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长中药贴敷缓解四肢骨折患者肿胀、疼痛的临床观察※

2022-01-21梅露露王淑秀赵丽红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4期
关键词:周径消肿四肢

梅露露,王淑秀,刘 杰,赵丽红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8)

肿胀、疼痛是创伤骨折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可加重病情,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同时疼痛对创伤骨折的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反作用,且疼痛和肿胀可相互影响和加重[1-2]。多项研究表明,中药外敷对四肢骨折患者的肿胀、疼痛有较为显著的疗效[3-4]。中药外敷法指将药物制成散剂、糊剂、膏剂等,贴敷于患处或穴位而达到内病外治、祛邪散寒、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等作用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法,常与其他方法如西药、针灸、拔罐等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5]。中药外敷法具有使用方便、取材简单、不良反应少、作用迅速、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等特点,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6]。但不同的敷贴时间,药物疗效及安全性也不尽相同。本研究观察四肢骨折患者不同贴敷时间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二科会诊的四肢骨折患者90例,按照贴敷持续时间分为3组,每组30例。2~4h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13~79岁,平均(46.17±13.79)岁;骨折部位:肱骨7例,胫腓骨骨折12例,股骨骨折5例,其他类型四肢骨折6例。6~8h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9~86岁,平均(47.90±16.61)岁;骨折部位:肱骨6例,胫腓骨骨折11例,股骨骨折6例,其他类型四肢骨折7例。10~12h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3~77岁,平均(43.47±14.79)岁;骨折部位:肱骨8例,胫腓骨骨折11例,股骨骨折6例,其他类型四肢骨折5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伦理要求。

1.2 纳入标准 经辅助检查确诊为四肢骨折;无外用药物过敏史;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

1.3 排除标准 凝血功能异常者;患者及家属存在沟通障碍、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合并重大感染、皮肤溃烂严重者。

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3组患者均采用如意金黄散外敷治疗。3组患者贴敷时间分别为2~4h、6~8h、10~12h。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收录的如意金黄散处方:姜黄160g,大黄160g,黄柏160g,苍术64g,厚朴64g,陈皮64g,甘草64g,生天南星64g,白芷160g,天花粉320g。取如意金黄散、凡士林和麻油按3∶2∶1的比例调制成糊状(本院制剂室研制)。外敷前询问患者病史、过敏史,根据肿胀面积选择合适棉纱块,棉纱块超出肿胀边缘约2cm,将药物均匀地涂抹于面纱块上,厚度约0.5mm,再将相同尺寸的面纱块覆盖药物,然后贴敷于肿胀部位,用医用胶布固定,其上覆盖防水治疗巾,以避免药物渗出,污染衣物及被服。每日贴敷1次,1周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分值为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②肿胀情况:参考«实用骨科护理学»[7]分为4级,正常为无肿胀;轻度肿胀:皮肤无异常,但皮纹较浅,皮肤紧张;中度肿胀:皮温升高,无皮纹及张力性水泡,但肿胀较明显;重度肿胀:皮肤紧张,存在水泡,肿胀明显。由同一医护人员使用皮尺每日定时测量,以患肢肿胀最明显处为测量点并用记号笔标识,记录患处的肿胀周径。③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皮肤有无红斑、皮疹、瘙痒、水泡、破溃及其他过敏反应等。

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患肢完全消肿,皮纹消失,VAS评分≤1分;有效:患肢未完全消肿,皮纹基本消失,VAS评分>1~3分;无效:患肢未消肿,皮肤出现水泡,但未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VAS评分>3分[8]。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描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疼痛评分和肿胀周径比较 干预前,3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肿胀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患者疼痛评分和肿胀周径均低于干预前(P<0.05),疼痛评分6~8h组、10~12h组低于2~4h组(P<0.05),肿胀周径6~8h组低于2~4h组、10~12h组(P<0.05)。见表1。

表1 3组四肢骨折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肿胀周径比较(±s)

表1 3组四肢骨折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评分、肿胀周径比较(±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P<0.05;与干预后2~4h组比较,▲P<0.05;与干预后6~8h比较,∗P<0.05。

疼痛评分(分)组别 例数肿胀周径(cm)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2~4h组 30 6.78±0.894.18±0.65△ 37.04±12.6435.96±12.31△∗6~8h组 30 6.83±0.792.08±0.31△▲ 38.25±11.5734.35±9.53△10~12h组 30 6.76±0.822.19±0.43△▲ 38.58±11.4335.73±13.26△∗

(2)临床疗效比较 2~4 h组总有效率为76.7%,与6~8h组(96.7%)、10~12h组(9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四肢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4h组发生不良反应1例(3.3%),6~8h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6.7%),10~12h组发生不良反应5例(16.7%),2~4h组与6~8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组、6~8h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10~12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中医认为,四肢骨折早期筋脉损伤,气血瘀滞,“水蓄”“痰湿”,容易出现肿胀、疼痛症状,治疗时应遵循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则[1]。肿胀与伤口感染、骨折愈合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及时消肿、止痛显得尤为重要[9]。临床常采用抬高患肢、肢体气压、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等措施[10],但消肿、止痛效果欠佳,消肿时间较长,延长了等待手术的时间,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中医治疗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如王友兵[11]采用中药贴敷和桃红四物汤加减,发现其可提高疗效,降低血浆黏度、炎性因子水平、中医证候积分;项英美等[12]在常规抗感染、抗凝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金黄散外敷,结果表明中药外敷可有效减轻疼痛、肿胀,利于骨折肢体肿胀患者疗效提升。

如意金黄散,原为中医治疗疮疡要药,本研究用其贴敷治疗。黄柏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姜黄活血行气、散瘀止痛,白芷、天花粉解毒排脓、燥湿消肿,陈皮、厚朴、苍术化痰燥湿,大黄清热解毒、凉血行瘀,天南星消肿止痛、燥湿化痰,诸药共奏活血化瘀、利水渗湿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姜黄中的姜黄素有镇痛、抗炎作用[13],天南星具有抗炎、镇痛、抗凝血作用[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3组患者肿胀、疼痛程度均较干预前改善,这与国内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15-17]。该结果表明,中药贴敷有利于促进肿胀的消退,减轻患者疼痛,加快骨折的愈合,增强舒适感。

本研究结果显示,6~8h组、10~12h组总有效率优于2~4h组,6~8h组、10~12h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但10~12h组显效例数明显降低,不良反应例数增加,表明中药贴敷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与贴敷时间有密切联系。有研究显示,随着贴敷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8],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可见,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能过短。用药时间过短,不能充分发挥药效,效果欠佳;用药时间过长,中药成分挥发变干,药效维持时间有限,从而影响局部皮肤吸收,不但不能提升疗效,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出现皮肤瘙痒、发红、水泡等情况[19]。因此,对于四肢骨折的患者,贴敷6~8h效果较好,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综上所述,中药贴敷对缓解四肢骨折患者肿胀、疼痛的效果显著,且中药贴敷简单方便、成本较低,易于临床推广使用。同时要注意安全,合理用药,贴敷时间以6~8h为宜,既能充分发挥疗效,又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强患者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依从性[20]。

猜你喜欢

周径消肿四肢
自拟消肿方联合冰硝散治疗三踝骨折肿胀的疗效观察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跟踪导练(四)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跟踪导练(四)
HPLC法同时测定妇康消肿丸中4种成分
赤小豆鲫鱼汤日常消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