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针治疗筋瘤案

2022-01-21徐金芝刘一帆王光安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4期
关键词:灵枢火针针刺

徐金芝,刘一帆,王光安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该病后期多并发臁疮,即小腿臁骨部位出现慢性皮肤溃疡,难以收口,愈后易溃[1]。«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云:“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该病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varicose”一词源于拉丁词“varicose”,意为结节,可见虽然中西医名称命名不同,但所指之意相似。19世纪30~60年代,国外一些大型研究报告显示静脉曲张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仅为2%。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数据的参考价值变小,2009—2010年,国际静脉联盟组织的一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3个国家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61.2%[2]。下肢静脉曲张与工作环境、重体力劳动、久立久行有关,且重体力劳动者、教师、医护人员等职业人群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3]。

王光安,针灸推拿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验俱丰,擅长针药并用治疗黄褐斑、痤疮、月经不调、小儿免疫力低下、筋瘤等疾病。现介绍王光安老师运用火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验案1则,以飨同道。

1 病案举隅

患者,男,52岁,2018年8月14日就诊。主诉:左下肢酸痛10年,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自述常年因工作原因久站,喜冲凉水澡,10年前出现左腿酸沉、胀痛,久行久立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晨起时常有小腿痉挛,活动后消失。曾于武汉市中医院就诊,效果不佳,近1周加重,遂来就诊。刻下症:下肢酸痛沉重,腿部内侧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静脉网及静脉扩张充盈,甚则迂曲成团(最大处直径为1.4cm),表面呈青紫色,质柔软,按之无明显压痛,与健侧相比,皮肤温度低、色暗,肌张力高(见图1),纳眠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舌下络脉粗胀,呈青紫色,脉弦。西医诊断: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断:筋瘤(寒凝血瘀型)。治则:祛瘀散寒。

图1 治疗前下肢状况

治疗方法如下。①准备工作:患者站立于一次性医用中单上,脱去鞋袜,充分暴露患处,嘱其将身体重心移至左侧,局部及周围皮肤常规消毒,保持室内安静、无风。②具体操作:穴位取阿是穴,多在静脉周围呈“串珠样”“蚯蚓样”下端,避开静脉明显扩张充盈处进针,手持0.5mm×50mm的细火针,将针身及针尖置于酒精灯外焰处烧至白亮后,垂直刺入2~4mm,速进疾出,此时可有黑红色血液喷射而出,1min后,再针刺其余阿是穴,待血色变红不再流出后,用消毒干棉球擦拭血迹,医用胶布包扎(见图2),每次针刺4处。③医嘱:嘱患者24h内针孔不可沾水;饮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腻;空调室内护好双腿,避免受凉。1个月后二诊:患者自述下肢酸痛感明显减轻,查体可见毛细血管扩张与静脉网显著减少,静脉曲张程度降低,扩张最明显处直径为0.5cm,继续给予火针治疗,可见少量暗红色血液流出,待血色变为鲜红不再流出后,擦拭患处并包扎。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诸症消失后未再复发。

图2 治疗后下肢状况

2 讨论

下肢浅静脉曲张多为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病变,是周围血管疾病的常见病。学者从管壁重塑、部分分子细胞学及基因检测等不同角度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加以研究,认为可能与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异常、腓肠肌泵功能不全等有关[4]。由于这些研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临床尚未建立完善的静脉曲张理论体系。1860年,FRIEDRICH开创了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时代,开展了大隐静脉结扎术,且沿用至今。近年来,临床又开展了多种微创治疗方法,包括射频消融、激光消融、机械化学消融、透光旋切、腔镜手术等[5]。但相关研究指出,大多数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下肢症状,如沉重或紧张、肿胀、疼痛、不宁腿、痉挛和瘙痒,并未因手术消除静脉曲张而得到改善[6]。此外,由于下肢静脉曲张发病原因的复杂性与多重性,其术后复发的再治疗需要面对和处理的因素更多[7]。

筋瘤的最早记载见于«灵枢·刺节真邪»:“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居其间而不反,发为筋瘤。”患者多因久立、负重或妊娠,劳倦伤气,导致气滞血瘀,血壅于下,结成筋瘤[8];或因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脉寒缩蜷,而成筋瘤[9]。火针古称“燔针”“焠刺”,«灵枢·官针»指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本案患者感受寒邪及久行久立导致寒凝血瘀,又因过度劳累,气血不和,血壅于下,加之有用冷水淋浴的习惯,导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灵枢·痈疽»),血得寒则凝,而寒邪易伤阳气,筋失所养,血脉收引,血瘀而成筋瘤。根据“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灵枢·小针解»)与“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素问·调经论»)的治疗原则,当用火针“决凝开滞”,温阳散寒。一则可迅速放出瘀血,二则能快速减轻静脉管壁压力,三则利用火针的高温特性散寒止痛。针刺深度控制为2~4mm,“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唯消息取中耳”(«针灸大成»)。

治疗选取的阿是穴,首先找到脉络曲张明显部位,避开青筋盘踞成团之处,选取其周围。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壁适应多种病理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代偿性反应[10],曲张静脉管壁重塑后迂曲成团处会更加脆弱,正如«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言:“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亦慎不可辄破。”而后根据“审、切、循、扪、按”(«灵枢·经水»)的诊察法,感受局部肌肉的软硬程度、干湿程度、皮肤温度、有无色素沉着等异常变化,以及患者反映“快然”的部位。寻找皮肤表面暗红、有压痛处。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体有内在的疾病就一定有外在的临床表现,阿是穴选取其异常处。如出现股部或小腿沿曲张静脉走行处皮下硬结或索状硬条,可能存在下肢静脉曲张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11],皮肤温度升高则考虑存在皮下蜂窝组织炎,皮肤温度降低可能合并动脉疾病,皮下软组织内环状凹陷可能存在功能不全的穿通静脉[12]。

采用火针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需要注意火针规格的选取、针刺的深度、阿是穴选取的位置,针刺腧穴的数量、出血量、治疗间隔时间等,还应注意治疗后的长期疗效与调摄护养,不但要考虑当前疗效,更要有利于患者后期的恢复。

猜你喜欢

灵枢火针针刺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神奇的火针疗法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采采卷耳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