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隐兼顾: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路径
2022-01-01赵志英
□赵志英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说,完整的认知过程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加工、信息输出三个环节。相应地,完整的学习过程也可以划分为阅读、思考、表达三个环节。英语表达作为指向英语核心素养的“完整的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受到了广泛关注。教学中,学科知识是培养表达能力的重要媒介,教材是学科知识的主要来源。英语教材中,除了显性的学科知识外,还有一部分隐性知识需要教师挖掘和开发;有些文本中的显性知识存在知识点零散、情节缺乏、主题不明确等问题,需要教师优化处理。教师可以从对显性知识的优化处理及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应用两方面出发,通过实践拓宽学生的表达视野,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
一、优化显性知识,拓宽语言表达视野
显性知识主要包括文本中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扶下联结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主动建构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习得的知识应该有系统结构,而非孤立存在。教师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拓宽表达视野。
(一)融通整合,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分散难点,有时会将知识系统打散,按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授课。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接收到的知识过于片面,结构性不强。对此,教师要对零散的知识进行统整,使学生接收整体的知识并进行完整的输出与表达。
以译林版《英语》(以下案例均出自译林版《英语》,简称为《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Story time为例,文本围绕颜色、外形以及能力介绍了四种动物。文本中出现了颜色类单词(red、black、white、yellow、green)、外形类单词(big、long、short)、能力类单词(swim、run、jump、talk、fly)。如果只局限于运用上述单词,那么学生运用语言描述动物时就会受到限制。为了使学生的表达更丰富,教师需要对内容进行统整,并拓展一些常 用 的 词 汇,如small、round、grey、sing、dance、scream等。
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教材的每个单元中都有Sound time板块,每个单元学习一个字母的一种发音,内容分散在不同学期中。该内容的学习周期长且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学到的语音知识呈碎片化。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同一个字母的不同发音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列举单词进行对比。通过重组与整合,语音学习的时间、内容更聚焦。实践证明,优化语音学习能为学生的表达助力。
(二)总结提炼,使非连续性文本结构化
教材每单元的第一板块均为Story time,但呈现形式有所不同,既包括对话、诗歌、童话故事,又包括缺乏故事情节的非连续性文本。概念建构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英语教学力求以主题意义探究为引领,依托语篇,通过活动有机整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在提炼、整合、分析、比较、概括、评价语篇意义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形成结构化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和发展。”教师应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抓住话题之间的联结点,提炼非连续性文本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在建构概念的基础上输出语言。
《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5 Seasons的Story time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语言整齐划一,但是缺乏故事情节。对此,教师在呈现了两个季节后,让学生从中寻找一些关键词,初步架构描写季节的框架。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不难发现描写一个季节可以从天气、活动和人们对该季节的喜爱程度等角度入手。在学生了解了文本结构后,教师可让他们对另外两个季节进行描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独立的思维,但受教材的影响,学生最后都会说“I like spring/summer...”。对此,教师可以示范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如“I don’t like summer.It’s too hot.”,鼓励学生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设置任务,使独立的板块主题化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和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教材中每个单元有六至八个板块,但不同板块相互独立,缺乏主题性。教师在设定课时目标时,如果不考虑板块内容之间的联系,就会使课堂缺乏目标引领,不利于学生建构相关的语言知识体系。聚焦单元目标任务,并让它以递进的趋势在每个课时中得到落实,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以《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 2 In the library的Story time为例,教材主要讲述了主人公Liu Tao进入图书馆后,Yang Ling对他的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劝阻和制止的故事。语篇重点是祈使句的否定表达,如“Don’t shout/run/eat/...”。本节课的目标是在特定环境中使用目标语言,对一些不当行为进行劝阻或制止。为此,教师创设了具体情境——设计一张电影院的“Suggestion card”,并以此为目标任务引领课堂。学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看电影这一真实情境中,学习兴趣高涨。实践证明,将教学资源主题化能够让学生更理性地表达观点和态度,形成正确的观念。
