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证券新闻更可读
2022-01-07何辉
何 辉
从事新闻行业,自然离不开新闻价值的判断。在业界,被公认的新闻价值五要素为: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真实性。一般来说,新闻事实所包含的价值要素越丰富,级数越高,新闻价值就越大。
对记者来说,当然希望所写的每一条新闻都更具新闻价值,所包含的价值要素更丰富,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记者所面对的新闻事实并非个个都同时兼具上述五要素,尤其是对于专业的证券新闻来说,很多时候看上去会比较枯燥。
证券新闻之所以会让人觉得枯燥,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公告较多,如业绩公告(如年报、季报等)、重大事项公告(如资产重组、股东增持减持等)、交易提示公告(如停牌和复牌、交易异动等)等,公告语言严谨专业,专业术语多、数据多,而很多时候记者写稿的主要材料得依靠公告,这难免会让稿件显得沉闷。
那么,在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真实性基础上,枯燥的证券新闻能不能变得有趣、可读呢?笔者从《证券日报》《证券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基金报》《支点》 等主流财经类媒体(包括传统纸媒及其新媒体平台)的相关报道中,梳理总结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转换文本表达方式
上市公司公告的行文准确严谨,有些像法律公文。这样的文字,能准确表达事实,但对普通读者来说,过多的专业术语和冰冷的表达,难免会让人觉得晦涩,可读性不强。
新闻的语言表达方式,与公告文本有很大不同。优秀的新闻报道应当是生动的故事。一份公告其实就是在讲一个故事。面对“故事性”强的公告,就需要记者将公告语言转换为新闻语言,将人物、缘由、经过、结果等要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去掉无用或读者不感兴趣的内容,增加与“故事”有关的信息或事实,让整篇稿件讲述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这样的新闻稿才会更可读。
请看案例。
2021 年5 月28 日,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印章、证照资料失控。鉴于篇幅有限,本文仅摘录公告中的核心事实表述:
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于2021 年5 月21 日召开第四届董事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变更公司总经理的议案》。公司同意聘任曾道龙先生兼任公司总经理职务,任期自本次会议决议之日起至第四届董事会完成换届聘任新任总经理之日止。同时,公司法定代表人由张海清先生变更为曾道龙先生。
按照公司《印鉴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张海清先生应将公司印章、证照资料清点移交给公司现任总经理曾道龙先生,由曾道龙先生按照公司的规定重新确定印章、证照资料的保管部门和人员。2021 年5 月25 日,张海清先生拒绝移交公司印章、证照资料,公司已多次联系张海清先生,要求其归还相关印章、证照并配合公司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截至目前,上述相关印章、证照资料仍未移交,也未配合公司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上述印章、证照资料已处于失控状态。
上面的官方表述,耐心地看也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若引用上述文字作为新闻报道的话,难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致。《上海证券报》就此事做报道时,就将上述公告文本转换为新闻文本,具体如下:
公司表示,张海清应将公司印章、证照资料清点移交给曾道龙,由后者按照公司的规定重新确定印章、证照资料的保管部门和人员。
然而,5 月25 日,张海清拒绝移交公司印章、证照资料。
世龙实业表示,已多次联系张海清,要求其归还相关印章、证照并配合公司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截至目前,上述相关印章、证照资料仍未移交,也未配合公司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公司上述印章、证照资料已处于失控状态。
上面三段文字,去掉了公告里的晦涩和专业表述,改用讲故事的方式,既符合多数人阅读习惯,主要事实也一目了然。并且,记者还将公告中没有提及的有关此事的来龙去脉,也用讲故事的方式穿插在稿件中,让读者看到情节更丰富、细节更生动的故事。
二、关注公司背后“人”的命运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证券新闻虽然多关注上市公司,但上市公司所呈现出来的一切表象,无论是股价涨跌,还是公司运营,皆与背后的“人”有关。这里的“人”,可能是上市公司高管,可能是公司普通员工,可能是投资者,也可能是公司上下游的客户,甚至还可能是公司的离职员工。总之,凡是跟上市公司有关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在关注上市公司相关新闻时,如果能关注新闻背后的“人”的命运,所写的新闻就会比公告上的内容更有关注度、更具可读性。
