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脊”与“夹脊穴”探析

2020-03-02陈晓红周祖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循行华佗灵枢

陈晓红,周祖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夹脊,又作“挟脊”“侠脊”,是《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文献的一个重要名词术语。人们所熟知的“夹脊”是一个腧穴名称,即“夹脊穴”。目前,对于该穴位的名称来源及其演变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叶明柱等[1]对华佗夹脊穴源流进行考略;黄建军[2]、姚若祥[3]分别对夹脊穴的出处提出质疑,认为夹脊穴来源于《黄帝内经》;王升旭等[4]探析了华佗夹脊的命名由来、定位、刺法、选穴等;叶明柱等[5]对颈夹脊穴与华佗夹脊穴的关系作了梳理,认为颈夹脊虽然受华佗夹脊穴启发,但颈夹脊不可以纳入华佗夹脊穴等。上述研究成果为我们了解“夹脊穴”的源流与演变提供了详细素材与广泛视角。然而在简帛医书经脉文献中,“夹脊”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腧穴。那么早期的“夹脊”具体所指什么?后来又是如何演变为专指腧穴呢?本文拟在描述医药文献对“夹脊”论述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从“夹脊”到“夹脊穴”的演变历程。

1 简帛经脉文献的“夹脊”

在简帛经脉文献中,“夹脊”见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医简《脉书》、老官山医简《十二脉》等足太阳脉的条文中。例如《足臂十一脉灸经》描述足太阳脉循行路径与病候特征的释文如下[6]:

足泰(太)阳温(脉):出外踝寠(娄)中,上贯膊(腨),出于();枝之下;其直者贯臀,夹脊,出【项】,上于豆(头);枝(颜)下,之耳;其直者贯目内渍(眦),之鼻。

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对于足太阳脉循行路径的叙述体例为动词+身体部位名词,如“出外踝寠(娄)中”“上贯膊(腨)”“贯臀”“出项”等,故第一段的“夹脊”应当为动词“夹”+身体部位名词“脊”。周祖亮等[7]在《简帛医药文献校释》对足太阳脉循行“其直者贯臀,夹脊”释义为“(足太阳脉)主干贯穿臀部,从两旁钳住脊柱”,这表明简帛经脉文献的“夹脊”表示足太阳脉主干循行路径经过脊柱两旁。由此说明,第一段中足太阳脉循行描述的“夹脊”是短语,并不是一个词语。第二段描述足太阳脉所主病候中有不少痛症,相关痛症病候与经脉循行部位关系密切,其叙述体例为经脉循行部位的身体名词+“痛”。例如循行路径“出项”与病候描述“项痛”对应,循行路径“上于豆(头)”与病候描述“头痛”对应,同理表示循行路径的“夹脊”也与病候描述“夹脊痛”对应。我们推测,由于上古时代的医家看到足太阳脉主干“夹脊”循行的部位还没有具体名称,因此在病候描述中将该处的痛证统称为“夹脊痛”,此处“夹脊”是身体部位名词。

因“夹”与“挟”音近义通,故后世许多典籍用“挟、侠”代“夹”。《释名·释姿容》:“挟,夹也,在旁也。”《正字通·人部》:“侠,傍也。与‘夹’通。”因此“夹脊”“挟脊”“侠脊”均可表示脊椎两旁、沿脊椎两旁。马继兴先生校注《足臂十一脉灸经》时直接将“夹脊”“夹脊痛”的“夹”改为“挟”,将循行路径的“挟脊”训释为“沿着脊背部的左右两侧”,病候描述“挟脊痛”训释为“脊柱两侧痛”[8]。我们认为,“夹脊”作为短语表示循行路径时,用“挟”代替“夹”更为恰当;“夹脊”仅表示身体部位名称时,宜保持其原貌。因此宜将《足臂十一脉灸经》足太阳脉循行路径的“夹脊”读作“挟脊”,而病候描述的“夹脊痛”保持原貌。

综上所述,简帛经脉文献足太阳脉循行路径“夹脊”是一个短语,而病候描述“夹脊痛”的“夹脊”是专指脊椎两侧的身体部位。“夹脊”与“挟脊”两者关系密切,由足太阳脉“夹脊(挟脊)”经过的部位进而形成身体部位名词“夹脊”,对后世医学著作影响深远。

2 《黄帝内经》的“挟脊”与“俠脊”

