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观察
2022-01-21姜叶婧欧阳八四
姜叶婧,欧阳八四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9)
肥胖症是一种因能量摄入大于消耗,剩余能量在体内储存,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或分布不均,体质量超过标准体质量20%的营养过剩性疾病。肥胖症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体型较匀称且不伴有器质性疾病,继发性肥胖指因某种疾病(如库欣综合征、下丘脑-垂体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肥胖。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药物或手术疗法,但不良反应较大,患者不易接受。穴位埋线是一种在传统针刺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疗法,本研究旨在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9月苏州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和埋线组,每组30例。电针组男4例,女26例;年龄21~39岁,平均(29.8±5.0)岁。埋线组男2例,女28例;年龄19~45岁,平均(30.1±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号:2019伦研批012)。
1.2 诊断标准 ①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体质量指数≥28kg/m2,排除继发性肥胖。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内科学»中脾虚湿盛型诊断标准:肥胖,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动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腻,脉濡细[1]。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3个月内未进行任何形式的减肥者;年龄18~60岁;未接受过穴位埋线治疗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心、肝、肾、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病者;存在严重精神疾患,无法配合治疗者;晕针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2 治疗方法
2.1 电针组 采用电针治疗。取穴:气海、水分、下脘、中脘、带脉(双侧)、水道(双侧)、天枢(双侧)、梁门(双侧)、滑肉门(双侧)、大横(双侧)、丰隆(双侧)、足三里(双侧)。用75%酒精棉球对穴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取华佗牌0.25mm×40mm无菌针灸针施行针刺,针刺深度约为25 mm,针刺得气后,采用华佗牌SDZ-Ⅱ型电针治疗仪连接针灸针,连接天枢、丰隆或滑肉门、足三里,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电针选择连续波,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次20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
2.2 穴位埋线组 采用穴位埋线治疗。取穴同电针组。术者戴无菌手套,用无菌镊子将聚乙醇酸(pgA)缝线穿入一次性7号注射针头内,缝线漏出针头约0.5cm,置于弯盘备用。充分暴露所取穴位,用碘酒棉签对穴区皮肤常规消毒,将准备好的带线针头快速刺入穴位内,提插捻转得气后将针头缓慢退出针管,将pg A缝线留在穴位内,用创可贴固定创口,24h后自行揭掉创可贴。埋线后24h内不能湿水以防感染。2周治疗1次,共治疗8周。
2.3 健康指导 治疗过程中注意调整饮食方式,首倡低脂、高蛋白的食物,戒烟忌酒,避免食用含糖量高的零食。早睡早起,切忌熬夜。每周有氧运动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体质量、腰围、体脂率、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腰围、体脂率每次测定选择相同方式、同一时间点、同一测量仪器,体质量精确到0.1kg,腰围精确到0.1cm,体脂率精确到0.1%,体质量指数计算公式为体质量/身高的平方。②中医证候积分:主症包括食少纳呆、体倦乏力、食后腹胀、大便异常、口淡不渴,按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2、4、6分;次症包括头身困重、腹痛、带下量多、浮肿、恶心欲吐,按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1、2、3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2],结合患者体质量变化进行评价。治愈:体质量下降≥70%,体质量指数<26kg/m2,腰围减少≥8cm;显效:体质量下降30%~<70%或体质量指数下降≥4kg/m2,腰围减少6~<8cm;有效:体质量下降25%~<30%或体质量指数下降2~<4kg/m2,腰围减少2~<6cm;无效:体质量下降<25%或体质量指数下降<2kg/m2,腰围未见减少或减少<2cm。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电针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体脂率、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体脂率及中医证候积分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标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埋线组体质量、腰围、中医证候积分低于电针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体脂率、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表2 两组脾虚湿盛型单纯性肥胖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腰围、体脂率、中医证候积分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电针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体质量(kg) 体质量指数(kg/m2) 腰围(cm) 体脂(%) 中医证候积分(分)埋线组 30 治疗前 85.49±8.44 31.361± 012.40 36±9.97 37.39±4.43 17.03±3.38治疗后 77.44±8.70△▲ 28.38±±9512. .0.62 930 5△△▲ 35.11±4.14△ 13.03±1.84△▲电针组 30 治疗前 87.86±7.01 31.501± 01.69 07±7.88 37.86±2.45 17.17±3.21治疗后 81.32±7.28△ 29.21±961.79 78±△7.89△ 35.88±2.54△ 13.57±2.06△
4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已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肥胖不仅可引起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等疾病,也会降低患者自我认同感,产生自卑、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相关研究表明,肥胖症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肠道微生物等密切相关[3-4]。目前治疗肥胖症的方法有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手术治疗等,然而患者不易接受,且不良反应明显[5]。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由来已久,«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有“甘肥贵人”的描述。«灵枢·卫气失常»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这是对肥瘦体质类型的最早论述。«素问·奇病论»曰:“数食甘美而多肥。”认为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有关。«素问·通评虚实论»又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指出肥胖可导致多种疾病。中医认为肥胖症的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病位主要在脾胃,病理因素以痰湿为主,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兼心肺气虚,如前人所说“肥人多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郁热。故有“肥人多痰”“肥人多湿”之说,临床多见虚实夹杂之证,以脾虚湿盛型肥胖多见。
电针疗法是中医治疗肥胖症的常规手段,临床疗效确切[6],但需要每周治疗数次,患者难以坚持。穴位埋线是治疗肥胖的新兴技术,集针刺法、留针法、植针术和近代组织埋藏法为一体,刺激感应维持时间长[7]。研究发现,穴位埋线足三里可降低肥胖小鼠的体质量,降低内脏脂肪含量和血脂、血糖水平,减轻炎性反应,从而达到减脂的目的[8]。也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是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至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至大脑皮层,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调整脏器功能状态,从而促进机体新陈代谢[9]。
本研究所选穴位中,气海乃肓之原,又称“丹田”,为“性命之根本”,主一身之气,可调畅气机,恢复脾升胃降功能,合理输布水谷精微。脾虚则运化乏力,水谷精微失于运化则生湿,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则成痰,故取水分、水道以分利水湿、利水消肿。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络穴,交通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谷气隆盛,为多气多血之经,至此处尤为丰溢,取之可健脾胃、化痰湿。天枢乃大肠募穴,为足阳明脉气所发之处,可调中健脾、理气和中、去脂降浊。下脘、中脘与胃关系密切,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与梁门、滑肉门共奏健脾和胃、消积化浊功效。足三里为胃下合穴,胃经合穴,有调理脾胃、化湿消积之功。大横为足太阴、阴维之会,可温中理肠、运脾化湿。带脉与足少阳经交会,有健脾渗湿止带之功,此处取其近治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电针及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均有效,而埋线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且在降低体质量、减小腰围方面疗效突出;埋线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降低,说明穴位埋线可通过调理患者体质,减轻脾虚症状,使患者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实现减肥目的。
本研究也存在的不足之处,如由于时间、人力等限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可能导致结果存在偏倚,未观察穴位埋线对肥胖的远期疗效,客观指标较少等,后续研究应加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增加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指标以验证其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