二、挖掘隐性知识,创新语言表达场域
隐性知识可以分为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和学生个人的隐性知识。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可以从文本、图片中进行挖掘,让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让学生的表达更有深度。学生个人的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个人学习状态等。教师应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一)挖掘教材留白,拓宽语言表达的视觉场域
教材是获取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增删、拓展,充分挖掘教材的留白之处,让学生的表达更完整、丰富。
1.补白文字,使情节更完整
Story time的故事语篇是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的载体。故事有起因、经过、结果,但教材编写需要兼顾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有些故事会出现“断片”或“跳跃”的现象。对此,教师应进行合理补白,拓宽学生的视觉场域,使学生的表达更完整。
《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8 How are you?的Story time分两部分进行讲述:第一部分讲的是Yang Ling因病向Miss Li打电话请假;第二部分讲的是Miss Li打电话询问Yang Ling的身体情况。在第一部分的插图中,Yang Ling贴着退烧贴躺在床上,而在第二部分的插图中,Yang Ling头上已经没有退烧贴了,并且能够坐在沙发上。综合图文信息,可以得知Yang Ling的身体已经有了明显好转。但这期间Yang Ling做了什么,文中没有体现。为了让两段对话衔接得更加自然,教师让学生合理补充Yang Ling在请假期间做的事。学生提到了“take some pills,drink some hot water,see a doctor,take a rest”等。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顺势往下走,提问:“后来,Yang Ling的身体怎么样了呢?”此举既能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又能很好地衔接对话,让表达更具逻辑性。
2.补白插图,为表达创生情境
插图是一种隐性信息,是对文字的补充和延伸,能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较大帮助。英语教材中的插图能帮助学生揣测词、句的意思,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些语篇的文本未能对插图进行完整阐释,这要求教师对插图进行合理补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创设真实的语境,让表达更生动。
以《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的Story time为例,文本讲述的是Su Hai和Su Yang参加化装舞会的故事。仔细研读文本,可以发现故事隐含着两个场景:before the party和at the party。语篇谈论了四个小朋友的服装,唯独没有谈论到Mike的服装。为弥补这个“缺憾”,教师抓住文本图片的留白,在最后的运用环节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谈论Mike的服饰。此举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情境,使学生的表达更生动有趣。
(二)注重知识迁移,构建语言表达的心理场域
将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使学生根据情境的变化实现知识迁移,是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显性知识进行解读和重构,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表达构建完整的心理场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与能力。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就是外部学习转化为思维与情感的过程,他们在活动中学习、交流,提升综合素养。
1.关注思维发展,促进学习进阶
概念建构能力是构成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中,学习目标的达成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教学环节。
《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的Cartoon time讲述的是“Bobby在自己的花园里种了葡萄,发现有害虫在偷吃后,请瓢虫来帮忙,但瓢虫赶走害虫后也开始偷吃葡萄”的故事。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就不能仅限于关注故事的进程,还要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让学生通过看图、读文、讨论等活动提炼出Bobby的心情变化轨迹:happy—angry—happy—angry。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拓展性思维,促进学习的进阶。
2.挖掘文本内涵,渗透情感教育
“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除了掌握知识与技能外,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都是学科育人的重要方面。
《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的Story time讲述的是Mike和Tim在公园画画,Tim先画了一棵树和一些花,得到了Mike的赞赏。接着,他们在河面上看到一艘船,Mike询问Tim是否会画。Tim表示难度很大,但愿意试试。语篇最后一句话是“Is that a boat?”,从中不难看出Tim的船画得并不好。语篇就此结束,但教学可以进行延伸。教师适当追问:Can Tim draw the boat well?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Tim说过“It’s difficult,but I can try.”,其态度是值得赞赏的。教师可在此时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迎难而上的精神。
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不能仅停留在显性知识的渗透,还应关注隐性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需要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以及正向情感的投入。教师要用好文本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