《黄帝内经》对于膀胱足太阳脉的相关描述中,多次出现“挟脊”“侠脊”。

2.1《灵枢》的“挟脊”《灵枢》共记载“挟脊”6 处,或用作短语,或为表示身体部位的名词。例如《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9]34

刘更生等[10]对《灵枢·经脉》足太阳之脉作注曰:“椎骨为脊,‘挟脊’为部位名词,指在脊部正中的左右两侧。”但是《灵枢·经脉》足太阳脉循行路径的叙述体例为动词+身体部位名词。例如“循肩髆内”是动词“循”+部位名词“肩髆内”。如果“挟脊,抵腰中”的“挟脊”为身体部位名词,其循行路径叙述应为“抵挟脊腰中”或“从挟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则与“从巅入络脑”相对应,“从巅入络脑”循行路径叙述体例为“从+巅(部位名词)+入络(动词)+脑(部位名词)”,与之相对应“从腰中下挟脊”循行路径体例则为“从+腰中(部位名词)+下挟(动词)+脊(部位名词)”。“挟脊内”如同“挟脊”。所以《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循行路径所述“挟脊”应该是短语,而不是身体部位名词。

又如《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结于完骨。”[9]45

足太阳之筋循行路径叙述体例为动词+身体部位名词,如动词“上、出”+部位名词“缺盆”,而“上挟脊”与“上出缺盆”体例相同,即动词“上、挟”+部位名词“脊”。因此《灵枢·经筋》的“挟脊”也是短语。可见在《灵枢》经脉文献表示经脉循行路径描述所提及“挟脊”均为短语,而不是身体部位名词。

除了与足太阳脉相关的文献,“挟脊”其还见于《灵枢》“杂病”“背腧”等篇。例如《灵枢·杂病》:“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腰脊强。取足太阳腘中血络。”[9]67

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杂病”注:“此论客气厥逆于经而为杂病也。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太阳之气,主于肤表,客气始伤太阳,则经气厥逆,而为头目项脊之病。”[11]张氏认为,客气伤太阳,经气厥逆而致头目项脊之病,即“挟脊而痛至顶”为病候词语描述脊项头之病,因此《灵枢·杂病》中“挟脊”代表疼痛部位(即身体部位名词)。

又如《灵枢·背腧》:“胸中大俞在杼骨之端,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膈俞在七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肾俞在十四椎之傍,皆挟脊相去三寸所。”[9]107

“挟脊相去三寸所”是指相距脊柱两旁三寸之处,所以“挟脊”可以指脊柱两旁,即身体部位名词。文中所述肺俞、心俞、膈俞、肝俞等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背腧穴,其定位为“挟脊”相去三寸所,可推测“挟脊”所表示的部位与脊柱两旁的距离相等。在这种语境下,把“挟脊”看作身体部位名词更加合理。

2.2《素问》的“侠脊”《素问》记载“侠脊”4 处。文例如下:

《素问·刺疟》:“十二疟者……又刺项以下侠脊者,必已。”[12]111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12]121

《素问·气府论》:“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侠脊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12]108

由上可知,《黄帝内经》对“夹脊”的内涵作了进一步发展:《灵枢》的“挟脊”或作短语(动词+名词),或作名词;《素问》的“侠脊”均为名词,它们都表示特定身体部位。后人常将《黄帝内经》经脉文献中经脉循行路径所提及的短语“挟脊”有时误认为身体部位名词。其中“侠脊”也已从身体部位名词延伸到刺“侠脊”压痛点来治疗疾病,以及“侠脊”上虽有穴位但无名称,为“夹脊穴”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 《类经图翼》等著作的“夹脊穴”

“夹脊穴”之名首见于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奇俞类集》云:“夹脊穴:《千金翼》云:‘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而卧,伸两手着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灸百壮,无不瘥者。’《肘后》云,此华佗法。”[14]《肘后备急方·治卒霍乱诸急方》载华佗法云:“华佗治霍乱已死……诸治皆至,而犹不差者,捧病人腹卧之,伸臂对,以绳度两肘尖头,依绳下夹背脊,大骨空中,去脊一寸,灸之百壮;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试数百人,皆灸即起坐。”[15]清代岳含珍《经穴解》亦对张介宾的观点有所引用。然而,《肘后备急方》《千金翼方》两书均只述取法,并没有以夹脊作为此穴的命名,且《肘后备急方》所述“去脊一寸”是指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的双穴,其与公认的脊柱旁由数十个刺激点组成的“夹脊穴”不相符合。

