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经验*
2022-02-15葛泓艺陈学奇
葛泓艺 陈学奇 严 航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5
子宫内膜息肉(EP)为子宫内膜基底层局部过度生长所致的宫腔赘生物,主要由子宫内膜腺体、纤维间质和厚壁血管构成,可单发或多发,为妇女常见的子宫内膜病变之一。EP的发病率较高,为7.8%~34.9%[1],但多为良性病变,少数患者可伴子宫内膜癌变倾向;且本病术后易复发,复发率为2.5%~43.6%[2]。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可无症状,但大多表现为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甚至导致不孕,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生活,备受医学界的关注。
导师陈学奇主任中医师为浙江陈木扇女科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第六、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妇科40余年,擅长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对于EP的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临床经验,取得一定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陈师治疗本病的经验简述如下。
1 病因病机述要
EP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无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癥瘕”“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不孕”等范畴。陈师认为,EP是胞宫之赘生物,表现为“癥瘕”,但也是全身病变的一种表现,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1.1 气血虚弱是子宫内膜息肉形成之根本:《景岳全书·妇人规》云“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不行……则留滞日积而渐以成癥矣”[3],认为癥瘕的产生是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停胞宫、冲任之脉成瘀,瘀血日久成癥瘕。陈师认为,女子“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以充盈通畅为贵;素体气血不足者,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发生气虚血瘀;血虚则血脉不充,易瘀血内生,而发生血虚血瘀,瘀血停聚胞宫日久则成有形之癥瘕息肉。
1.2 肝脾肾失调是子宫内膜息肉形成之关键:“肾主生殖”,与胞宫相系,肾气肾精的盛衰,影响肾对天癸的成熟和冲任二脉的通盛以及胞宫的生理功能,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房劳多产伤肾,可发生肾虚血瘀,影响月经的调畅,出现崩漏、月经过多等EP的常见的临床症状。若妇人多次孕堕或宫腔操作,损伤了肾气,使冲任、胞宫气血受损,经血不循常道,离经之血蓄积胞宫,日久形成胞宫癥瘕之症。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妇人忧思过度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乏源,冲任亏虚,血海不盈,可因虚致瘀;若脾虚运化水湿的功能下降,可致水湿流注下焦,聚生内湿痰浊,导致痰湿壅滞冲任胞宫,痰浊阻滞,入络成瘀,痰瘀互结于胞宫、胞络而成癥瘕。
肝藏血,主疏泄,肝气失疏则气滞血瘀;肝阴不足,阴虚化热,热扰冲任、胞宫,瘀热互结成瘀,日久而成癥瘕。
总之,肝脾肾与息肉形成关系密切,肾虚冲任不调,脾虚痰凝,肝郁气滞,均可成瘀,发为本病。
1.3“瘀血内结”是子宫内膜息肉形成之核心:息肉的核心病机为瘀血内结成癥瘕。因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耗伤阴血,致气虚血瘀、肾虚血瘀;因忧思过度或饮食不节致脾虚血瘀;因情志不畅,气滞成瘀;因经期、产后摄生不当或多次人流、宫腔手术等感受寒湿热毒等邪气,使胞宫冲任损伤,胞脉失于濡养而瘀血内停,致寒凝血瘀、湿热瘀阻,最终都将使瘀血积于下焦胞宫、胞脉,日久结聚,渐成癥瘕息肉,使胞宫藏泻失度,而出现“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离经之血阻于胞宫,胞络冲任失畅而致不能摄精成孕。
