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非探究课型的教学策略
——以教科版教材为例

2022-01-01杨伟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教科课型研讨

□杨伟

现行各版本的科学教材中,探究性内容占大多数。包含这类内容的课型称为探究课型,其教学方式以实验为主。与之相对的就是非探究课型。

所谓非探究课型,指的是整堂课中没有出现实验探究的内容,不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学习内容主要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呈现的课型。这类课注重以问题为导向,旨在让学生先围绕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交流,再以研讨互动的形式得出答案,建构科学概念。有些非探究课型是对课堂探究或课后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延伸,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长期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

非探究课型是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不言而喻。然而,综观当前的科学课堂,可以发现,部分科学教师对这一课型的教学不够重视。这类课或上成“语文课”,让学生读读背背;或上成习题课,让学生自己做题;或全然不教,忽略其价值。种种不合理的做法导致单元课程体系不完善,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不持久,科学素养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对于非探究型科学课,如何正确认识它、深切理解它、真正用好它,充分发挥这类课型对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值得教师深入思考。

一、转变思想,形成正确认识

非探究课型切实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科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每一种课型存在的意义,充分发挥每一节课的作用。由于该课型缺少实验探究的内容和纸笔考试的监测,学生的兴趣往往不高。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引导和评价,让学生正确对待每一节科学课,重视每种课型的学习。

二、研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科版《科学》各册教材中的非探究课型绝大部分都出现在单元的开始或末尾。它们或是单元的引入,或是单元的总结,有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教学价值。

如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第一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本节课并未设置具体的探究内容,只是引导学生回忆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初步勾勒出地球家园。有了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地球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以及保护地球的必要性。如果缺少本课的教学,后面几课的引入就显得十分突兀。

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前几课对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天气、季节和太阳、月亮等的观察,总结人类与地球上的动物、植物的关系,产生了珍惜动物、植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最后一课《做大自然的孩子》将前面几课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对前几课学习进行总体回顾和延伸,让学生形成对本单元的整体认识。如果没有这一课,那么前面几课的内容就是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的,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丰富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限于篇幅,教材能够提供的学习资源非常有限,如果仅仅围绕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开展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无法达到编者所期望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可以多准备一些教学素材,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中《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课,教材利用整整一页的版面,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介绍了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进行学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多的文字比较枯燥和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此,教师提前搜集了有关天气预报制作的视频资料,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视频资料呈现在课堂上,再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图文介绍进行研讨学习。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学习过程自然更加深入。

四、强化研讨,活化教学形式

非探究课型主要以问题为引领,教师要抓住教材特点,以研讨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组织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环节,让他们在研讨的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活跃的交流和互动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规避单一、枯燥的讲授带来的弊端。

如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第一课《我们知道的植物》,两页的教材通篇只有四句话:“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塑料花是植物吗?”“种一棵植物”。要就这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上好完整的一节课,需要科学教师围绕每一句话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完整表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对于“塑料花是植物吗?”这个问题,一年级学生的回答比较简单,可能只会作出“不是”这样的回答。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具体说一说你的理由。”教师还可以为每组学生提供盆栽植物和塑料花,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明晰植物具备的生命特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教师组织的研讨让学生充分交流,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五、注重指导,保障课外探究

一些非探究课型要解决的不是本课单独提出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以之前一段时间的观察活动或课前搜集的资料为基础,解决一连串的问题。如果课前的观察活动无法落实,那么课堂上的研讨活动也就无从下手,教学目标自然不能达成。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记录表、微信等工具,加强对学生进行实时、不间断的指导,确保课外探究的实效性。

如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中《观察月相》一课,本课旨在组织学生围绕前期的月相观察记录情况进行研讨,得出月相变化的规律。毋庸置疑,为期一个月的前期课外观察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学生需要每天坚持观察、记录月相。这是对学生科学精神的锤炼和考验,有其意义与价值,但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为了对学生每天的观察记录进行有效督促和指导,在该活动开始前,教师加入所带班级的家长群。教师先向家长和学生说明课外探究任务以及坚持每天进行观察、记录的重要性,再约法三章,和学生约定一起观察,及时在群中展示各自的观察情况。通过每天的定时提醒和评价引领,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坚持下来。最后,学生对自己记录的月相图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十分明显。

六、提供素材,优化教学效果

缺少实验的科学课堂相对枯燥。对于非探究课型,教师可以尝试提供相关素材,在课堂中巧妙融入探究元素,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改善学习效果。教师要在理解和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创新,根据教学实际开发相关实验,引领学生进行探究。

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天气”单元中《我们关心天气》一课,教材通过“天气,指的是一个地方在某一短时间里大气的冷暖、阴晴、雨雪以及风等情况”这句话描述了什么是天气及其包含的元素。学生只能强行记住这一概念,学习过程缺乏思维的参与。对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天气卡片,在学生描述天气现象时逐一出示,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类讨论,最后得出天气的概念和天气包含的元素。这样的设置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且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会更深刻,记忆效果也更明显。

非探究课型在科学教学中的价值不容忽视,忽略它们对一个单元的开篇引领或总结延伸作用,将使整个单元的教学不成系统,不利于学生科学概念的完整建构和科学素养的整体培养。科学教师必须重视每种类型的科学课,认真上好每一课,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真正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猜你喜欢

教科课型研讨
严摇恺
——教科双馨铸丰碑
合作学习法在不同课型中的有效性实践研究
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系统“五个再一遍”推动扫黑除恶问题整改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学科教学中的课型设计思路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厘清思路巧统筹 专业行政两兼顾—以学校德育主任工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