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的引导策略
2022-02-13查秀琴
查秀琴
摘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数学学习的目标。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问题为起点,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来撬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优化课堂生态。教师要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可以采取“学前问——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提问”“学中问——引导学生生成问题”“学后问——让学习持续发生”的策略,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当中。
关键词:数学教学 学生提问 引导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数学学习的目标。问题意识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然而反思我们传统的教学行为,教师似乎更重视问题解决,对于问题提出往往是蜻蜓点水。大多数老师的课堂都是以问题为中心,采取“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留时间给学生提问,没有进行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创设的情境也不适合学生提问。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变革,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问题为起点,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来撬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优化课堂生态。教师要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
一、学前问——鼓励学生在预习中提问
数学学习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预学”。在中高年级,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阅读课本,预习“新课”,从标题开始,字斟句酌,文图兼顾,对关键词句进行标注,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新课时,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学习欲望会更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
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时,我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让学生在书上自由记录自己的疑问和想提出的问题。第二天上课时同学们围绕着他们所提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师: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新课,刚才课前老师也了解了一下,许多同学都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预习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
生1:我的问题是:“什么是组合图形?”(这位同学就课题发起了提问)
生2:我能回答你,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起来的图形就是组合图形,例如智慧老人家的客厅平面图就是一个组合图形。
师:看,这位同学不但回答了问题,还举出了恰当的例子,真是好样的!(师相机用课件出示了客厅平面图)
生3:智慧老人大概要买多大面积的地板呢?
生4:我觉得应该比24平方米多,比42平方米少,因为客厅比4×6的长方形大一点,比6×7的长方形小一点,智慧老人大概要买30多平方米的地板。
(许多同学都表示赞同,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
生5:如何求客厅的面积呢?
生6:可以在平面图中横着加一条线,分成两个长方形,分别求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再把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加起来。(师课件出示图①)
(这位同学的想法似乎给其他同学很好的启示,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
生7:也可以竖着分,把它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再把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加。(师课件出示图②)
生8:也可以斜着加一条线,将图形分成两个梯形,再把两个梯形的面积相加。(师课件出示图③)
生9:刚才几位同学都是用分的方法,我和他们的方法不一样,我是在图形的右上角补上一个正方形,就成了一个大长方形,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师课件出示图④)
生10:我观察了一下,上下两个长方形的宽都是3,所以我可以将上面的小长方形割下来,移到下面长方形的左边,就成了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师课件出示图⑤)
师: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种算法,真是了不起,老师为你们点赞!我们来将这些方法分分类。图①②③,这几种方法都是将组合图形分成若干个基本图形,这种方法叫“分割法”;像图④这样“补”的方法,在数学上叫“添补法”;而图⑤这种先“割”再“补”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割补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11:都是将组合图形转化成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
……
课堂上出现这么多精彩的问题与回答,源于学生对书本的深度了解,源于他们预习时深度的思考。课前学生钻研教材,提出疑问,课上再重点答疑,能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上通过生生和师生间的提问、倾听、对话与合作,能够收获对问题比较全面的解释和理解。
二、课中问——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问题化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提问。课中我们可以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问,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在认知冲突中发现问题,真正让问题提出落地生根。学生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尝试探究,合作分享,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化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北师大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小朋友发现用“一搾”来测量物体的長度不标准、不统一后,得出要用到量长度的工具——尺。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要问?(课件出示一把尺子图)
生1:我发现尺子上有一些线、数字,还有“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这些线叫刻度线,数字就是刻度,能方便我们读出物体的长度,“cm”是单位。
生2:老师,为什么屏幕上尺子上是“厘米”,而我们的尺子上是“cm”?
生3:我知道,“cm”就是“厘米”的简便写法。
师:是的,“cm”就是“厘米”的英文缩写,“cm”就是表示“厘米”,由于“cm”书写方便,所占空间小,所以你们大多数同学的尺子上都是用“cm”表示单位的。
生4:我发现尺子前面都有一段是空着的。
生5:不是呀,我的尺子前面没有空的。
师:(我立即将这两种尺子都放到实物投影仪下展示)这两把尺子一把前面空了一点,一把没有空,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生6:他们俩的尺子一个是不锈钢的,一个是塑料的,我发现塑料尺子的前面都有一段是空着的,不锈钢尺子前面没有空着的地方。
师:对。塑料尺子它不够坚固,容易碰坏,所以前面空一小段,是为了保护刻度线;而不锈钢尺子坚固,不易损坏,所以它前面不用空,可以直接从最左端测量,这样测量会更方便一些。
生7:老师,1厘米有多长呀?