陈师还认为,EP是逐渐发展的一种疾病,瘀血积蓄日久留滞不去,久郁而化热,致瘀热互结,加重血瘀的病情,导致冲任络脉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日久而腐化凝聚成内膜息肉,“瘀血”为本病最终的核心病机,且又以“瘀热”为多。
2 治法思路探微
陈师认为,该病的治疗目的不仅是恢复月经周期、经量,提高妊娠率,同时还要抑制息肉的生长。治疗以益气养血、健脾益肾、理气活血、化瘀消癥为治疗大法,并根据不同病因兼而治之,气滞者兼以疏肝理气,寒凝者兼以温经散寒,湿热者兼以清热利湿,痰湿者兼以祛湿化痰,血热者兼以清热凉血,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同时,结合三步调周法,根据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周期性加减用药。在具体治疗上,陈师还主张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以及有无生育需求等不同因素,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具体治疗思路如下。
2.1 审因论治,辨证施药:临证时需四诊合参,根据个体先天禀赋、后天因素及临床表现,在考虑血瘀的基础上,详审导致EP的病因,辨证施药,以达个体化治疗。如对素体阴虚火旺或房劳多产致阴虚血热,辨证属肾虚血瘀者,加入清热凉血滋阴补肾之生地炭、龟甲、女贞子、旱莲草等补肾化瘀;对情绪因素致肝郁气滞血瘀者,加柴胡、郁金、延胡索等行气化瘀;对经、产、术后夹寒凝血瘀致病,则加入桂枝、细辛、肉桂以温经化瘀;对堕胎小产、手术创伤后成湿热内蕴化瘀者,加入焦山栀、忍冬藤、蒲公英、炒苍术、茯苓皮、鸡血藤以清热化湿、凉血清热;审为气虚血瘀者,加入黄芪、当归、白芍等补气养血化瘀。
活血祛瘀、消癥散结之剂用法也因人而异。同为气滞血瘀,对新病体壮的崩漏、月经过多者,可加大活血祛瘀生新、凉血止血、消癥散结药之剂量;对久病体弱者,则要加强补益气血、补益肝脾肾,以培其损,酌用攻邪祛瘀消癥之品以求疏通气血。
2.2 中西相参,分期治疗:陈师治疗EP,主张中西相参,优势互补,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治疗提高临床疗效。具体可根据患者年龄和生育需求,结合B超检查及具体症状,对青春期、育龄期、绝经期的患者分别选择中医药治疗的切入点。
对息肉<1.5cm的青春期患者,如患者要求中医治疗,陈师在中药治疗过程中会结合B超及肿瘤指标严密观察息肉的大小、形状的变化,定期随访。治疗根据其临床症状有所侧重、辨证论治,如表现为月经过多或期长、崩漏的患者,陈老师认为以肾气未盛,肾阴不足,冲任二脉发育未全为多,且学习工作压力较大,肝气易动,青春期患者多为肝肾阴虚、虚火亢盛、冲任失调使胞脉失于通畅,血瘀凝聚所致的病变,宜肝肾并治,泻其火则冲任、胞脉调畅。治疗重在滋水涵木、调摄冲任、化瘀消癥消息肉。
对无生育要求且经阴道彩超发现息肉<1.5cm育龄期的患者,将病情告知患者,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以3个月为一个中药疗程,每月定期复查B超评估疗效,如果变小且月经渐调可继续治疗;如息肉增大或月经不调或症状无改善则建议手术。因少妇大多多产房劳,肝肾阴血易损,疏泄失职,血海蓄溢失常,胞脉失畅而瘀,治宜滋肾养肝,疏肝理气养血,以调经化癥为先;对有生育要求且息肉>1cm,尤其是年龄>35岁、不孕年限>2年,迫切需要怀孕者,单纯中药治疗一时难以改善生育,建议积极行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以增加受孕机会,术后配合中药促排卵、助受孕、抑制息肉复发,提高自然妊娠率或辅助生殖妊娠成功率;术中外邪易侵、郁而化热,术后气血、肝肾、冲任受损,瘀血内结,故术后先予中药益气补肾、理气活血、清热化瘀,同时不忘调经助孕,帮助患者尽早怀孕。
对出现崩漏或月经期长等症状或B超检查发现息肉>1cm以上的围绝经期患者,或有恶变趋势,则首先建议宫腔镜下行手术摘除息肉,术后予以中药改善子宫内膜内环境,预防复发。因妇人天癸欲绝,真阴亏损,又有后天乏源,为脾肾两亏、阴阳失调[4],治疗在化瘀消癥时,宜牢牢抓住脾肾两亏、阴阳失调的特点,标本兼顾,防止息肉复发。
对部分在体检中发现无证可辨的患者,可以辨病治疗,采用活血化瘀为主,少佐以行气通络、软坚散结之品,气行则血自通,癥瘕乃去。
2.3 三步调周,调经助孕: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失调和不孕。陈师认为,治疗本病时应结合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阴阳转化、消长节律和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分三步调理月经[5],从而恢复月经自然周期,使瘀血排出,新血以生,同时帮助怀孕。
经前期,重阴转阳,治疗以益气养血、补肾助阳、化瘀消癥为主,可加入鹿角霜、杜仲等,通过鼓动肾阳以助经期息肉的排出,同时加皂角刺、鸡血藤等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来疏通冲任血气,抑制息肉的增生。
