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时而变,让新闻离你更近
——融媒体时代下《孝感日报》时事报道创新探索

2022-01-07梁一冰

新闻前哨 2021年11期
关键词:时事新闻孝感时事

梁一冰

新媒体的崛起深刻影响着传媒业格局。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内容、方式和路径都发生了新变化。

在舆论环境、技术手段、传播方式深刻变化的大趋势下,面对媒体转型发展的全新挑战,近年来,《孝感日报》时事报道因时而变,在选题挖掘与表达形式上不断探索,以顺应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

一、做好“结合”文章,以更贴近的视觉走近读者

地市报时事报道,要吸引读者的深度关注,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怎样让报道在读者快速流转的阅读视线中获得停留。

新闻传播规律告诉我们,贴近性是媒体与读者联系的纽带,只有贴近受众,贴近生活,报道才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时事新闻报道亦是如此。

《孝感日报》的做法是,宏观视野与本土视角结合,把着眼点放在本地,找出时事新闻与本地读者时空上的“最近点”,实施“本地化”处理,做出精彩而与众不同的报道来。

比如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其独特的新闻价值深为各大媒体所理解和把握,《孝感日报》作为一家地市报,在时效上根本无法与其它媒体竞争。但我们抓住了一个其它媒体所没有的独家优势,那就是执行这次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推进剂运输任务的万山公司所在地为孝感。这种地域上的贴近性为这个重大新闻报道的本地化找到了载体。编辑经过精心策划,在新华社稿件《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开启》后,配上本报通讯员采写的报道《万山公司圆满完成长征五号B 运载火箭推进剂运输任务》,一下子把这个国内大事和孝感联系起来,在市民中产生强烈反响。

再比如对汉十高铁全线轨道贯通的报道,新华社通稿一般性地介绍汉十高铁全线铺轨完成的过程、意义。如果报纸在新闻处理时仍停留在“大路货”的程式化报道,显然没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但编辑在稿件中抓住了一个亮点,即“汉十高铁”汉口到孝感段借用的是“汉孝城际”,立刻会同记者部门采访了铁路等部门,进行整合后推出 《汉十高铁全线轨道贯通 将于今年年底正式通车》这一稿件,着重介绍了“汉十高铁”开通将给孝感人民出行带来的影响,让孝感读者真实地感受到“高铁出行”正走进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可读性、指导性都很强。

2019 年3 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针对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的新情况,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在公共场所设置设施完善的母婴室,满足婴幼儿家庭公共服务需求,已成趋势。孝感是如何做的?时事编辑提出策划选题后,记者走进市卫健委,探访公共场所母婴室,采访市民、母婴室负责人,了解孝感母婴室建设现状、市民期望、未来探索方向,推出特别报道《母婴室,呵护“喂”爱坚持的“宝妈”》,并配发了短评《小小母婴室民生大爱心》。整个报道关联热点政策,回应群众需求,体现政府作为,高度深度兼具,社会效果良好。

在“本地化”理念指导下,《孝感日报》加强选题策划,在专业和深度上做足文章,既有问题意识,又有建设性和启示性,使得时事新闻报道呈现时效性、连贯性、互动性形态,凸显出报道高度、深度,提升了纸媒的影响力、传播力、权威力、公信力。

二、坚持“眼睛向里”,以更有力的报道服务大众

时事报道中与媒体所在地产生直接联系的新闻毕竟有限,更多的内容来源于转载。但转载不是内容的简单复制,而是要根据本地读者的需求,本地读者“胃口”喜好,对新华社播发的时事新闻稿件进行选编。

如何才能烹饪出适合本地读者“胃口”的“家常菜”?《孝感日报》具体做法如下:

1.坚持“眼睛向里”,围绕本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把新华社通稿里那些能对本地发展起到借鉴作用的好经验及做法报道出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如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孝感紧邻武汉,是决胜之地的重要战场。针对这一实际,我们第一时间刊发党中央、国务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的相关稿件,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心关切,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舆论环境。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我们及时选取刊发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疫情、推动企业复工复产等的政策、举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复工复产报道,对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赢得了政府部门和读者的广泛认可。