生8:尺子上1大格就是1厘米,如从0到1,或从2到3都是1厘米。
师:尺子上任意两个相邻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大家用手指比画一下,看看从0到1有多长,再保持两根手指之间距离不变,手慢慢离开尺子,体会一下1厘米有多长。大家看看自己两根手指之间的距离,有什么想说的?
生9:1厘米好短呀!
(同学们点了点头,都觉得1厘米很短)
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10:我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生11:我指甲盖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12:老师,怎么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呀?
我没有立即告诉学生该如何测量,而是顺势用课件呈现书上四种测量铅笔长度的方法,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这四种方法里,哪些测量方法和结果是正确的?哪些测量有问题?
一阵激烈的小组讨论之后,各个小组的同学都踊跃举手。小班长直接站起来说出了每幅图的测量方法正确与否,并准确阐述了测量物体的方法:第1幅图测量方法是错的,铅笔的一端没有和0刻度线对齐;第3幅图是从刻度1开始量的,最后到6,铅笔长度应该是5厘米,而不是6厘米,也错了;第2幅图和第4幅图测量方法都是对的。量物体长度时,要把物体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物体长度就是几厘米。如果不从0开始量,从其他刻度量也行,例如像第4幅图那样,只要把后面的数字减前面的数字,得到的数就是物体的长度。
同学们都纷纷表示赞同,向小班长精彩的分析和总结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13:我同桌的尺子断了一截,能用来测量物体长度吗?
生14:能,像刚才班长说的那样量,用物体一端对准一个刻度,把后面数字减前面数字就行。
生15:有没有1厘米长的尺子呀?
生16:肯定没有,1厘米的尺子太短了,量起来不方便,再说那么短的尺子也容易弄丢呀。
生17:老师,有更大一点的长度单位吗?有长一点的尺子吗?我觉得我们的尺子太短了,量很长的东西不方便。
(学生的这些问题直击后面的学习内容,他们发现只有“厘米”这一单位不够用,产生了学习更大的长度单位的念头)
师:是呀,这个问题问得好,有沒有更大的长度单位呢?有没有更长的尺子呢?
生18:有,还有“米”这个单位,还有米尺,下一课时就要学,我都提前看了。
这一问一答,使许多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下一课,有的甚至会回家查阅资料或问家长还有哪些长度单位。
……
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提问和交流,给每个学生提问的机会,尊重每个学生的原生问题和对问题的自我理解,用学生的提问引领整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课堂上不是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是在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学习会更投入,更聚精会神,也更能激发质疑问难的热情。有时课堂上学生问得太多,会有一点浪费时间,但考虑到问题提出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这种所谓时间上的浪费都是值得的,因为学生收获了思考,这才是我们数学课堂该有的样子。
三、学后问——让学习持续发生
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有什么困惑,还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在解决核心问题的学习活动之后或在课堂总结阶段,教师要留点时间,提供学生提问的机会,让学生将心中的疑惑或在学习新知之后又萌生的新问题表达出来,让学习持续发生。
在三年级下册“分一分(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的教学中,在进行全课总结时,我这样引导: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在数的王国里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分数。关于分数,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学生异常活跃,纷纷举手起来汇报收获。
师:看来同学们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掌握得特别好。关于分数,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分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
生2:有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吗?有分子和分母一样大的分数吗?
生3:分数怎么计算呢?
生4:分数怎么比较大小呀?
师:小朋友真棒,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陆续都会学到,我们也可以通过询问、查阅资料提前了解。
第二天我去教室晨检时,发现讲台前围着一大群学生,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昨天课末各自提出的问题。实践表明,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答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我们教师无须作答,只需要给他们一个方向,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求助,去寻找,总能找到他们心中的答案。认识分数这一课时结束了,学生关于分数的学习还在发生。
好奇、爱寻根问底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顺应儿童这一天性,要善于保护学生爱提问的特质。我们要以学生问题为起点、教师问题为引导灵活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乐学善思,最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多鼓励,善引导,长坚持。
责任编辑:丁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