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条件出发的支教实践
——以户外体育活动开展为例
2022-02-16福建省屏南县实验幼儿园陈晓苹
福建省屏南县实验幼儿园 陈晓苹
2021年,笔者作为一名支教教师来到了屏南县某镇中心幼儿园。该园有6个班,小、中、大年段各两个班级,幼儿数191人(小班47人,中班76人,大班68人)。这样的幼儿人数在屏南县乡镇幼儿园中是最多的。该园有专任教师13人(幼教专业毕业教师7人,小学转岗4人,小学教师2人),其中45周岁以上教师8人。从师资队伍来看,幼教专业出身的教师占一半;另外一半的教师是小学或转岗教师,年龄大,专业性不强。
该园有一台一体机、两台电脑,每个班级各有一架电钢琴、一台电视机。除了一体机是2021年刚刚配置的之外,其他设备过于陈旧。园内的硬件设施材料如幼儿的活动材料、玩具也较少,不能满足幼儿学习的需求。
该园软件、硬件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作为即将在这里支教一年的教师,笔者该从哪里入手,为幼儿园的发展做一点贡献呢?笔者在支教实践中以户外体育活动为突破口,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一些经验,其中一些做法可供大家参考。
一、立足问题,找准切入点
支教期间,笔者发现该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幼儿很少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即使天气晴朗,也鲜有幼儿在户外活动;幼儿走出活动室,一般只玩一会儿大型玩具,根本达不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要求的“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的标准。经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幼儿安全是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教师担心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会发生磕碰、摔伤,所以很少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有的教师认为操场小且旁边没有遮阴的树木或其他遮盖物,幼儿不适宜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在笔者的印象中农村幼儿一般比城镇幼儿长得更壮、更灵活、更健康,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运动,而该园的户外体育活动现状让笔者担忧。笔者决定从户外体育活动入手,转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立足实际,查找差距
2022年2月,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的“A2.保育与安全”的“B5.生活照料”中,明确指出:“制定并实施与幼儿身体发展相适应的体格锻炼计划,保证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评估指南》为我们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对照《评估指南》的标准,笔者组织教师查找户外体育活动中的问题。有的教师说时间太短了,有的教师说幼儿的运动量不够,也有的教师说材料单一……笔者带领教师学习《评估指南》,鼓励教师直面户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使教师基于问题展开自我思考并自我行动,实现自我成长。
三、立足实际,解决问题
朱家雄先生指出:园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的范式,能有效回应儿童生成的低结构课程和教育活动。园本教研背景下,教师关注对创生课程的反思,在反思、对话过程中提出新问题,从而获得个人化的默会性知识。笔者在日常和教师交流时,教师谈论最多的问题是想开展户外体育活动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不知道具体怎么做。笔者经过咨询专家,确定以园本教研为抓手,帮助她们厘清思路,解决问题,提高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一)基于教师实际,转变教师观念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笔者跟教师一起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帮助教师知道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教材,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出发点,教师应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我们一起学习徐则民、洪晓琴编著的《走进游戏 走近幼儿》一书,明确了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是游戏的主人,了解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笔者还和教师共读了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课程与理论的相关书籍。通过理论的学习,笔者帮助小学转岗教师和小学教师了解了幼儿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支持他们树立运动和游戏整合的观念。
(二)基于场地实际,调整活动时间及空间
笔者和教师沟通后,决定利用中午时间开展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目的是针对问题,引导教师发散思维并研讨交流。经过交流,笔者要求教师保证每个幼儿每天的户外运动时间为一个小时。针对幼儿园场地日照强烈的特点,全体教师经过讨论,决定将户外运动时间全部安排在早上入园后的一个小时内,因为这个时段温度较适宜,适合体育锻炼。笔者和隔壁小学的校长沟通,希望能在晨间户外锻炼时打开小学的侧门,这样大班幼儿就可以去小学的大操场锻炼了,极大拓展了活动的空间。
