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为教师成长赋能
2022-01-01侯嘉慧
□侯嘉慧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广大教师是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团队,是每个学校的重要任务。从教师个人成长的视角出发,学校借助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推动教师个人发展,回应时代之需。
一、问题缘起:教师个人成长的现实困境
在一项针对学校教师个人成长困惑的调查中,教师普遍反映,阻碍个人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主观上发展意愿不强;二是环境层面,客观上发展支撑无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重困境。
(一)专业信仰坚持不够
一方面,进入职业倦怠期的教师已经习惯了教育生活的平淡,专业信仰渐渐迷失;另一方面,功利化倾向打破了教师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为了追求即时的教育成果,教师忘记了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
(二)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一方面,不同教师关注的问题各不相同,点状研究难成气候;另一方面,在跨学科的教育背景下,教师受学科、年龄、专业的限制,难以提升跨界融合、综合育人的能力。
(三)专业道路前行不畅
教师在学校里扮演着多重角色,在校时间被各项事务占据,自主提升的时间不多。在缺乏有力的长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教师专业发展前行受阻。
二、破解之道:团队建设带动个人成长
学校的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是省级“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该团队秉承乐学育人的理念,追求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引领发展的实践价值,遵循“个体—团队—个体”的系统实践理念。团队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发展样态,用团队文化浸润、团队项目锤炼、团队机制督促等方式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价值坐标和行动指南。每个获得专业成长的教师个体凝聚在一起,就是一支志同道合、专业高效、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
(一)打开格局:团队文化浸润,促进教师精神成长
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为学生的“为学、为事、为人”做示范,引导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在队伍建设中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铸魂工程”,致力于打造心怀家国、勇立潮头、求真求善、以爱育人的团队文化。浸润在这样的团队文化中,教师可以实现精神成长,使教育视野更开阔,教育格局更宽广。
心怀家国,就是指发展爱家爱国的精神谱系。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中的教师在学校的“诚勇”品牌党建活动中,聆听红色故事,参加延安党校实境学习,开展民主生活会,积极践行师德承诺。勇立潮头,就是指坚定敢为人先的教育立场。在校史学习活动中,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中的教师忆古思今,感受积极进取、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并将其内化为奋发图强、敢想敢干、勇于奉献的教育精神,积极追求乐学育人的崇高境界。求真求善,就是指坚守成就儿童的教育情怀。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中的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做到“目中有人”,用实践的方式实现教、科、研、育一体化。以爱育人,就是指坚持以爱育爱的教育初心。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中的教师向老照片中的榜样、有着三十年教龄的前辈、身边的“感动人物”学习,学习他们敬业爱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他们的丰富教育经验和独特的教育智慧。
(二)科研在场:团队项目锤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解释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教师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成长也是如此。教师需要主动思考、主动建构,而科研项目是最好的“实践场”。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团队建设和项目建设双线并行、双向建构,“坚持项目引领、坚持破解难题、坚持科研支撑、坚持方法创新”[1],以人成事,以事修人。
育人方式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完善的攻坚战。[2]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以“乐学教室文化:儿童学习生态的重构”这一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基地和学校文化建设项目为抓手,回应教育热点,解决教育难点,为教师赋能启智,带动教师的专业研究,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具体环节如下:1.理论背景研究——在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好书推荐,团队教师共读一本书进行知识充电;2.课堂教学研究——团队教师围绕乐学教室文化建设的主题,开展全学科课堂教学实践;3.反思提升研究——团队教师在课堂展示后,开展主题座谈会,分享实践中的经验与困惑,包括“课堂需要体现怎样的教室文化?如何体现教室文化?有哪些途径?学生的学习生态指什么?教室环境要素如何影响学习生态?”等问题。团队教师对此逐一进行讨论,做到各个击破,并提炼抽象研究成果,即对照环境要素梳理乐学教室文化课例,提取共性要素,形成课堂模型,编撰案例集。在教学管理方面,团队教师讨论了学科专用教室的使用制度和运行机制,使专用教室的功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三)组织运行:团队机制督促,保障教师持续成长
教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团队文化的熏陶、团队项目的激励,还需要从外在环境出发,对团队运行机制进行管理和监督。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在团队组成、联动机制、研修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对教师进行督促,使教师的成长具有延续性和伸展性。
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由江苏省特级教师、学校校长、书记领衔,中青年卓越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参与其中。团队成员充分体现了人员跨科、结构跨层、梯队跨龄的特点,有利于在“当下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具有综合化趋势”[3]的背景下,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素养和综合育人能力。同时,学校与相关行政单位、高等院校和教师发展机构组成联动团队,为教师成长提供更大的平台、更优的资源和更多的机会。学校借助一周一次的学科教研活动、两周一次的跨学科教研活动、一月一次的“诚勇”论坛活动、一学期一次的联盟校共建活动、一年一次的“愉快教育”高峰论坛活动等,帮助教师在周期性的活动中产生身份认同、价值认同。在团队的管理和监督下,教师获得持续成长。
三、原因追溯:团队建设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机制
浸润于团队文化的精神成长、投身于团队项目的专业成长、得益于团队机制的持续成长,为何得以实现?团队建设对教师个人成长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要回答这些问题,可以从“教师个体角色的意义链接”和“教师共同愿景的不断延伸”这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共享心智模式,使教师个体角色实现意义链接
共享心智模式是团队成员共同依赖的内部心理机制,它使成员在认知与工作的过程中对问题界定、情景响应和未来预期表现出一致性,包括任务式共享心智模式和协作式共享心智模式两个维度[4]。在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中,团队顺利运行时形成的任务型共享心智模式,能够促进教师获取和共享知识、信息,使教师个体角色实现意义链接。协作型共享心智模式意味着教师个体对彼此的知识结构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之间的协作关系更容易产生,知识的转移、整合和内化也更容易发生。由此,教师能够产生更高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也更愿意主动谋求发展。
(二)自我效能需求,使教师共同愿景不断延伸
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的成员从一开始加入团队,就有着共同的愿景:共享使命担当,共筑教育梦想,共研教育方向,共定行动范式,共行研究路径,共谱发展蓝图。团队文化的传递、团队项目的共建、团队机制的督促都能不断延伸教师的愿景,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增强。教师对自我的期许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也随之加强。在此基础上,职业成长和个人发展更容易发生。
乐学育人“四有”好教师团队将教师的个人成长置于真实的情境和广阔的空间里,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了价值坐标和行动指南。团队文化是精神成长之源泉,坚定了教师的专业信仰;团队项目是专业成长之路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团队机制是持续成长之动能,打通了教师的专业通道。在共享心智模式和自我效能需求的推动下,教师主动追求幸福,促进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