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成长的精彩故事
——中班课程故事

2022-02-16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幼儿园叶琪琳

幼儿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玉米粒爆米花经验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幼儿园 叶琪琳

一、活动缘起

新学期开始了,幼儿在“我的种植计划”活动中经过调查、交流、讨论和投票后,开始规划班级的种植,其中“种玉米”荣登投票榜首。玉米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物。玉米的生长变化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长过程又会给予幼儿怎样的经验呢?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的发展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及“教育建议”,笔者和幼儿一致决定种植两种不同品种的玉米——黑玉米和黄玉米。随后,幼儿带着搜集而来的玉米种子,开启了探索玉米之旅,期待着夏收如约而至。

二、活动过程

(一)种玉米喽

有了上学期在地里种植胡萝卜的经验,幼儿知道土壤干硬、没营养,必须重新翻土再加营养土。有的幼儿说:“这样才不会像上学期种的胡萝卜一样,长那么慢!”在种玉米之前,幼儿分工合作,对土地进行了一番改造。他们带上了小锄头、小耙子等工具,在笔者、保育员的帮助下,浇湿旧土并翻土,再倒上小石子、营养土一起搅拌。幼儿知道有了小石子和营养土的加入,不仅土壤更有营养,而且能防止土壤结块硬化。幼儿根据共同制订的种植计划,将土地一分为二,并在土地中插上了画有黄玉米和黑玉米的标志牌。

准备工作就绪,可以播种啦!怎么播种呢?有的幼儿向家里有种植经验的家长请教。钰涵的爷爷就是一位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菜农。经过钰涵爷爷的线上传授与分享后,幼儿开始学习泡玉米粒种子、为种子挖洞、播种、浇水,忙得不亦乐乎。之后,幼儿共同约定每天去浇浇水、拔拔草并看一看、记一记。

幼儿之前积累的种植经验在这次种植活动中得到了迁移和运用。幼儿表现出较好的计划、协商、合作能力,能较快地根据计划准备材料、规划土地、搜集播种信息。

(二)玉米叶子黄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幼儿无法到幼儿园。玉米成为疫情期间幼儿的牵挂。在幼儿无法入园期间,充足的雨水、适宜的温度,加上幼儿园保安叔叔的照顾,玉米的长势喜人。复学的第一天,幼儿欣喜地发现“光溜溜”的土地里长出了一株株高高的玉米苗,有的苗甚至长得比幼儿还高了。

幼儿围着玉米左瞧瞧右看看,突然,有个幼儿大声喊:“不好了,玉米叶子枯萎了,你看好多叶子黄了。”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好几株玉米的叶子泛黄甚至耷拉下来了。幼儿开始议论起来。

伟琛:这肯定是被太阳晒干了,叶子才黄的。

子赫:也有可能是玉米喝太多水了。

怡欢:不对,是没营养,要施肥了。

宇辰:该不会是有害虫,才变成这样的吧?

…………

幼儿的猜想似乎有道理,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玉米叶子发黄,谁也给不出准确的答案。幼儿已经关注到影响玉米生长变化的因素,想找到准确的答案。笔者经过思考,决定让幼儿带着问题回家利用各种资源来寻找玉米叶子泛黄可能产生的原因并尝试解决问题。幼儿通过询问家长、查看书刊等方式,用绘画记录了自己的调查结果。有了多方的查证,幼儿在正式的“交流会”上发言更加笃定与自信。除了水分、阳光、害虫、营养的影响,幼儿还了解到可能是因为播种时种子种太深、种太近的原因。笔者没有急于告诉幼儿如何排查原因来寻找答案,而是选择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继续去观察,尝试找到答案。因为问题的产生存在多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让幼儿接下来的连续观察和比较观察更有针对性。幼儿先“锁定”观察目标——水分的影响。连续一周的晴天,给幼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观察机会。幼儿坚持每日浇水,一天天过去,他们发现玉米的黄叶变少了,但黄叶仍存在。幼儿继续突破,除了每天保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还启动第二套方案——施肥即补充营养。有了上学期种植活动的施肥经验,有的幼儿去厨房运来了淘米水,有的幼儿从家里搜集了玉米专用有机肥,有的幼儿在班级厕所里存储“童子尿”。在比较的过程中,幼儿用上了不同的肥料给玉米补充营养。就这样,两周过去了,玉米重新变回一片绿了。

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引发了幼儿的主动探究。活动过程中,笔者做的就是围绕幼儿提出的值得继续探究的话题,以问题为导向、化任务为驱动,支持并鼓励幼儿大胆思考、猜想验证、探究发现、简单推理、寻找答案。幼儿利用比较观察、连续观察、分析排除等方法进行学习,养成了想办法搜集资料并验证猜想的习惯。幼儿逐一突破,了解到是水分不足、营养不足影响了玉米的生长。笔者通过集中交流分享、梳理小结等,帮助幼儿将自主习得的零散经验形成共同的、系统的有益经验。

