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落实语文要素

2022-02-13何银娣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落实策略

何银娣

摘要:语文要素是部编版教材的新内容亮点,部分教师在首次接触部编版教材的时候,显得有些手足无措。概念不清、方法掌握不对是主要原因。语文要素就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因素、关键方面,包括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策略、基本习惯。我们要直面教材,吃透语文要素,把语文要素落实在教材解读中,预设在教学设计中,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让语文要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升语文能力的标杆。

关键词:落实 语文要素 策略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部编版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一文中明确说明:最新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改变了以往的编写方式,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雙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形式。在“人文主题”的基础上,将语文学科素养分解成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知识点或能力训练点,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发展梯度融合在教材中。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准确了解编者意图,全面解读教材,并把语文要素有机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自2017年秋季开始,部编版教材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一线教师对部编版教材理解有偏颇,把“语文要素”想得太高深,不知其究竟指什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语文要素体现出来,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对此老师们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做,有的老师甚至不接纳部编版教材。

二、研究问题的归因

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语文要素”,把“语文要素”想得过于高大上;二是缺少落实“语文要素”的教学策略。

三、问题对策与方法

针对问题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查阅相关书籍与文章,弄明白“语文要素”的内涵。通过学习和培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教学策略,以此来落实语文要素。

(一)语文要素的产生和内涵

语文教学究竟教什么?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搞清楚的方向性问题。俗话说: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数学的例题、原理很容易讲清楚,而语文中的文章每个人的解读都不相同。这样的不确定性给语文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探索空间,充满了魅力。例如我们常采用的同课异构,让语文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统编教材从培养学生素养入手,建立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就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因素、关键方面,包括学习语文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基本策略和基本习惯。这个概念的产生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确定性,让老师们有了线索知道该教什么。部编版教材在每个单元的设计上都突显了语文要素,老师们要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课文解读中关注编者编排的意图、了解语文要素。

(二)统编版教材重方法指导

统编教材单元设计不再仅仅是识字、写字、朗读、积累,简单地分析理解,更多的是教给学生学习、阅读、表达等方法。新增的阅读策略单元,就是教学生某一种阅读的方法;习作单元,用一个单元来教学生表达的方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单元,着重改变老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这些设计都是统编教材编者有意而为之。

(三)把握语文要素的梯度,让学习思维可见

将学生六年要形成的语文能力放在一起做对比,从中不难发现,统编版教材中,语文要素训练是连续的、有梯度的,能力分布在不同的单元和不同的课文内容当中。这样就有了一种可琢磨的通透感,我们一线老师就可以把握语文要素的梯度,让学习思维可见:把握同一个语文要素在同一个单元之内的前后梯度,把握同一个语文要素在不同单元前后之间的梯度,把握同一个语文要素在不同学段之间的梯度。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的首篇,思路非常清晰。它抓住两点:一是写清楚六要素,有顺序;二是多角度,看到、听到、想到。对于精读课文在习作单元承担的一些基础内容,如字词、理解,我们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大胆取舍。所选内容应为表达服务,一些基础内容可以舍弃。梳理故事起因,关注情节的延展性和合理性,掌握故事起因之间的逻辑关系,隐含的时间、地点、人物。对于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可以用一个思维导图梳理经过,有机串联四个角色,抓住六个要素去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这就为把一件事按一定顺序写清楚做了铺垫。“写清楚”如何在行文中落地?首篇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示范:写清楚一定是基于有顺序、抓住六要素、多角度的写作。有了第一篇课文学习的基础,再加上交流平台的总结提升,学生在后面习作例文的学习当中,会有机地体验习作例文的表达方式,在自己的习作中进行渗透。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进行整体单元教学,把握前后课文中语文要素的逻辑关系。

(四)单元课文力道有别

传统教材编排时用相同的方法处理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部编教材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精读和略读,处理方式不一样,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扶有放。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生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三篇课文教学就不能平均用力。

本单元首篇课文《牛和鹅》,在文章旁边空白处呈现了学习伙伴的批注,这一呈现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什么是“批注”,并提示学生从不同方面去批注,如对内容的体会、疑问,对写法的体会,以及获得的启发等等,引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方法。次篇《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在前篇习得方法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第三篇《陀螺》,老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迁移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自主地学会批注。单元教学时候要关注每一篇课文的练习、单元导语和交流平台,交流平台会提供方法的梳理。备课的时候要有统整的思想,前后要联系,要考虑哪些地方必须要重点指导引领,哪些地方要“放”。总之,一个单元里的课文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

(五)要具有文体意识

部编版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不同类别的文体,有写景的、有写人物的,有童话、有小说,等等。针对不同文体的教学,教师要有文体意识,要能采取不同的策略。

