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59个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2-02-17潘春磊王延锋盛春鸽王金贺于海洋
潘春磊,王延锋,盛春鸽,王金贺,张 鹏,于海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 又名光木耳、云耳,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伞菌纲(A-garicomycotina) 木耳目 (Agaricomycetes) 木耳科(Auriculariales) 木耳属 (Auricularia)[1]。黑木耳营养丰富,子实体中含有蛋白质、膳食纤维、多糖、氨基酸、黄酮、多酚等物质[2-5],微量元素中尤其以铁的含量最为丰富[6],被誉为食品中的“含铁冠军”。黑木耳人工栽培起源于我国,在我国广泛栽培,目前是我国继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香菇(Lentinus edodes) 后的第三大栽培食用菌[7-9],我国也是世界黑木耳产业发展最好的国家,据悉,我国的黑木耳产能高达世界总产能的90%以上[10]。
黑木耳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品种数量也急速增加,然而由于食用菌菌种和种质资源的特殊性,导致市场上存在着大量同物异名的现象,极大地限制了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评价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SSR分子标记技术在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方面应用极为广泛[11],卜海东等[12]利用SSR分子标记结合表型形状构建了寒地梨资源核心种质,李慧等[13]基于SSR标记构建了平菇栽培品种核心样本。徐安然等[14]构建了木耳部分种质资源的SSR分子身份证。王新新等[15]通过SSR构建了29份双孢蘑菇菌株的分子身份证,为双孢蘑菇种质资源的研究评价提供了参考。
以农艺性状为基础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在植物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6]。张向前等[17]对多个燕麦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陈影等[18]对木耳进行了以农艺性状为主的多样性分析,研究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常艳等[19]对糙皮侧耳的农艺性状进行研究,探讨各个性状间的相关性;盛春鸽等[20]以平菇农艺性状为基础,分析了外引群体和国内群体的遗传差异。以表型为基础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国外也有个案,Horvath等[21]通过对梨资源的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和遗传结构,Szamosi等[22]对甜瓜种质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多样性分析。
以保藏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的59株主栽黑木耳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鉴定和农艺性状调查等方法,对这些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也为黑木耳种质资源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黑木耳菌株59株,库存编号AU60~AU96、AU106~AU127,保藏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研究所。
1.2 试验方法
1.2.1 供试培养基
1)马铃薯综合培养基(PDA培养基)。
2)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木屑78%、麦麸10%、稻糠10%、石灰1%、石膏1%,含水量65%。
1.2.2 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菌丝DNA的提取使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DP305-03,购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
1.2.3 SSR引物、PCR反应体系及数据处理
SSR引物、PCR反应体系及数据处理方法参考徐安然等[10]的研究结果。引物详情见表1。
表1 引物名称及序列Tab.1 Primer name and primer sequence
PCR扩增反应体系:dNTPs 2 μL(2.5 mmol·L-1)、引物0.2 μL~0.3 μL(0.2 mmol·L-1)、10×Ex Taq PCR buffer 2 μL、Ex Taq 0.1 μL(5 U·μL-1)、DNA模板 0.4 μL~0.5 μL,ddH2O 补至 20 μL。
反应程序: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6℃~60℃复性 30 s,72℃延伸 30 s,30 个循环;72℃补齐10 min。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1.2.4 表型试验设计及出耳管理
试验于2017年~2019年3年春季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食用菌示范园区内完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个重复,每个重复60袋。黑木耳栽培采用全光地摆模式,集中开口、集中催芽、集中出耳,割口方式为“Y”字型口。栽培期间注意通风和保持湿度,防止杂菌滋生,特别在耳芽形成后,既要保证湿度又要保证氧气充足。子实体生长期时,采用“干干湿湿”交替管理方法,直至木耳成熟,进行采摘。
1.2.5 农艺性状测定
供试菌株农艺性状指标和测定方法参考陈影等[23]的部分指标和方法,详见表2。
表2 黑木耳15个农艺性状的测定方法Tab.2 Value assignment of 15 agronomic traits for Auricularia heimuer
1.2.6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对原基颜色等7个非数值性状按照表2所示进行分级赋值后再做数据分析,对其他8个数值性状进行质量化处理,依照王述民[24]描述的方法进行统计,分为10级,1级Xi
2 结果与讨论
2.1 基于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基于SSR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59个黑木耳菌株的聚类树状图见图1。
