodity traits under different formulas
由表6可以看出,各配方与对照组的商品性状均属于优质菇范畴,子实体颜色均为褐色,这说明玉米芯添加量、玉米芯的颗粒粒径大小等因素对菇质影响不大。而在优质菇范畴内,配方9菌柄长度最长,菌柄直径最大,为商品性状最佳的配方。
2.6 产量比较
不同配方茶树菇的产量情况见表7。
表7 各配方处理产量Tab.7 Productivity in different formulas
由表7可知,添加玉米芯后各配方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随着玉米芯添加量的增多,每平方米产量逐渐降低。颗粒粒径较小的配方6~配方10,产量分别较颗粒粒径较大的配方1~配方5略有提升,说明玉米芯颗粒粒径较小有利于菌丝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与吸收。
2.7 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配方的茶树菇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8。
表8 各配方处理经济效益分析Tab.8 The analysis of economic benefit under different formulas
由表8可以看出,各配方效益在109元/m2~139元/m2。配方9最高,效益为139.88元/m2,比对照增效益24%,与其他组差异较大。其次是配方4、配方8,分别比对照每平方米增加效益12.5%和13.4%。说明添加40%颗粒粒径10 mm以下的玉米芯经济效益较高[8]。
2.8 综合评价
不同配方茶树菇栽培综合评分结果见表9。
表9 各配方处理综合评价得分Tab.9 Overall ratings in different formulas
由表9可知,综合各配方的菌丝生长情况、商品性状及经济效益综合评价,配方处理9表现最好;其次是配方处理8;表现最差的是配方处理1。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茶树菇栽培基质中添加颗粒粒径为10 mm~20 mm或<10 mm的玉米芯均可。随着玉米芯添加量的添加,各配方处理菌丝发菌速度均显著提升,现蕾时间均明显提前,这与陈润秀等[9]的研究结果类似。菌丝长势总体差异不大,玉米芯颗粒粒径在10 mm~20 mm的配方2和配方5略微弱,与添加的玉米芯颗粒较大有关;玉米芯颗粒粒径<10 mm的配方处理菌丝较粗壮,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成品率方面,各配方差异不显著,均在误差范围内,说明添加玉米芯后对菌棒成品率影响不大。商品性状方面,配方9最佳,其他配方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添加玉米芯对茶树菇商品性状影响不大,这与张书良等[10]的研究结果类似。
但是,随着玉米芯添加量逐渐增多,成本降低的同时,也伴随着产量的降低。经济效益方面,各配方处理之间差异较大,配方9效益最高,为139.88元/m2,相比对照每平方米增加效益24%。添加玉米芯后成本降低,虽然产量有所降低,但是总体效益有所提升,其中以配方9最佳,即棉籽壳45%、玉米芯(<10 mm) 40%、麦麸13%、石灰2%,得分94分,适合作为北京地区茶树菇栽培基质的优选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