例如六年级小说单元,指向的语文要素就是关注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要素。几篇课文有共同目标,又各有着力点。它们的共同目标,一是感受小说中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感受情节的变化对塑造人物的作用;二是感受小说中人文方面的一些内容,如老支书的舍生忘死,桑娜的人穷心善,战时后备役老兵的为国家舍小家;三是力抓小说的实体,用情节来还原生活,用情节来感受艺术的手法,用情节来聚焦人物的形象。同中又有异,各有侧重点。在教学中针对不同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合理落实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六)重视课外阅读

部编教材纳入了课外阅读,进行了整体的设计和规划,这就告诉我们一线的老师,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统编教材建立了“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课堂精读、略读,课外整本书阅读。12册教材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我爱阅读”“快乐读书吧”等板块,涉及书目有30多本。“快乐读书吧”这个板块的重要功能是将孩子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有了兴趣再去坚持,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们最后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引领到课外,让他们自己美美地读。课外阅读主阵地在课外,课内只是一個引导,对此我们老师要明确。虽然教材换了,但语文课程性质没有变,育人的价值没有变,语文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要素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个能力体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当中才能形成。课内课外大量阅读、大量表达,才能形成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阅读基本都是浅阅读,这样的阅读缺乏理性思维。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主题和话题”使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深度思维参与,将阅读和表达进行连接。每两周我们可以用一节课来对课外阅读做指导。例如《西游记》对学生生命、精神的成长意义在哪儿呢?我们可以采用话题形式,引领学生成长。首先定位“成功与成长”的话题,在话题下进行深入阅读。取经是成功的,师徒四人获得的是成长。设计小议题——“磨难与磨炼”。八十一难,对于师徒四人的成长而言是一种磨炼,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议题下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梳理不能仅仅停留在信息的提取上,还要设计小问题。像从孙悟空身上可以提炼出“自由与约束”,从师徒四人之间可以提炼出“合作与冲突”,从小问题出发,去书中寻求观点,再去表达。这样的阅读将课内课外结合,使语文要素真正落实。

四、研究结论与反思

(一)结论

语文要素其实并不是新鲜事物,在以往教材里也有,只是以往教材不像部编版教材这样将要素细化到每个单元里,明确地提出,并且一个单元形成一个整体,围绕单元要素循序渐进,形成梯度。

(二)反思

1.教师要不断学习

部编版教材从单元导语到课后习题明确对我们教师提出教什么。看似简单,其实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专业教育能力。我们都要做学习者、研究者,利用统编教材的契机,提高自我,练好内功,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2.避免矫枉过正

通过听课,呈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对语文要素理解的偏差上,把语文要素固化、僵化、技术化。我们关注语文要素,不能只剩下语文要素。在领悟语文要素,整体架构单元教学的时候,我们要更深入地思考。就像张祖庆所说:“盐要溶于水,而不是水落石出。”

3.体味、把握语文要素

对于语文要素这个新概念,我们要接受它、悦纳它、研究它。编者的意图,可以成为一个重要抓手。教材编者归纳的语文要素并不是指向所有课文,有的课文有点偏离也是正常的。

4.把握语文要素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作者的声音,和作者对话

我们需要细细琢磨文章的内容、思想内涵、结构、语言。文章解读是有自身规律的,一是内容,理解基本内容是必须的,它是整个教学的基础。二是领会思想感情,如爱国主义、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三是文章结构,四是文章的语言。如果把一篇文章当作一个生命体的话,内容是他的血肉,思想是他的灵魂,结构是他的骨架,语言是他的皮肤。我们要整体去看,不能只看语文要素。

5.在和作者对话、聆听作者声音的同时,还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每一个人读文章会有不同感受,这些疑问、感受、冲击就可能是老师们教学的切入点。温儒敏先生说,“老师要赤手空拳读课文”。教师接触文本的时候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善于寻找自己在阅读文本时候的感受,阅读文本时先撇开教参、撇开其他的文章,问问自己读懂了没有,感动了没有,还有什么疑问,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迁移到课堂中。孩子与大人不同,但认知过程是一样的,都要经历从理解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过程,不能被框框、概念、专家言论所束缚。

6.“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连滚带爬读文章”,这句话很有争议

孩子读课文需要尝试,对于一篇课文,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切入点呢?例如有位老师执教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关于“客舍”中“舍”的读音,有的读第四声,有的读第三声。这位老师不急于纠错,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允许学生犯错。如果学生都没有错,我们又教什么呢?我们要教在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在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在学生需要“跳一跳摘果子”的地方。

总之,在使用部编版教材的过程中、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老师要把自己放进去、把作者放进去、把编者放进去、把学生放进去,这几方面要融合。语文还是语文,变的是教材,不变的是规律。老师们在教学中边使用、边思考,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会越来越精准,实效性会越来越强。相信在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老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责任编辑:赵潇晗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落实策略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