(三)测量记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玉米越长越高。一天,小蔚指着玉米秆子上端,说:“你们看,玉米长出小麦了。”小蔚的话引起伟琛、深蓝的质疑:“什么小麦?我们种的是玉米,怎么会长小麦呢?”玉米秆上长出来的到底是什么呢?笔者引导幼儿利用绘本《玉米生长记》解开了“谜团”——原来玉米长“穗”是玉米开花了。玉米长“穗”的过程也是玉米“授粉”的过程。玉米“授粉”完就会慢慢长出玉米了。“哦,原来那是玉米的花呀,不过它真的长得像我见过的小麦穗子。”小蔚若有所思地说。

玉米日渐长高,几个幼儿不禁和它们比起了高矮。“老师,你看,玉米长得比我高了。”“这棵玉米长到我的眼睛这边了。”“哇,这棵玉米更高,比我们班最高的欣娜还高。”……这一次,幼儿对玉米的高矮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怎么测出玉米到底有多高呢?在分享环节,笔者引导幼儿思考。

深蓝:可以用尺子量,比如我们上次用的米尺。

冠廷:可以用吸管量,比一比。

洺君:可以用绳子。

竣亦:用泡沫条。

亦琛:我们可以用奶粉罐一个接着一个叠起来,跟玉米比一比,看需要叠几个奶粉罐才能和玉米一样高。

…………

多数幼儿对于用什么工具、借助什么材料来测量玉米的高度有自己的意见。这让笔者对他们迁移、运用复学后第一个活动“一米距离”测量经验的能力刮目相看,也更让笔者相信中班幼儿能用自己的方法自主测量玉米的高度。幼儿找到了直尺、卷尺,在班级搜集了能为他们测量玉米服务的吸管、线轴、泡沫条、魔尺玩具、奶粉罐等。于是,一个测量玉米的活动开始了。

钰涵说:“可以用吸管量,1、2、3……这棵玉米有5根吸管高。”昕童也量了同一棵玉米,说:“不对,这棵玉米有4根吸管高。”

在测量过程中,多个幼儿遇到了问题。笔者问钰涵和昕童:“你们用同一种材料测量同一棵玉米,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到底哪个答案才是正确的呢?”笔者的话音刚落,旁边的洺君指着玉米地,大声说:“昕童是从木板这边开始量,而钰涵是从玉米秆子的地面开始量起。”这一发现引起同伴的注意:“原来他们两个人量的起点不一样。”

幼儿自主发现了不同测量方法会影响测量结果。显然,幼儿的测量经验需要通过一次次不同的尝试与体验来巩固与内化。笔者带领幼儿重新梳理了正确的测量方法。之后,幼儿投入新一轮的测量。这一次他们选择了绳子、彩带、卷尺等工具。幼儿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初步了解到借助不同的材料来测量同一棵玉米的高度,结果会不同。比如宇辰用5根吸管连接才量出了玉米的高度,思淳直接用2根48节“魔尺”就量出了玉米的高度。俊齐和思淳用彩带量玉米高度时却不懂到底有多长。他们拉着彩带,一人拿一端说:“看,就是这么长。”笔者问:“哇,那么长,那到底多长啊?”俊齐一不小心松掉了彩带,说:“哎呀,不记得刚才量到哪里了。”瑾楠说:“那就重新量呗,不过要做个记号才知道玉米长到哪里了。”俊齐说:“哦,我知道了,也可以用卷尺去量。”笔者在一旁观察幼儿互动,暗自窃喜:幼儿的自省和学习调整能力让笔者大开眼界。

幼儿继续分头行动——有的幼儿负责配合拿彩带量玉米,有的幼儿负责用记号笔在彩带上做记号,有的幼儿直接用卷尺量玉米,接着量做记号的彩带……这次他们终于准确地测量出那棵玉米的高度。俊齐说:“上面的数字我认得,是100,我们量到的终点是15。”“那这是多长啊?”怡欢望着笔者发问。幼儿对卷尺上的数字、对应的数量关系已经萌发了探究兴趣。

笔者决定绕开这个“难题”,先让幼儿及时记录刚刚的测量结果,并鼓励他们对着卷尺上的数尝试把结果画下来。不一会儿,幼儿画出了“115”“108”等数字。笔者好奇地问:“115的玉米高,还是108的玉米高呢?”幼儿争执起来。笔者故作为难:“这可怎么办!”瑾楠突然提议:“我们找找‘115’在哪里,跟叶老师比一比,在叶老师身上做个记号;然后找到‘108’再和叶老师比一比,做记号,不就知道了。”瑾楠的方法让同伴们摸不着头脑,但笔者心里明白她是要用同一具体参照物直观比较谁高谁矮。既然个别幼儿提出了这样的有益经验,那它就值得我们一起试试并让其他幼儿也一起了解。于是,笔者“摇身一变”,成为另外一个“测量工具”。在笔者的帮助下,幼儿直观地了解到“108”只到我前臂的位置,而“115”则到达我上臂的位置了。幼儿谈论起结果来:“原来,‘115’比较高,‘108’比较矮啊。”笔者问:“那现在哪个长、哪个短呢?”幼儿回答:“115比108高,所以115长、108短。”

