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志瑛基于“膜原理论”论治脾胃病经验萃谈*

2022-02-15池佳华徐志瑛凌红羽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草果三焦津液

池佳华 黄 宣 徐志瑛 凌红羽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浙江省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徐志瑛是浙江省国医名师,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疾病等均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侍学左右,受其教诲,对徐师基于“膜原理论”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引经据典识其义

“膜原”也称“募原”,“膜”描述出其形状,《灵枢·百病始生》言:“募原之间,留著于脉。”道出膜原的本质是人体的筋膜组织。“募”精炼地表达其功能。膜原是脾胃升降、燥湿相济的门户,在脾胃的运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云“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可见脾与胃是通过“膜”相连的,“膜”可以助其行津液。其与脾胃在经脉中相互交融,脾欲为胃行其津液,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必须要经过脾胃之间的“膜”[1],即经脉和膜原。因此,该膜可以理解为“以脾胃为中心,通过膜原及其他络脉和器官”的网络系统[2]。膜原亦是三焦气化的门户,是湿热病初起时的受邪部位。薛生白有言:“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并病多归膜原。”其最重要的是指出,邪客膜原的“膜原”为三焦之门户,即一身之半表半里,虽湿热之邪外受,但终归于脾胃功能的失调,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均属太阴经,其中经脉气血不畅,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决渎失司,则津液代谢随之失常,最终出现湿遏热伏之病[3]。徐师认为,在脾胃病的论治中,尤其是对气机不畅、津液代谢失常的湿热邪伏的疾病,不可忽视膜原。

2 膜原理论的发展

膜原理论逐渐应用于临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将吴有性所创达原饮加减运用,原方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其中厚朴芳香化湿、理气祛湿,槟榔辛散湿邪、化痰散结,草果宣透伏邪、辟秽止呕,厚朴、槟榔、草果三药共用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佐以白芍、知母、黄芩清热滋阴,为治疗瘟疫或疟疾的邪伏膜原证。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中将其化裁而成柴胡达原饮治疗痰湿阻于膜原证,是以达原饮去知母、白芍,加柴胡、枳壳、青皮、桔梗、苏叶,旨在增强宣湿透达伏邪之功。其方对流行性感冒、不明原因发热等疾病有效,可用于治疗肝胆脾胃湿热之证型导致的疾病[3]。各类“伏邪”深入膜原,难以治愈,从而影响三焦气机失衡,产生各种病理产物,因此需经辨证论治,予适当的处方与药物以开达膜原,抒表邪气,以增强正气使邪外出。徐师认为,临证遇一些难治性的内伤疾病,尤其是其病机为脾胃失调引起的痰湿、湿热、痰热内阻,可考虑从膜原论治[4]。

3 触类旁通论其治

临床上治疗脾胃病多从症状入手,如“胃痛”“胃胀”“呕吐”“反酸”等症状,在治疗上先辨虚实,再探究其具体的病机,较少考虑到膜原的作用。徐师求古汲精,探胜拾微,进一步认识到脾胃病的治疗旨在恢复正常的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作用,但是想发挥这一作用,离不开三焦气机升降与津液正常的输布代谢,而膜原处在脾胃之间,与三焦、脾胃联系紧密。因此在治疗上徐师认为应考虑三焦分治与湿热分治联合治疗之法,祛湿与清热的比重应视情况而定,再根据邪气部位的不同,分为邪在上、中、下三焦治疗。邪在上焦,宜芳香宣化为主;邪在中焦,宜苦温燥湿为主;邪在下焦,宜淡渗利湿为主。若湿热之邪留恋气分日久,易化燥伤阴深入营分血分,可导致动风动血闭窍之证,以通腑泄热、开窍息风、清营解毒等治法多管齐下,分而治之。除此之外,徐师认为膜原理论与现代医学发现亦有所关联,可将二者有机结合,为临床提供帮助。

3.1“膜原”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徐师认为,“膜原”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密不可分。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看,在人体结构中,“膜原”可以认为是腹腔的结缔组织,如肠系膜、肠血管,而肠道菌群在肠道发挥作用的同时,亦离不开完整的肠黏膜屏障、成熟的免疫功能、合理的肠道菌群结构。徐师认为,人体内数量正常、结构合理、种类稳定的肠道菌群,可理解为正气,正如我们中医所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病原微生物、外来的抗体物质和免疫失调产生的抗体物质则可理解为邪气。在正气与邪气的转化过程中,可理解为肠道中的“膜原”气滞湿阻,根据气机与津液失调比重的不同,从而形成程度不同的肠梗阻、腹泻、便秘等肠道症状。膜原理论虽基于经典,但不拘于经典,徐师在肠道疾病的治疗中以膜原理论为基础,加用“藿香正气散”“新加香薷饮”调达肠道气机,以确保肠道功能和达。综上所述,在脾胃病治疗中,理应把握膜原与三焦气机的变化,灵活运用湿热分治,根据邪气的自身特点,对症加减用药,药达病所,方可起效。

