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认知冲突,促进审辩式思维发展
2022-01-01蒋琴华
□蒋琴华
审辩式思维是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它指的是“对观点与信息等展开分析、论证、解释、推理、辩驳,形成更接近真相、更深入本质、更有建设性的结论与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思维方式。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审辩式思维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创设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落实课后延伸和反馈,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形成客观、冷静的思维习惯,有效避免行为错误。
一、创设矛盾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要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认知冲突问题,并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加剧矛盾冲突,让学生面对两难问题。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弄清问题中包含的道德和道理。学生在辩论、分析、内化的过程中明晰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会用审辩式思维更好地指导生活。
(一)研读教材,挖掘矛盾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设置了相应的栏目和内容,指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低年级的“绘本故事”、中高年级的“阅读角”“故事屋”“交流园”以及教材中的相关链接等,都隐含着实际生活中的两难情境,是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良好载体。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抓住认知冲突,切不可忽视教材或避重就轻。如: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可设置“守规则,懂礼让”的情境冲突;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一课可挖掘“诚实”和“善意的谎言”之间的矛盾;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一课可制造“网络游戏是与非”的认知冲突;六年级上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一课可设计“行使权利”和“权利界限”之间的矛盾冲突……利用这些内容,让学生经历两难抉择,有利于学生审辩式思维的形成。
(二)师生互动,创设矛盾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认知冲突,可以使课堂产生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问、质疑等手段能够加剧学生的认知冲突,强化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辨析,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审辩式思维的发展。如对于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们班他们班》中的“正确对待班级间的竞争”这一内容,教师可创设卫生检查的矛盾情境:如果你是学校大队部的卫生检查人员,你在检查自己的教室时,发现地上有张纸巾,这时你会怎么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质疑、追问,融情入境,不断推进矛盾的发展,在师生互动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三)精选案例,深化矛盾
优秀的教学案例可以深化矛盾,以两难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进而带领学生分析解读,有效审辩,明理导行。教师在课前须充分了解学情,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有效案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可精选贴合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引发冲突:妈妈开车送我上学,但路上严重堵车,我快迟到了。于是,妈妈下车给我扫了辆共享单车,让我骑车去学校。法律规定未满12周岁的儿童禁止骑车上路,而我离满12周岁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要不要骑车呢?
精选的教学案例应具有较强的冲突性,促进学生在对道德、规则、法律等的思考与权衡中充分思辨,完成自我决策,深化道德与法律认知。同时,教学案例的选择应着眼于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重视学生的道德约束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自律性。
二、分析冲突根源,提升道德判断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让学生探究矛盾和冲突的本质,分析其根源,有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辨和抉择。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提升审辩式思维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一)换位思考,澄清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冲突的原因是多元的。有一个原因在于个体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从而造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运用审辩式思维解决此类冲突。如教学“正确对待班级间的竞争”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肯定学生具有班级集体荣誉感的同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分析冲突的根源:站在班级的角度,出于集体荣誉感而希望自己的班级不被扣分是无可厚非的;但站在其他班级的角度,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澄清道德认知,提升学生的道德辨析能力,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方法,达到化解冲突的目的。
(二)多元辩论,提升认知
多元辩论是认知冲突教学中较为常用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考的方法之一。面对矛盾和冲突,运用正反力证的方法进行多元辩论,能让人分清事件优劣,决定褒贬弃取,从而达到提升道德判断,引领理性生活的目的。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网络新世界》中“网络游戏是与非”这一内容,学生对对立冲突的两种观点展开辩论:网络游戏是利大于弊,提倡多玩,还是弊大于利,坚决不碰?学生在辩论任务的驱使下,收集相关信息,在辩论的过程中学会组织、运用信息,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这样的课堂学习活动变原有的“给学生一种观念”为“让学生悟出一种观念”。学生在充分运用审辩式思维的过程中重塑自身认知结构,获得进一步发展。