经过参照比对,笔者引导幼儿重新观察卷尺。幼儿了解到原来卷尺越往后拉,长度就越长。

测量活动中,幼儿将周围生活中的自然物作为“工具”或“参照物”运用到测量中,已经有了初步的测量意识。幼儿动手动脑,反复尝试,自主发现,探索出测量的多种方法,获得了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

(四)玉米的华丽变身

玉米终于成熟了,幼儿期盼的收获玉米的时候到了。“哇,玉米好可爱啊,我好想带回家啊。”“可是不够分,怎么办?”“可以砍断。”“这么少,不够吃。”“要不我们煮了,你一口我一口。”“多不卫生啊!”“要不我们煮玉米汤。”“我们把玉米粒掰下来,做玉米饭。”……

笔者顺着幼儿的话题提出了问题:“玉米除了做这些美食,还可以做什么呢?”

因为玉米数量有限,一些幼儿本想带玉米回家的愿望无法实现了。这个问题促使他们讨论、思考并制订合理的“瓜分”玉米的方案。幼儿讨论出可以用这些玉米制作美食,这样就可以一起分享了。刚开始,他们讨论出玉米可以做玉米沙拉、玉米饼、玉米汁、爆米花、玉米饺子、玉米汤等,一轮投票下来,做爆米花赢得了多数幼儿的赞成。

怎么制作爆米花?制作爆米花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笔者也一知半解,索性和幼儿共同查找、搜集信息。当天回家后,班级有八个幼儿自主完成了调查任务,把如何制作爆米花的过程画了下来,第二天来园后和同伴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同样的问题驱动,只有少数幼儿能自主、独立完成,这不禁也让笔者有点担忧他们的任务意识。当笔者询问没有完成调查任务的幼儿,他们开始解释起来:“我回家就跟妈妈说了,可是妈妈说‘等下,手机要用’。”“我爸爸妈妈很晚才回来,爷爷奶奶他们不懂。”“我要睡觉的时候才想起,妈妈让我先睡,说明天再去查。”“对啊,我都跟他们说了。”……幼儿埋怨式的说明,让笔者认识到任务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更不是教师一厢情愿能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家园共同的努力。对此,笔者以幼儿的名义,在班级微信群将幼儿的对话与家长分享。笔者将八个幼儿的调查结果分享在微信群,希望直接的表扬和含蓄的提醒能让家长有所领悟并及时调整家庭教育的策略。

之后,更多的家长分享了孩子在家中尝试自购玉米粒做爆米花的录像片段。幼儿积累了更丰富的制作爆米花的经验,来园后还和笔者、同伴激动地谈论如何制作爆米花。家长和幼儿的表现让笔者欣慰:教师不再带着一群幼儿“孤军奋战”,有家长的助力、与家长并肩陪伴幼儿成长,才是教育路上最美的风景。

在得知班级要开展做爆米花的活动后,怡欢妈妈带上她丰富的制作经验走进了我们的“美食每刻”生活坊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之前做的“攻略”,从家里准备了糖、油等材料以及锅、铲工具和装爆米花的纸杯。在做爆米花之前,笔者疑惑地问:“有的小朋友拿了自己种植的玉米,也有的小朋友购买了做爆米花的玉米粒,大家能成功做出爆米花吗?”幼儿面面相觑,有的幼儿说“可以”,有的幼儿说自己种的玉米不行。洺君提议:“试一试,不就知道了。”

说干就干,在怡欢妈妈的指导下,幼儿分组行动。有的幼儿负责剥风干的玉米粒,有的幼儿拿着锅和铲,有的幼儿准备黄油,有的幼儿准备倒玉米粒……刚开始,幼儿发现自己种的玉米粒不管怎么翻炒,都毫无动静,但散发出了黄油香味。亦雅笑着说:“这有点像炒玉米了,奶香味的玉米。”在一番加料搅拌、翻炒后,幼儿自己种的玉米粒和购买的玉米粒都成功地爆出了爆米花。幼儿围在一起,激动地拍手欢呼。伟琛说:“太神奇了,就像跳跳糖一样。”体验到成功后,幼儿又制作了草莓味爆米花和焦糖味爆米花。他们各自拿着一杯爆米花,边吃边和同伴交流。