举例说明。
每年2 月至4 月,是上市公司的“年报季”,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会在此期间发布年度报告(通常简称为“年报”)。年报信息相当丰富,从经营状况到战略布局,从公司地位到行业发展,从上年业绩到未来展望,从研发投入到高管任职,还有非常详实的“三张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动辄数十页到几百页,信息量巨大。年报是投资者掌握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信息,也是财经记者挖掘新闻线索的“富矿”。
在这些信息中,有一类信息关注度较高,那就是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均系公开信息)。单独一家公司的高管薪酬可能关注的人不太多,但若将多家上市公司的薪酬状况进行综合比较,往往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支点》杂志新媒体平台2021 年6 月23 日发布的《湖北上市公司高管年薪:最高过千万,最低几千元》一文,就是一例:
2020 年,有11 家公司高管人均薪酬过百万。其中,华新水泥的高管人均薪酬最高,为403.5 万元,而最低的是祥龙电业,高管人均薪酬仅为6.06 万元。
在湖北上市公司担任高管,想获得高薪,最好去钢铁、建筑材料行业,这两个行业的高管人均年薪分别达314.17万元、233.33 万元。
最“拮据”的高管是★ST 中珠的董事会秘书,去年年薪为0.46 万元,相当于月薪仅383.3 元。
这三段文字虽只有150 多字,但点出了湖北上市公司2020 年薪酬最高与最低等关键信息,特别是最低年薪仅0.46 万元,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类似的线索,在年报中还有很多,比如“员工平均薪酬”“董事会去年定下的目标是否实现”“哪家公司最舍得投入研发”等。
《上海证券报》2021 年4 月6 日发表的《拒绝枯燥文字表述!A 股年报秀出别样风情》,则从年报的呈现方式变化上抓住新闻点,如太平鸟的年报封面用了该公司代言明星的大照片,看上去像挂历;吉比特的年报用该公司开发的网游人物作封面;华熙生物的年报则使用了合作明星李佳琦的大幅照片……这些明星或网红人物,既能增加年报的吸引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市公司董事会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心情。所谓“商道即人心”,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三、在“槽点”中挖掘新闻点
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它的实际运营情况有义务合规、透明地接受广大投资者的质询,这既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原则,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披露工作,保障各类股东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媒体是上市公司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对上市公司的报道中,如果能从监督的视角拎出公众关注的新闻点,或者说是让大众感兴趣的“槽点”,也会让新闻更具可读性。
举例说明。
2019 年1 月30 日晚,雏鹰农牧发布2018 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预计2018 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9 亿-33 亿元。此前,该公司在2018 年三季报中预计,2018 年公司净利润的变动区间为-17 亿元至-15 亿元。在业绩变动的原因中,该公司称,系从2018 年6 月开始,公司出现流动性紧张局面,由于资金紧张,饲料供应不及时,公司生猪死亡率高于预期,致使生猪养殖成本及管理费用高于预期。
次日,《证券时报》新媒体平台发表《2019 A 股第一疑团!没钱买饲料,猪都饿死了!深交所问询接地气》一文,正是抓住了“没钱买饲料致猪饿死”这个新闻点,引发关注。
再如,2017 年6 月14 日晚,科陆电子发布兜底增持公告,公告名称是“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但公告正文第一段就出现错误,将公司名称写成“深圳市奋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造成乌龙。次日公司发布更正公告,并刊发了致歉说明。
6 月16 日,《中国证券报》发表稿件《科陆电子致歉失误公告:将继续强化信息披露工作》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强调“信披无小事”。同时记者还提出,“若要值得投资者信任,公司仍需倍加谨慎、规范和用心”,起到了媒体的监督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