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颈椎病引发头晕的临床观察
2021-12-30罗志攀
罗志攀
(广东省丰顺县汤南镇中心卫生院,广东 梅州 514321)
0 引言
颈椎病引发的头晕是椎动脉型颈椎病是这一颈椎病常见类型的临床主症,一般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基底动脉受压和梗阻,或动脉壁交感神经丛受刺激而引起动脉管壁痉挛等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产生体位性眩晕或视力模糊的现象[1]。中医上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因颈部劳损、髓海失充、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所致[2]。对于此种症状,多采用中医的保守治疗,传统上的针灸疗法疗效较好,但存在施针选择穴位多、起效较缓、疗程较长、费用较高等诸多不足[3]。而浮针疗法在此类病症的临床治疗上的运用,改善了患者的治疗体验,提高了治疗效率。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浮针治疗颈椎病引发头晕的临床效果以及与传统针刺疗法的比较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伴有明显头晕症状的颈椎病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40 例)和对照组(40 例)。治疗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30~65 岁,平均(42.74±3.23)岁,平均病程(2.34±1.56)年。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30~68 岁,平均(44±2.52)岁,平均病程(2.68±1.0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颈椎病引发头晕者;②自愿接受浮针治疗者;③治疗依从性较高者;④意识清晰,无认知障碍者;⑤于治疗前10d 未接受过其他治疗者。
排除标准:①伴有椎间盘突出者;②治疗依从性低;③不能坚持治疗者;④手术适应证者;⑤哺乳期或妊娠期女性;⑥其他病因所致的头晕。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施针,以双侧的颈夹脊穴为主穴,取双侧天柱穴、颈百劳穴、风池穴、头部百会穴、四聪穴。针刺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mm 毫针针刺,留针20min。
治疗组采用浮针疗法。首先查找患肌,并对主要患肌进行标记。针具采用浮针针具,由不锈钢针芯和塑料软套管组成。进针时,以患肌标记为依据,在距离患肌附近3~4cm 处,针尖指向患肌,治疗按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头夹肌的顺序进行。
具体操作:第一步,进针点进行常规消毒,左手绷紧患肌附近皮肤,右手持进针器贴紧皮肤下压,针尖向上,弹射入针;第二步,拿开进针器,持针刺入浅筋膜层,达到结缔组织;第三步,以右手拇指为中心,食指和无名指行扇形扫散手法,保持匀速水平,同时尽可能扩大扫散区域;第四步,施针完毕后抽出不锈钢针芯,塑料软套管留置5h 以上。
1.3 诊断标准
按照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中提出的CSA的诊断标准:①存在伴有颈性眩晕的猝倒史;②旋颈试验为阳性;③排除心源性、脑源性及耳源性眩晕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在30~68 岁;③未服用其他影响循环的药物;④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①经相关检查,非此类病症导致的眩晕;②患有其他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③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
1.4 观察指标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颈部活动自如,工作生活正常。显效:恶心呕吐症状消失,基本不会眩晕,只是旋颈时有轻度头晕。有效:头晕程度及次数减少,症状有好转。无效:与治疗前相比症状并无改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采用TCD 对患者LVA(左侧椎动脉)、RVA(右侧椎动脉)、BA(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测定。采用眩晕障碍评分[4](DHI)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后4 周的症状改善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9.0 软件分析数据,t和“”表示计量资料,卡方和%表示计数资料,P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起效时间对比
在起效时间上,治疗组的平均用时明显少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起效时间对比(,min)
表1 两组治疗后起效时间对比(,min)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对比()
3 讨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颈椎病已经不仅仅只是中老年人的常病,它出现了年轻化的倾向,此类病症对患者的社交、学习、工作、生活都有严重的影响。颈椎病引起的头晕通常是指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的以眩晕为主、伴有视力模糊等的一种综合症状,一般是由颈椎骨质和有关软组织的器质性或者功能性变化而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5]。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是导致此类病症的罪魁祸首,如长时间看手机、睡姿不良、弓腰久坐等,这些习惯会使颈椎长期屈曲,给颈部肌肉和韧带来过重负担,产生劳损,对邻近血管、神经产生不益刺激,从而产生一系列并发症[6]。
针对此类病症,一般采用中医保守疗法即可改善,传统针刺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广,亦具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起效慢、疗程长、费用较高等一些不足。著名医学专家符仲华首创的浮针疗法与之相比,则具有显著优势。
浮针疗法作为一种侵入性物理疗法,是基于基础医学的现代针灸疗法。浮针疗法是符仲华教授所研究的颈椎病诊断方法,即“浅筋膜触诊法”,这种疗法采用一次性浮针针具在患肌附近的皮下结缔组织进行扫散等针刺手法。浮针疗法对颈椎病等关节和软组织疼痛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更是立竿见影。且本次针对颈椎病引起的头晕患者临床特点对应性选取双侧颈夹脊为主穴,从生理解剖结构上而言,其距离寰枢关节后的延髓等生命中枢距离相对远,并且穴位附近并无较大神经血管分布,为针刺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7]。另有临床报道称,对颈椎源性头晕患者实施针刺刺激浅筋膜后,可通过浅筋膜间接性带动竖脊肌发生机械收缩,其对椎体施加对应牵拉力后可一定程度缓解椎体解剖位置改变而导致的神经压迫,以此有效缓解头晕症状[8]。
本研究显示,与传统针刺疗法相比,浮针疗法见效时间更快。浮针疗法组总体有效率为95%,而传统针刺组为67.5%,浮针组高于传统针刺组。且浮针疗法对于颈椎病变部位肌肉组织的影响是双向的,可同步缓松弛筋肉紧张感并对松弛的筋肉组织进行有效刺激,以此改变肌肉组织系统的力学平衡[9]。其主要优势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通过对应颈椎肌肉群的刺激,改变颈椎动脉压迫感;其次,在有效改善肌肉力学平衡的同时,对应肌肉组织附着骨及关节牵拉力相应发生变化,颈椎力学失稳情况得到纠正[10]。除此之外,浮针疗法还具有疗程短、无痛、选择穴位少、费用相对低廉等诸多优点。颈椎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浮针疗法能够使得患者病情快速好转,在临床上值得被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综上所述,浮针疗法对于颈椎病引起的头晕的临床效果要优于传统针刺疗法,更适合此类患者。