3.2“膜原”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徐师认为,“膜原”与Hp感染密切联系。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分别理解,胃壁、胃血管、胃的淋巴等均可视为“膜原”,而Hp感染可视为病机中的“热毒”,毒热蕴结于膜原,损伤胃络,致使胃的功能失调,形成胃脘疾病。平衡稳定的胃稳态是胃内细胞正常增殖发育的必要条件,亦是影响胃内细胞生理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调控胃内免疫微环境、支持胃组织细胞生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Hp感染初期,Hp会导致胃正常稳态被破坏,进而影响胃泌素、胃蛋白酶和胃酸的分泌水平,可诱导炎症、溃疡、萎缩、癌变的发生,而这一系列的过程离不开“膜原”。

徐师认为,这种由Hp感染导致的胃稳态失调的胃脘疾病,在中医里可归为“胃痈”病。因此在中医治疗上也应遵循胃痈的疾病特点来论治,并结合“膜原理论”,应用开达膜原的药物,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清热解毒”“健脾和胃”“托腐生肌”之法,即类比外痈进行“消、托、补”。而在因Hp感染而导致的胃炎、溃疡、萎缩、癌变的胃疾病甚至是胃肠疾病,都可以辨证为“热毒”蕴胃,还应结合膜原与三焦的气机变化、津液输布代谢情况来进行治疗。

4 验案举隅

贾某,男性,53岁。主诉:腹茧症术后7年,反复肠梗阻。患者诉术后服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等西药治疗,但仍反复腹胀腹痛、恶心呕吐,长期便秘,为求进一步中医治疗,患者于2019年至徐师门诊就诊至今,其在服用徐师的中药后,肠梗阻未发。2020年11月20日诊见:患者神清,精神软,大便一周2~3次,腹痛,纳差,舌红、苔黄腻,脉弦细。徐师详细询问病史,四诊合参,辨为湿证,治宜开达膜原理气、清热化湿为主,辅以活血消积。拟方:厚朴、槟榔、姜半夏、苍术、黄芪、苦杏仁、桃仁、炒白芍、肉苁蓉各12g,草果10g,土茯苓、温山药、决明子、瓜蒌仁、徐长卿、枳壳各30g,水蛭4g,防己、皂角刺、桔梗各9g,芦荟2g,黄连5g。7剂,水煎,早晚饭后分服。11月27日复诊:患者诉排便次数较前增多,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原方去党参、黄芪,加炒莱菔子、胆南星各12g,荷叶15g。12月18日三诊:诉大便3日未解,期间排便通畅,其余症状好转,舌红、苔黄厚,脉弦,上方去桔梗,加桂枝6g,皂角刺改为12g。探本溯源,笔者整理该患者病例时发现,徐师此前对该患者的治疗中深谙“膜原”理论,以“厚朴、槟榔、草果”三味气味辛烈的药物打底,直达膜原,逐邪外出,辨证后辅以“清热滋阴”“理气化湿”“活血化瘀”药物灵活调配及时更方。该患者不间断至徐师门诊就诊,目前自诉服药后感觉良好,便秘较前明显改善,腹痛感消失,服药期间随访未复发肠梗阻。

按:本案患者腹茧症病程较久,有腹部手术史,手术为刀刃创伤,耗伤气血,影响气机运行,气机郁滞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液凝滞,终致大肠腑气不通,“不通则痛”,故腹胀、腹痛;大肠传导失常,故便秘;糟粕内停,胃气上逆,故恶心呕吐。在本案例中,集中表现为“湿热下注于肠道”的现象,既为病理状态也是病理产物,在“膜原理论”中可视为“邪气”,徐师予厚朴、槟榔、草果三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土茯苓、苍术、温山药、党参、防己益气化湿,半夏、桔梗、黄连调节升降,瓜蒌仁、芦荟、肉苁蓉、芍药、桃仁、杏仁润肠理气通便,皂角刺脱毒去脓。全方寒热并用和其阴阳,苦辛并进顺其升降、调其虚实,使阳明湿热得化,膜原透达,三焦气机得通。

猜你喜欢

草果三焦津液
基于《伤寒论》从广所论“津液”探讨“津液载邪”的理论内涵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草果栽培起源分析
三焦“筋膜”说——从筋膜学角度认识三焦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滇东南山区天然林下草果种植的民族生态学评价
三焦和心包相互关系的再认识
从三焦湿热相火论治慢性肝病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