基于该幼儿园户外运动教学薄弱的特点,笔者和教师统一了各年龄段的早操环节,因为早操是最有效促进幼儿全身运动的体育活动。通过规范早操的时间和动作、增加跑操环节,我们有效地保证了幼儿的运动量。
(三)基于设备实际,实现有效整合
该园的运动材料,过去都放在一楼的一个活动室内。活动室里面有一个不锈钢架子,高两米,分成三层。材料凌乱地摆放在架子上,幼儿取放不方便。笔者组织教师在现场研讨,看看现有哪些材料、可以怎样分类、特殊规格的材料放在哪个空间更合适、怎样摆放有利于幼儿自由取放等。教师把放在活动室里的材料搬了出来,进行分类,再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摆放位置:篮球、小椅子、稻草制作的材料怕雨淋,放在走廊里;滚筒、木板、梯凳、竹棍、滑板车等搬到围墙边;呼啦圈、飞盘等放在大型玩具下面,既方便幼儿玩游戏又可以支持幼儿运动。全体教师经过研讨,决定改变各班各玩各的状况,教师的职责也由原来负责自己班级变为负责一个区域;全园的户外空间分成跨越区、跳跃区、攀爬区、投掷区、球类区及野战区,既有专门项目,又凸显了游戏和体育的整合。
安全问题是该园教师最担心的问题。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职责的改变、合理的站位,有助于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并及时进行指导和提醒。
现场教研、具体操作激发了教师参与研讨的兴趣,他们不断地自省、感悟。教师能够针对出现的问题各抒己见,在互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四)基于教学案例实际,引领户外体育活动向纵深发展
笔者支教后的一次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在操场上提供了梯凳、梯子和木板,引导幼儿自由玩耍。幼儿能够把材料组合在一起,玩得很顺利。笔者也用手机记录了一些幼儿活动的片段。
活动后的教研中,笔者请教师观看幼儿活动的录像并问教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教师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或想法:“没问题呀,孩子们玩得很愉快。”“孩子们很喜欢玩呀!”……笔者提出问题:“这样单一的结构对幼儿有挑战吗?我们在现有的材料基础上,可以怎样调整,才能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开始议论起来:“可以增加长度,梯子摆成起伏的造型。”“可以延长路线,增加岔路。”“把两块木板改成一块木板,把宽度变窄。”……
教师根据教研的结果,重新投放了材料。幼儿对新材料更感兴趣,且游戏的水平也有所提高。活动之后的教研中,笔者面向全体教师提出问题:“可以投入怎样的材料,既能增加运动的难度,又能发展幼儿的其他动作?”有的教师说:“增加一些材料,如轮胎、海绵垫。”有的教师认为:“我们还有个铁滚筒,看看孩子们可以怎样玩。” 还有的教师提出:“加了材料后,梯凳的作用不仅仅是爬行,还可能发展幼儿的平衡、攀登等能力。”
随着材料越来越丰富,户外体育活动也越来越有质量。一段时间之后,笔者组织教师进行研讨。笔者开场就提出问题:“你们在活动中看到了什么?大家可以分享、交流自己的记录。”教师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幼儿在路线的中间用轮胎造了一个‘望远镜’。”“孩子们把铁滚筒放在路线的最后,然后从上面往下跳,说自己感觉像飞一样,太刺激了。”“孩子们更喜欢玩了,经常在一起讨论摆放材料的方法和尝试其他玩法。他们交往互动多了,动手能力强了。在这个线路里,孩子们除了爬、钻,还增加了跳。”……笔者继续提问:“那怎样使这个活动变得更有趣?”教师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可以增加游戏环节。”“还可以增加个投掷环。”“应该把问题交给孩子们,他们会有奇思妙想的。”……
跟踪式教研,一步一步引导教师学习如何观察幼儿、如何了解幼儿的需要,从而给予支持。手把手式的教研,支持教师把一般的重复性的户外体育活动改变为追随着幼儿的需要并不断增加难度、提升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户外体育活动,使教师渐渐明白了要把户外体育活动的自主权还给幼儿,只有充分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扮演好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四、发动家长,丰富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户外体育活动中,材料是推动活动发展的关键因素。乡镇幼儿园资金少,连基本的体育器材都配不齐,数量又少。笔者认为暂时只能利用家长资源来丰富材料。笔者利用家长会,一方面大力宣传户外体育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了解家长的职业、手艺等,建立家长资源库,让家长参与材料的收集与制作。笔者在与一个家长闲聊时了解到当地的一个玩具厂中有很多废旧的材料,于是带着教师过去收集并请家长根据教师的要求加工那些废旧材料,丰富了幼儿的户外体育活动材料。此外,笔者还要求教师组织家长改造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有的家长利用竹竿和纸团做了棒球棍,有的家长用PVC(聚氯乙烯)管做了跨栏等。有的家长就地取材,巧用当地的农村自然物制作材料,如将稻草编制成草垫、飞盘、草绳、“稻草龙”等。
支教一年,要解决该园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笔者以户外体育活动为切入口,希望通过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带动年轻教师成长,并引导小学转岗教师关注幼儿,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希望教师能坚持运用园本教研的形式集思广益。户外体育活动的改变,确实对该园幼儿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积极影响,使得该园一些教师开始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尝试用新的理念关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等。笔者的支教过程是短期的,但笔者希望新的理念和教学方法能植入乡镇幼儿园教师的心中,生根发芽,从而促进乡镇幼儿园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