同时,《肘后备急方》述华佗治霍乱“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试数百人,皆灸即起坐”。关于“肘椎”,高忻洙等[16]认为其就是以肘尖和脊椎作为取穴标志的腧穴,为背部左右二穴,位于脊柱两旁横平两肘尖处,即约当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 寸处。“肘椎”定位如同前述“捧病人腹卧之,伸臂对,以绳度两肘尖,依绳下夹背脊,大骨空中,去脊各一寸”。《新篇针灸大辞典》指出“肘椎”出自《肘后备急方》。黄建军[2]认为《针灸学》在“夹脊穴”和“肘椎穴”的出处均引用了上述《肘后备急方》的同一段文字,将同一段文字作为两个穴位的定位依据显然不妥,提出《肘后备急方》所述之穴当为“肘椎穴”。综上所述,张介宾所言“夹脊穴”实际上仅指华佗治灸治霍乱“肘椎穴”,且与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下旁开半寸,一侧17 个穴,双侧共34 穴的现代“夹脊穴”并不是同一穴位,可能只是借用了“夹脊穴”之名,与现代“夹脊穴”所指不同。

4 “夹脊穴”溯源

我们认为,“夹脊穴”最早应当来源于《素问》,是由其所述刺“侠脊”演变延伸而来的。根据文献记载,华佗将这种刺“侠脊”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并推广开来。《后汉书·华佗别传》:“有人脚辟足不能行,佗切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分),从邪不相当,言灸此各七壮,灸创愈行也。后灸愈,灸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17]此处“点背数十处,相去一寸或五寸(分)”与《素问》“刺项以下侠脊”“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的论述相吻合。据此推测,华佗在《素问》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夹脊穴的定位,将其用于治疗顽疾。因此,现代针灸名医承淡安先生在《中国针灸学》将“夹脊穴”称为“华佗夹脊穴”。

华佗虽然在临床上进一步发展了夹脊穴(即华佗夹脊),但是其具体定位、穴位个数尚且存疑。经过后世历代医家从各种角度探索“夹脊穴”,使其在定位、穴位个数等方面更为具体。日本江户后期的著名针灸家石坂宗哲[18]《针灸说约》记载:“挟脊穴,左右各十七穴,合三十四穴,可针可灸,从大椎至十七椎,去脊伸臂对以绳度两头,肘尖头依绳下脊背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挟脊穴”出现具体位置约当第7 颈椎至第5 腰椎旁开各0.5 寸处,每侧17 个,共计34 个,则是后世著作流传的“夹脊穴”定位、穴位数。承淡安[19]厘定了“夹脊穴”定位,同时首次将“华佗夹脊穴”(即夹脊穴)归入经外奇穴,同时指出“肘椎穴”是另一个奇穴夹脊,并将其归为华佗夹脊穴,即成为现今国际标准的“夹脊穴”。目前,仍有不少研究者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从临床经验、解剖结合现代医学方法等各种角度挖掘“夹脊穴”,探索其更适宜的取穴方法、针刺深度等[20]。

5 小 结

通过上文对“夹脊”“夹脊穴”的论述,大致可得出以下4点结论:

(1)简帛经脉文献所述足太阳脉循行路径“夹脊(挟脊)”是短语,其病候描述“夹脊痛”的“夹脊”仅是身体部位名词。

(2)《黄帝内经》对简帛经脉文献的“夹脊”作了进一步发展:《灵枢》的“挟脊”在描述经脉循行路径时是短语,除此之外均为身体部位名词(即脊椎两旁);《素问》的“侠脊”也是身体部位名词,并明确了刺“侠脊”的概念,为后世“夹脊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类经图翼》《肘后备急方》等著作中的“夹脊穴”实际上是“肘椎穴”,它们只是借用了“夹脊”的名称,实际上是同名不同穴。

(4)“夹脊穴”的源头见于《素问》,在《素问》提及刺“侠脊”的基础上,华佗将其在临床推广,后世逐渐演变为“夹脊穴即华佗夹脊”。当前研究者则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夹脊穴”的应用范围,丰富针刺“夹脊穴”的科学内涵,提高其治疗相关疾病的效果。

注:①本文所引简帛文献材料,按惯例使用了以下符号:( ),表示前一字是通假字、异体字或古字,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本字、通行字和正字;【 】,表示简帛原有脱字,整理者根据上下文意补出的字。

猜你喜欢

循行华佗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华佗学医
督脉循行考
小华佗拜师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