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心理调适策略研究
2022-02-12李静丽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要做好小学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专業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和理论,对学生做好心理调适,使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学生的焦虑情绪,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调适;师生关系;环境;自我调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5-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5.026
心理调适是指教师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改变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使其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等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课堂是以知识为中心、发展学生能力的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如果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心理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兴趣不高、急于求成、害怕失败、情绪低落等,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心理学原理,实施有效的心理调适,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并强化他们的心理品格和行为能力,提高其学习效率。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心理学原则以及心理调适策略做些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学原则
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在心理的调节下进行的。做好心理调适,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更要遵循心理学原则,注重学生的心理调节适应,有时甚至可以说心理调适比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加重要。第一,要遵循心理逻辑的原则。心理逻辑的原则是指教师通过认真研究和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将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和有序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贯彻运用心理逻辑原则,不仅有利于教师理顺所教的知识结构和蕴含的思想方法,理清教学思路,还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第二,要遵循激发兴趣的原则。兴趣是个人力求认知、探索某种事物并渴望接近、了解这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在人的心理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内部动力;以“新”和“疑”引趣: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学习兴趣往往被新颖的教学内容和问题所激发,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新颖的导入和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游戏性活动: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第三,要遵循积极思维的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发现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是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善于启发,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心理调适策略
(一)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数学学习障碍调适的前提。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要想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并且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就必须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师爱”为基础的,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关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调节和疏导,使学生乐于倾诉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喜欢上他所教的学科。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做好心理疏导,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此外,教师要遵循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学习负担,不搞题海战术,如果一味地增加学习任务,就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生动、活泼、积极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关注“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是数学学习障碍调适的关键。小学生都喜欢被教师、家长、同学所认可,获得他人的赞许。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受到肯定与表扬的学生听课会更加认真,表现积极,思维活跃,计算能力出众,书写也非常认真;而受到否定与批评的学生精神状态萎靡不振,课堂表现消极,计算错误频出。可见,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能让他们发挥更大的心理潜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和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善于创造成功的机遇,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游戏,当学生完成简单易做的数学问题之后,再适当增加难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甘苦,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此外,成功还包含更深层的含义,即自我目标的达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的含义,让他们明白学习是循序渐进、不断努力的过程,只要努力了,每一个小目标的达成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3.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疏导焦虑情绪、摆脱消极的心理是数学学習障碍调适的有效途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数学考试和处理数学问题时产生紧张、焦虑、畏惧、消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焦虑心理的重视,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数学观。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还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发掘数学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学生产生焦虑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鼓励学生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掌握形成焦虑心理的具体原因。如果是小学生智力方面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开发学生智力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如果是由于受教师和家长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及时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与家长进行沟通,指导家长采取科学、恰当的方式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对于考试期间学生出现的焦虑状态,教师要做好考前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转变过分看重成绩的传统考试观念,使学生轻松地面对考试。通过有效控制小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能够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心理调适是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的需要对自己进行的心理控制和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提高自我调节能力是数学学习障碍调适的最高境界。首先,学生要努力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不断自我激励和完善自己,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实现自我心理调适。学生还要学会悦纳自我,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走出学习困境。其次,要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例如在遇到家庭变故、学习成绩不佳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学生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接受现实并有信心通过努力改变现状,坚持学习,保持学习热情。最后,小学生要学会自我反思,将心理状态与学习效果紧密结合起来,学会总结学习和考试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增强自我约束和调控能力。
三、结语
总之,数学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和主动性的自我成长过程,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做好心理调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美芳.浅谈数学学习的心理调适[J].现代教育教学论坛,2010(6).
[2] 寇冬泉,黄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原则[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1).
[3] 甘永春.数学教学心理调适行为矫正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9(13).
[4] 周永强.小学数学教学的心理调节[J].基础教育论坛(乐山),2016(4).
[责任编辑 郭丽杰]
作者简介:李静丽(1974.9— ),女,汉族,甘肃陇西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心理调适技术方法在小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提升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44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