2.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广大读者普遍关注。我们提前策划,主动设置议题,进行深入地报道,讲好“孝感故事”,唱响“孝感好声音”。

如每年全国“两会”,我们在充分运用新华社稿件基础上,开设”直通全国两会”栏目,大力宣传代表、委员履职新风采,传递“两会”声音,发出孝感声音。针对本地群众关切的精准脱贫、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养老改革等话题,编发相关部委负责人的权威解答,做成了读者关注的深度报道。

3.时事新闻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突出民生视角,以读者的视角选择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让时事报道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增强报纸与用户的黏性。

例如,近几年来,我们推出“新华视点”栏目,及时报道国家新出台的重大战略、法律法规、民生举措,能够引起社会广泛热议、朋友圈刷屏的社会热点,满足本地读者对相关资讯和服务性的要求。

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内容为王。在时事报道中,《孝感日报》努力克服简单“转载”“复制”,而是有的放矢,进一步强化有效的新闻供给,提供契合受众需求点的新信息和引领受众关注点的新解读,高质量地满足受众需求。同时,注重表达创新,通过改变报道形式,保留硬新闻的实质内容,让新闻来“讲故事”,让硬新闻更加具体、平实,形成见人、见事、见情怀的时事报道新文风,努力让时事新闻变得“好看、耐看”。

三、活用编辑元素,以更时尚的面貌方便“悦读”

当今的新媒体,讲究用户思维,注重用户体验,特别强调以受众思维生产新媒体产品。

近年来,《孝感日报》 时事报道学习借鉴新媒体的用户思维,改进“包装”方式,用最富有表现力的版面语言给读者以惊喜,以冲击。

以图片带版面。以美观大方、吸引读者、方便读者阅读为原则,适当加大图片和组图的刊用量,达到“图说新闻”的效果。对那些视觉冲击力强的好照片,更应不惜版面。

2020 年8 月1 日,在《孝感日报》时事版上,整版采用一张“以宇宙为背景的地球”照片,压图制作了一个大标题:“北斗闪耀,泽沐八方”,辅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文字精编后,提取“北斗系统这样建成”的主题,撷取三段式、三步走、中国选择、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等五部分内容,并用透明底纹强化,直观形象地呈现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这一盛事。

在版面编排中,我们对长稿件切分成几个“模块”,采用粗直线强化,并用色块进行渲染。适当留白,吸引读者的视线,营造一种“透气”的视觉空间。有关数字图表化,使之更生动形象。

在每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的报道中,我们尽可能把稿件中的关键数字,转化成易读、可读的新闻图示,既有对比柱状图,还有生动形象地漫画图标,让读者花最少的阅读时间,获得最大信息和精华。

在标题制作上,我们注重浅显明白、平实通俗、口语化、真实性、趣味性,阅读起来琅琅上口。

如:新华社电稿原题“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提供有力法治保障(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修改人口计生法答记者问(副)”,编辑改为“三孩生育政策正式入法(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修改人口计生法答记者问(副)”,把主题缩小集中,实现小而尖,以小见大。又如:新华社电稿原题“局地降温15℃!冷空气发威多地气温将迎‘跳水’”,编辑改为“一‘夏’回冬 冷空气发威 多地气温将迎‘跳水’”后,既概括了新闻事实,又生动形象,从而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在处理大稿时,我们把稿件中的主要精华提炼出来,加上底纹突出处理,充分发挥“导向视窗”的功能,让读者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如总书记参加的国内考察、国外出访、主场外交等,我们都会提炼出提要,把内页稿件所要表达的重要内容或精彩观点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提示。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孝感日报》时事报道顺应新闻传播方式新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新趋势,突出政治性,体现时代性,做出新闻的深度、宽度和厚度。接下来,我们还将探索与APP、微信矩阵等实现互通,为读者提供融媒体时代下更立体、更快速、更准确、更鲜活的新闻内容和阅读产品。

猜你喜欢

时事新闻孝感时事
湖北孝感 一条短信让救助更暖心
孝感天下,爱传千古
孝感令
时事政策
论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时事新闻的不保护与保护
漫画时事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