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结合脊柱非手术减压治疗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2022-01-21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4期
关键词:非手术夹脊电针

潘 婕

(华北医疗健康集团石家庄华药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久坐、久站、长时间屈曲的习惯使腰椎负荷加大,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下肢放射痛,伴憋胀、麻木、发凉等,严重者压迫马尾神经,出现二便障碍、肛周麻木等症状,且不易根治,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临床治疗该病多根据病程、临床表现、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及相应神经根受压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微创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中医针灸及中药治疗等[1]。对于多数患者而言,保守治疗效果明显,其中针灸及腰椎牵引疗效较好,电针优于普通针刺,而与牵引相比,脊柱非手术减压效果更佳[2]。本研究采用电针结合脊柱非手术减压治疗系统(SD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痛和伴随症状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石家庄华药医院康复科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2~82岁,平均(58.77±13.79)岁;发病部位:L3~4发病4例,L4~5发病12例,L5~S1发病14例;病程最短1d,最长96个月,平均(38.10±4.63)个月。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34~83岁,平均(59.90±12.09)岁;发病部位:L3~4发病3例,L4~5发病13例,L5~S1发病14例;病程最短7d,最长96个月,平均(32.80±4.40)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查体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4];25<年龄<90岁;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脊椎滑脱(脊柱不稳定)、椎间隙感染者;合并腰椎压缩性骨折、转移癌、严重周围神经病变者;合并病理性动脉瘤、盆腔或腹部肿瘤、马尾神经损伤者;偏瘫、截瘫及认知功能障碍者;妊娠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SDS治疗。采用腰椎脊柱非手术减压治疗系统(安徽瑞德医疗设备公司,SDS 9800)进行脊柱非手术减压治疗。治疗步骤如下:启动系统,医生及治疗师根据病变腰椎部位设置需治疗的腰椎节段,不同的病变部位牵引角度不同。根据患者舒适度选择骨盆和胸部固定带尺寸,测量患者体质量,并将安全开关交给患者,嘱其必要时使用。输入患者信息,创建数据,帮患者后仰、躺在治疗床上,垫头枕及膝垫,使膝关节呈屈曲位,调整腰部气囊高度,连接减压带,收紧骨盆及胸部固定带,根据患者的体质量设置牵引大小,首次为患者体质量的50%减10lb(1lb≈0.45kg),之后根据患者的适应情况及症状改善情况调整,最多增加至患者体质量的50%加30l b。每次治疗时间约28.25min,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反馈进行床体解锁。结束后佩戴腰围以支持保护腰部,并限制活动,减小劳动强度。之后辅以20min中频干扰电治疗,缓解治疗引起的腰酸及肌肉疲劳。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给予护理宣教及出院康复锻炼指导。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主穴:双侧腰夹脊、双侧肾俞、大肠俞及命门、腰阳关。配穴:根据患者放射痛的区域选择不同穴位,向大腿后侧放射选取患侧下肢足太阳膀胱经穴承扶、委中、承山;向大腿外侧放射选取患侧下肢足少阳胆经穴环跳、阳陵泉、悬钟;向大腿前侧放射选取患侧下肢足阳明胃经穴伏兔、阴市、梁丘。具体操作:取0.30mm×75mm和0.30×40mm毫针,针刺部位采取常规消毒,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刺入深度,腰夹脊深刺直达椎板,其他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提插捻转至患者出现向下肢传导的触电感为度。随后应用华佗牌SDZ-Ⅱ型电针治疗仪,电极接同侧腰夹脊及患侧肾俞、大肠俞,通电量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采用连续波,时间20min,每日1次,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腰腿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分值为0~10分,分数越高代表痛感越剧烈。②腰椎功能: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定,包括日常活动(14分)、临床体征(6分)、主观症状(9分)3个维度,分数越高表明腰椎功能恢复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前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 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组别 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9 14.37±3.2823.23±3.27△▲ 4.30±0.601.35±0.26△▲对照组 39 13.63±3.8821.23±3.79△ 4.43±0.731.57±0.57△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的增加,早期椎间盘含水量减少,髓核逐渐失去弹性,纤维环出现裂隙,后期因姿势不当、外伤及劳累使腰椎间盘进一步发生退变,导致椎间盘向中间或者一侧突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周围脊神经,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5]。手术治疗该病对身体的损伤较大,且术后恢复时间长、易反复。SDS通过模拟太空失重状态,定位病变椎间盘使盘内形成持续高负压,从而释放椎间盘异常压力,增加病变椎间隙距离,减轻髓核压力,帮助突出的髓核、纤维环回纳,减轻神经压迫[6]。该减压系统根据科学荧光试验确定相应椎间隙的施力角度,保证最大有效减压力作用于相应椎间隙,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刺激本体感受器,消除了不必要的肌肉收缩对抗,较好地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疼痛、下肢麻木、憋胀症状,恢复肌肉功能,使椎间盘和周围组织自然修复,具有无创、安全、有效、舒适等优势。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痹证”范畴,其内因为患者年老体虚、跌仆损伤和劳欲太过,气血亏虚,不荣则痛;外因则为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7]。腰阳关及命门为督脉穴,位于腰椎棘突下,肾俞和大肠俞在腰椎旁,均可发挥针灸近治作用,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针刺夹脊穴可协调两经[8]。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随症加减取穴,可通经活络、促进局部气血运行,从而化瘀止痛,缓解临床症状。现代研究发现,肾俞和大肠俞深层为腰丛的神经根,针刺信号可上传至脊髓节段,阻断临近疼痛感受器接受冲动的中枢传递,进而消除主观疼痛感觉[9]。电针通过电流的持续输入,可促进损伤部位释放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为脑和脊髓运动神经元提供营养,修复受损神经元轴突,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神经根水肿症状,同时降低髓核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松解粘连的组织,促进腰部功能恢复[10-13]。电针通过连续刺激肌肉,还能牵拉锥体,放松腰椎关节周围韧带和肌肉,修复紊乱的椎间关节[14],刺激机体产生内啡肽和脑啡肽,达到镇痛效果[14]。

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结合SDS可减轻患者腰腿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提高腰部功能,疗效优于单独SDS治疗。电针治疗相对于普通针刺刺激更强,止痛效果更好,SDS治疗过程安全、舒适,本研究可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提供临床证据。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相对较少,在疗效评价方法较为主观,且未进行远期疗效评价,后续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同时引入肌电图等客观评价指标,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猜你喜欢

非手术夹脊电针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老年骨折合并糖尿病治疗分析
绝对卧床休息对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非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的Meta分析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颈夹脊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