从春天到夏天,玉米陪伴幼儿经历了很多有趣、美好的事情。亲身参与其中的幼儿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当天下午,笔者和幼儿通过照片、录像等共同回忆了玉米成长的过程。幼儿对于播种、照顾、调查、测量、丰收、做玉米美食等有说不完的话。

笔者问:“怎么才能把你们印象深刻、有意思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呢?”幼儿提出了多种建议:“可以把这些照片收藏起来。”“可以画出来。”……画故事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幼儿投入绘画的活动中。

一幅幅作品被贴在了班级墙面上。自由活动时间,幼儿继续讲述着与同伴、与教师、与玉米共同经历的那些事。

闲置在一旁的风干的玉米粒还可以做什么呢?幼儿提出了各自的意见。

昕童:还可以当种子,下一次我们还可以继续种玉米。

瑾楠:这样好多的种子就能生出很多很多的玉米。

小蔚:太好了,玉米怎么这么厉害,还能变出那么多。

亦雅:下次我们还能拿来做玉米炒饭、玉米饺子!

…………

幼儿收获玉米之后发自内心的兴奋感染了笔者及其他教师,也感染了全程“围观”的家长。幼儿收成玉米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带它们回家与家人分享这份“荣耀”。在制作爆米花的过程中,他们积极专注地参与,主动寻找工具与材料,不断尝试、观察记录、对比,建构有关经验。幼儿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大胆尝试—调整方案—再次尝试”的过程中体验着探索的乐趣。

三、活动小结

(一)师幼共同建设种植课程,收获一定的经验

季节更替让每学期的种植活动都有不同的意义。基于幼儿视角的种植活动的实践探索,让笔者思考自然、生活赋予种植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就是引导幼儿走进自然、回归生活的引路人。在幼儿已有种植经验的基础上,教师应改变原来“预设”幼儿“实践”的模式,与幼儿一起建构种植课程。

在种植活动前,笔者引导幼儿调查春天适合播种的植物有哪些并做种植计划。幼儿投入自然化、生活化的种植情境和过程中,在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进行学习,带着感官、思维、情感去关注玉米的成长。幼儿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发现的一些现象,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无法给出确切答案的。问题往往孕育着下一个探究活动。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化问题为任务驱动,引导幼儿围绕种植过程中的探究点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并顺应幼儿兴趣,支持幼儿不断深入探究,建构、内化种植过程中的经验。也许有些种植经验,如“怎么播种玉米”“玉米叶子为什么泛黄”,在今后的生活中不需要使用,但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经验,收获了不怕困难、敢于尝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与幼儿一同陪伴玉米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增进了对种植玉米的认识,更加了解了幼儿在种植过程中的观察、表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自身在种植活动中的价值辨析、观察指导、反思调整、课程建设能力。玉米种植活动所带来的这些有意义、有趣的事情,反映了教师基于幼儿视角的课程观。

(二)课程资源利用最大化,支持幼儿多元地发展

种植玉米的活动中,教师利用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笔者在种植前也经过了“深思熟虑”,从解读《指南》中的相关发展目标,到预想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可能生成的教育契机。笔者从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家长资源、网络资源、周边自然资源,支持幼儿在科学、健康、语言、社会和艺术等方面获得发展。在幼儿种植计划制订、种植疑问解答方面,笔者不再单向发力“授鱼”,而是借助了家长资源、网络资源为幼儿提供支持。幼儿在获取学习资源和迁移经验的同时,也在提升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不怕困难、敢于尝试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在和自然材料的互动中充分地感知与操作,收获了数量、空间、测量、合作、规划、任务意识等多方面经验。笔者借助多样课程资源,使玉米种植活动达到了“授之以渔”的效果,让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也让幼儿在与资源的有效互动中建构了有益的经验,获得了多元的发展。

(三)种植活动探索自然化,引导幼儿感受生命的繁衍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幼儿关注玉米长高、开花、结果、留种。笔者基于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与幼儿走进自然,了解玉米授粉才能结果等植物生命发展的必要方式,在探索玉米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推进课程。在种植过程中,除了关注幼儿所见所思外,笔者还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季节、气候、生长因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玉米出现黄叶是它生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情况,需要幼儿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分析、排查,以寻找答案。玉米授粉不均、结果数量少,同样引发了幼儿对生命繁衍的思考。幼儿想到风干的玉米粒可以当种子,继续种出玉米,这就是玉米赋予幼儿的关于生命繁衍的朴素思考。幼儿在当下季节、玉米自然成长状态下亲身感受生命的繁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生机勃勃的大自然。

猜你喜欢

玉米粒爆米花经验
耍小聪明的鹅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长出我的爆米花
有趣的『玉米粒抖字』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可乐爆米花
可乐爆米花
每天做好一件事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