行经期,子宫泻而不藏,此时因势利导,推动气血运行,防止瘀滞进一步加重,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为主。以黄芪五物汤加少腹逐瘀汤加减,加入泽兰、益母草等调畅气血,重在化瘀生新、固摄冲任,同时结合辨证以细辛、肉桂等辛香走窜之品温经散寒促进气血运行或焦山栀、炒丹皮等清热凉血,对经期延长伴经量多的患者,加藕节炭、地榆炭、棕榈炭、墨旱莲等以期止血活血而不动血;疏调通下,使经血排出通畅,加快子宫内膜剥落,使息肉随经血而出。
经后期,血海空虚,胞宫藏而不泻,为阴生阳长阶段,此期气血聚集,瘀滞加重,宜在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的基础上活血消癥、清热化瘀散结,以消除病灶、缩小癥瘕,可达到标本同治之效。药以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龟甲、鳖甲等益气养血、滋阴补肾为主,使气血充盈、肝脾肾得健,胞宫、血海充盈;加少量清热化瘀、散结通络之品,如白花蛇舌草、土鳖虫、水蛭等以缩小息肉,方能使月经如期而至。
肾气盛、冲任畅、月事调才有受孕机会。对合并息肉的不孕患者,在月经逐渐正常且息肉<1cm时,治疗以益气养血、补肾调冲助孕为主,使冲任调畅,血海胞宫充盛,经后期益气养血补肾与活血化瘀、软坚消癥并行,排卵期适当加川芎、大血藤、皂角刺、土鳖虫等化瘀消癥药,使冲任气血调和旺盛;子宫内膜生机恢复,调经种子,助其受孕;一旦受孕,治宜注重益气补肾、清热凉血安胎,以助胎儿的正常发育。
3 临证验案举隅
张某,女,34岁,已婚。2021年6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经期延长伴经间期出血1年余,阴道出血12天。现病史:1年前因反复月经期延长伴经间期出血去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EP可疑,患者再赴当地省级医院就诊,并于5月8日(月经干净后第3天)查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约0.5cm,宫内查见大小约1.8cm×0.6cm×1.5cm的稍强回声,边界清楚,内探及血流信号,宫颈口见直径0.5cm的稍强回声,疑息肉,当地医院建议宫腔镜手术诊治,患者拒绝手术。末次月经(lmp):2021年5月30日,经行十余天未净,经人介绍前来中医门诊。患者既往月经周期24~26天,近一年来,经行第1周量多夹血块,伴有少腹隐痛,后量少淋漓,常15~17天净。顺产一胎。就诊时患者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心烦多梦,腰酸,纳可,大便偏干。舌红、苔薄,脉弦细数。中医诊断:癥瘕;经期延长(阴虚血热、瘀阻胞宫、冲任失调)。西医诊断:异常子宫出血;子宫内膜息肉。治法:清热凉血、化瘀调经。方药:生地黄炭、乌梅炭、三七片、浙贝母、麸枳壳各10g,白及6g,麸白芍、海螵蛸、茜草炭、炒杜仲、炒续断、藕节炭、棕榈炭、酒女贞子各15g,大血藤、鸡血藤、景天三七、白茅根、地榆炭、墨旱莲各30g。10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6月22日复诊:药后第5天经净,心烦、多梦稍有好转,仍倦怠乏力,患者适将经行。予上方去生地黄炭、乌梅炭、三七片、浙贝母、麸枳壳,加黄芪炭、蒲黄炭、花蕊石、艾叶炭各15g,当归炭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7月4日复诊:纳可便干,月经来潮:6月23日至7月3日,药后经量稍减,经期缩短,稍有腹痛,小腹不适,纳便可。予首方去乌梅炭、地榆炭、藕节炭、棕榈炭,加砂仁6g,石见穿、半枝莲、马齿苋各3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7月20日复诊:药后经间期出血未发,余症好转,纳可,便溏。予上方去三七片、石见穿、半枝莲、马齿苋、女贞子、墨旱莲、麸枳壳,加乌梅炭、麸炒白术各10g,藕节炭、棕榈炭各15g,艾叶炭6g,地榆炭、仙鹤草各3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8月1日复诊:纳可便溏,日解3~4次,lmp:7月25日。2021年8月1日当地医院复查B超:子宫双层内膜厚约0.4cm,宫腔内见高回声团,大小约1.5cm×1.7cm×0.5cm,继前法结合月经周期反复治疗3月余,药后月经准,量中,6~7天净,经间期未出血。
11月20日复诊:lmp:10月28日~11月3日,11月5日又去上海专科医院复查B超提示:子宫内膜厚6mm,宫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继前法巩固治疗。经后第3天12月7日再次在当地医院复查:子宫内膜厚0.4cm,子宫、双侧附件未见异常。后停药,随访至今,继续3月一次B超复查,息肉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