图1 59个黑木耳菌株的SSR聚类树状图Fig.1 Dendrogram by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SSR genetic similarity of 59 strains of Auricularia heimuer
如图1所示,根据8对多态性引物的扩增结果,59个种质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0.42~1.00,且相似性系数在0.56处将59个菌株分成4大类,其中最大一类样本容量较大,共41个菌株。这可能是由于长期人工选择,导致了杂交育种亲缘关系较近的缘故。
2.2 黑木耳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59个菌株的农艺性状研究数值统计见表3。
表3 59个黑木耳菌株农艺性状统计分析Tab.3 The statistic data of 59 strains of Auricularia heimuer based on agronomic traits
由表3可知,供试菌株的15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6%~46%,其中变异最小的是原基形成时间,变异最大的是子实体边缘特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0.435~2.048,多样性指数最小的是原基形成时间,耳片厚度指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
2.3 农艺性状聚类分析及产量回归模型的构建
15个农艺性状的欧式距离聚类分析结果见图2。
图2 15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Fig.2 Cluster analysis of 15 agronomic traits
如图2所示,在欧氏距离10.0处,15个农艺性状被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涵盖了子实体形状、子实体腹面褶皱、子实体背面褶皱、子实体边缘特性、原基颜色、子实体颜色等11个农艺性状,以赋值性状为主,表明这些赋值性状彼此之间的相关性较高。第二类涵盖了产量、耳片长度、耳片宽度等信息,表明这几个性状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通过此证据进一步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挖掘,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产量(Y)与发菌时间(X1)、耳片厚度(X2)、耳片长度(X3)、耳片宽度(X4)之间的最优回归模型,得到的回归方程式为:
由此可见,产量和发菌时间、耳片厚度、耳片长度呈正相关,与耳片宽度呈负相关。产量性状与其关系紧密的4个性状相关程度依次为:耳片厚度(X2)>耳片宽度(X4)>发菌时间(X1)>耳片长度(X3)。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耳片厚度每提升一个单位,产量会相应的提升6个单位,耳片厚度是影响产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2.4 主成分分析
对59个菌株的15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主成分分析方差解释Tab.4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由表4可知,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6.067%,表明这4个因子所含的信息可解释全部信息量的96%,符合分析要求。
对前4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进行分析,见表5。
表5 主成分载荷矩阵Tab.5 Principal component loading matrix
由表5可知,耳片长度、耳片宽度在第1个、第3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值,这2个主成分主要解释了这2个变量,可以把第1个和第3个主成分综合解释为子实体形态性状指标;产量和耳片宽度2个性状在第2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值,可以把第2个主成分解释为产量因子;发菌时间和原基形成时间2个性状在第4个主成分上有较高的载荷值,可以把第4个主成分解释为营养发育因子。此4个主成分分别从营养发育角度、子实体形态性状角度和产量角度综合评价了木耳菌株。同时这些性状也是作为木耳菌株特性评价的主要指标。
2.5 基于农艺性状对59个菌株的聚类分析
对59个木耳菌株15个农艺性状进行欧式距离聚类分析,结果见图3。
图3 基于农艺性状对59个木耳菌株的聚类分析Fig.3 Cluster analysis of 59 strains of Auricularia heimuer based on agronomic traits
如图3所示,在欧式距离20的水平上将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综合SSR聚类分析结果和农艺性状可知,此聚类图与SSR聚类结果关联度不大,与农艺性状关联度很大。类群1包括AU95、AU113等25个菌株,其最典型的特征是子实体多为典型的元宝型,腹面和背面的褶皱多为平滑型。类群2包括AU71、AU117、AU126等34个菌株,这个类群在欧式距离为16的水平上又分为3个亚类,总体来讲,尽管有AU64、AU79、AU70等少数几株元宝型子实体菌株编入了这个类群,但这个类群的木耳子实体多数为菊花型,且腹面背面的褶皱明显。
3 讨论
木耳种质资源的评价研究多集中在分子标记的研究方面[25-26],但近年来基于农艺性状的多样性研究也愈来愈多,农艺性状是实际的感官或测量指标,作为评价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的指标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农艺性状指标为基础,结合SSR分子标记,评价了59个木耳菌株的遗传多样性,最终发现分子指标的聚类结果和子实体的农艺性状没有必然联系,两者只能从不同角度揭示菌株间的遗传差异。
基于农艺性状的菌株聚类结果将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群,与子实体形状及耳片腹面、背面的褶皱情况有极大的关系,但是与耳片长、宽、厚等指标关系不大。15个农艺性状的聚类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多元逐步回归表明,木耳的产量和发菌时间、耳片长度、宽度、厚度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在木耳育种进程中,要充分协调好外观、品质、产量等性状,依据科学的指导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