(三)法理相融,正确思辨
情理和法律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合法,有时不一定合情;合情,有时不一定合法。把这样的两难抉择引入课堂,可以避免概念式的直接灌输,促进学生的正确思辨。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的“行使权利、感知权利界限”时,教师设置了“骑”还是“不骑”这一矛盾情境,制造了法律和情理上的冲突。教学时,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思辨等活动分析冲突的根源。其次补充相关法律知识,让学生逐步明确应选择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来化解这类矛盾,明白知法守法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三、解决实际问题,优化道德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课程目标是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审辩式思维发展的意义所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情境模拟、规则柔化、比较辨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有效思辨,学习运用审辩式思维优化自身的道德行为。
(一)情境模拟,直面两难
情境模拟是有效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之一。情境模拟可以推进矛盾发展,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矛盾的本质,探究有效解决矛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生活范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们班他们班》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直面两难问题,接着加入其他班级同学得知包庇行为后的情境,激化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经过一次次的情境模拟和情节推进,学生权衡利弊,做出最优选择。这样的情境模拟和情节推进使学生在审辩式的思考中自觉选择公平公正、尽职尽责的正确价值取向,获得道德成长。
(二)规则柔化,化解冲突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冲突,其根源在于规则意识和人情世故之间存在矛盾。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冲突根源——时刻遵守规则,还是合乎道德水准?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大家排好队》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推向了认知冲突——能不能让打电话离开队伍的叔叔再次插入队伍中?该不该让迟来的老爷爷先上车?要不要让尿急的小朋友先上厕所?让,似乎违反了规则;不让,情理上又说过不去。在让与不让的认知冲突中,学生各抒己见,探究不同的抉择——僵化地执行规则,还是在他人遇到紧急情况时进行礼让。通过思辨比较后,学生明确:在他人遇到紧急情况时,要适当柔化规则,懂得礼让。以这样的认知冲突组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了规则和道德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意识。
(三)比较辨析,优化导行
在引导学生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预测不同处理方式的结果并进行辨析比较,激发每个学生运用审辩式思维的能力,以正确的理念指导行为,从而达到更好地化解矛盾和冲突的目的。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我很诚实》中,学生对教师创设的冲突情境进行辨析:芳芳的爷爷得了重病,爸爸却向爷爷隐瞒病情,安慰爷爷很快就会好起来。如果芳芳遵守诚实的原则,坦诚地告诉爷爷实情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如果用谎言“欺骗”爷爷,是否有违诚实的品质?学生通过思维碰撞与辨析比较,发现此类谎言是善意的,它和恶意说谎有着本质区别。面对此类特殊情况,我们应该优化选择,多从对方所面临的实际情况考虑,以善意的谎言达到关爱和帮助他人的目的。
四、强化学以致用,理性指导生活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学用相长,是教学的目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基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基于自身思维进行思考、审视、分析、思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地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学会反思,自我剖析
学生在课堂中面临的认知冲突,很多时候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学生在课堂上明确的道理和习得的方法,能够指导他们对照自身实际生活,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剖析,使他们明确自身的不足,学会包容异见,改进自我,进一步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不一样的你我他》,在学生学完“与‘不同’友好相处”后,教师引导他们针对校园生活中自己和同学相处时发生的“小疙瘩”事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剖析,了解自身的不足,学会换个思路想一想,懂得包容他人,进而学会取长补短,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制订方案,有效约束
完成教材内容的教授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审辩式思维重新审视、判断自身生活,从自身的实际认知冲突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来指导生活,做到解决问题合情、合理、合法,成为遵规守法、具有良好品德的小公民。如教完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网络新世界》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自身不足之处制订文明、健康上网的个人方案。学生参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利用方案对上网时间、上网内容等进行自我约束和同伴监督。
(三)落实习惯,化解矛盾
习惯的养成不在于一朝一夕。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实际,运用审辩式思维,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理性化解矛盾和冲突。如教完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当冲突发生》后,教师要求学生以21天为一个周期,完成“避免冲突好习惯”记录表,并定期开展检查、交流、讨论、辨析等,不断纠正不当的行为。
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认知冲突式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辩证地看待事物,理性地化解生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