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始为终规划成果,以终为始生成项目
2022-01-13赵琳琳
摘要:在提倡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挖掘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符合学生学情的语文课程。拟以“诗意节气”为语文教学资源,对“诗意节气”语文项目学习实践过程加以梳理并进行反思,提出“以始为终规划成果,以终为始生成项目”的观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
关键词:诗意节气;项目学习;成果规划;实践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着眼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在达成教育均衡性的基础上,更提倡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怎样去挖掘更好的语文教学资源,开发建设符合时代发展与学生学情的语文课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了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人们更加关注节气的自然知识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如果能从中开发利用其中文化资源开展语文教学,将为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注入更多的灵气与“活水”。因此,笔者决定探索实施“诗意节气”语文项目学习并将实践过程及反思梳理如下。
一、创设学习情境,确定学习目标
项目学习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任务中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当前,关于“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尤为重要。在信息化社会中,各种新兴媒介是向世人普及和宣传“二十四节气”、激发人们保护传统文化热情的主要平台。当代青年学生肩负着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因此,本次项目学习的情境任务为:
大雪节气是2016年24节气申遗成功后迎来的第一个节气,假如我们以“基米花”公众号图文形式向世人展示节气、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请你来完成主题为“诗意节气系列”的公众号图文制作。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目标应立足于“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实践活动”三个维度,注重学习的情境性与实践性,改变教师预设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因此,本次语文项目学习的目标设计如下:
1.阅读与鉴赏。细读、研读有关节气的古诗词,把握古诗词中所蕴含的节气特征和情感,从而进一步体悟中国古人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表达与交流。课堂活动主要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从不同层面展示生本、生生、师生间的讨论与交流,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化阅读理解、拓展解读视野,形成观点碰撞,实现梳理、整合节气诗歌文化内涵及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3.实践活动。确定公众号图文主题和板块内容,提炼精神价值;选择可用诗句,把诗歌内容转化为板块标题;借助网络学习公众号图文制作技巧,完善板块设计并发布图文作品。
学习目标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出发,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情境性与实践性。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节气文化中感悟、交流,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其诗词鉴赏以及审美能力,激发其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在实践生活中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以始为终,规划项目成果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项目学习立足“以始为终”,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最终达成学习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项目学习活动之前需对项目成果做好科学规划。本次语文项目成果分为个人成果和团体成果,包含过程性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和提升。
佐藤学教授曾指出中国项目学习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在“互相说”,而不是“互相学”。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而“互相说”往往表现为小组成员对其已知事实的阐述。仔细观察“互相说”的小组会发现,每位成员讲完自己的意见就没有进一步的思考了,没有高质量的学习。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规划高质量的项目成果,才能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另外,項目式学习注定不是目标单一、态势闭锁的学习,而应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学习。在这个动态的生长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启发及反思等决定了课程生长的态势,并具有比传统课堂更深远、更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项目成果,提供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形式。
基于以上原则,本次语文项目学习的项目成果设计如下:
1.团队成果:班级《基米花报》公众号“诗意节气”系列图文作品推送;班级《基米花报》纸质书刊“节气散文”作品集。
个人成果:“诗意节气”作文素材本以及话题作文。
2.过程性材料:个人选题表,小组选题表,个人选用节气诗词清单,个人相关板块鉴赏文字,小组板块图文资料等。
三、择取学习资源,设计项目活动
在语文项目学习中,学习资源是解决问题所需的支架。教师判断所选资源是否合适、是否有价值就是看所选资源能否支撑学生的学习、能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以及能否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根据资源准备的基本原则,教师需要对手头的资源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重新分类和优化。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教学资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学习资源,让更多的资源帮助学生学,而不仅仅是方便教师教。基于以上考虑,笔者提供以下学习资源:
1.推荐书目:《时间之书》(余世存)、《节气24贴》(诸荣会)。
2.诗词系列:元稹《咏二十四节气诗》等。
3.绘画作品系列:老树画画《说二十四节气》。
4.影视纪录片:《四季中国》。
针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应提供不同种类的资源。比如,推荐阅读的书籍和诗词系列都属于文本资源,记录片属于音视频资源。此外,服务学生的资源要有一定的广度,体现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笔者所提供的资源涵盖古今,有助于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本次语文项目学习包含明确板块内容、确定板块标题和完善发布作品三个活动。笔者以大雪节气为例来介绍三个活动的指导与具体操作:
1.明确板块内容。寒冷、兆瑞、静谧、雅趣、忧贫是古诗词中大雪节后的常见特征,围绕这几个特征,请分别配一句诗,要求最能体现相应的节气特征。
2.确定板块标题。请为所选择的诗句阐述理由,由此分析诗歌中大雪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完善发布作品。请为每个板块选择1~2幅富有诗意的图片,附上诗化的解读文字并发布到公众号图文作品中。
以上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是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及教学组织优化,赋予课堂语文学习活动以一定的真实性、综合性与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同时又具有课程性和便于教学组织,这就是新课标强调的“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的真正价值,体现了语文项目学习中任务群学习的基本方式。
四、媒介展示成果,细化过程评价
本次项目学习的最终成果是《基米花报》公众号“诗意节气”系列作品推送和《基米花报》“节气散文”作品集。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关于小组公众号图文作品的评价,笔者设计了评分表,详见表1:
當小组项目学习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就已经发布的公众号图文作品进行赋分评价,以作为最终评价的依据之一。因为考虑到是在网络媒介上展示项目成果,而作品的阅读量是项目成果质量的最直接反映,因此笔者在进行项目成果评价时把作品的“周阅读量”也加入了评价体系,同时在公众号中进行“我最喜欢的节气”投票,这就突破了师生或者生生之间的单一评价,让更多的人参加到项目成果的评价之中。
在“节气散文”作品集项目成果的评价中,除了教师对学生的散文作品撰写评语外,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写评语进行评价。这样学生能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及建议进行及时修改。评价即学习,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优势,就是能及时向学生和教师反馈信息,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这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的反思,使教师可以及时地采取措施、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的反思,使学生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或不足,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五、项目反思
笔者设计的项目立足传统文化,以学生为中心,贴近生活,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充满兴趣查找资料、体验生活,探究文化现象,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感。
笔者设置真实的生活化情境,结合班级的公众号“基米花报”使得学生有完成学习任务的驱动力并参与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突破了诗词鉴赏的教学难点,读写结合,重点提升了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读写兴趣、读写能力与思维品质。笔者在这个项目中较好地营造了融合式学习环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无论是线上作品还是线下作品都使学生更有兴趣和成就感。
尽管关于学生一些隐性能力或思维方面的表现性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是此次“诗意节气”的项目学习活动还是非常值得尝试并具备实践价值的,项目学习的成果不是重点,而是起点。“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无穷的,围绕“诗意节气”,以学生本次项目学习成果为基础,生成新的项目学习实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项目学习探索,比如“节气与民俗”“节气与传统节日”“节气与物候”等语文项目学习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赵琳琳(1985— ),女,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